开展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 魏
【摘要】 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对幼儿成长发展的作用,活动区活动以其能面向全体幼儿,让幼儿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学习,获得多方面的经验,促进全面和谐的发展而越来越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认可。要提高活动区活动的质量,使其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作为管理者首先考虑并做好的事情就是让教师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引领教师运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区域活动。
【关键词】 幼儿;区域活动;实践;探索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经过研究都认为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都必须建立在物体操作的主动性经验的基础上。要使得幼儿主动学习以及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经验,就需要给孩子们提供一个供幼儿主动活动的场所,并且要放置有关的材料和设备。这个放置了有关材料的场所我们称之为活动区。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对幼儿成长发展的作用,活动区活动以其能面向全体幼儿,让幼儿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学习,获得多方面的经验,促进全面和谐的发展而越来越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认可。为此,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给孩子们开设了娃娃家、医院、理发店等活动区角,供幼儿自由选择和活动。但怎样才能提高活动区的质量,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1 提升理论,明确组织开展好活动区的意义和方法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依据这一指导原则,自2003年以来,我园就撤床更换地板,扩大活动空间,每班为幼儿创设多个活动区角,但由于教师对活动区价值认识的不够,致使区域活动的开展和“经营”出现了断层,有的成了孩子们课余打发时间的地方,教师们得以“解脱”的途径;有的成为“好孩子”的奖品;还有的成为摆设,有人参观时才开放等等。这些现象使“利用活动区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成为空谈。去年,依据市教研部门的精神,全市开展“活动区与幼儿发展”的活动,我园把此项工作作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来抓。为此我们运用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
1.1 组织教师学习理论。如《活动区教育指导用书》,在学习过程中,引领教师结合实际,畅谈自己的看法与感想。使教师们从思想上提高了对组织开展好区域活动的认识,清楚了它的教育价值及潜在功能,激发了大家做好此项活动的欲望及积极性。另外,为了使教师们在开展活动区时少走弯路,我们又学习了《活动区的设计与应用》等理论书籍、观看了外省好的活动区录像。根据理论结合实际,引导教师讨论制定活动区的一些具体要求,使教师们在实际工作中有目的地开展各项工作。如:在区域设置上,教师认为益智区应与角色区、建构区分开,形成相对独立式布置,而角色区最好与其他同样“吵闹”的区域相邻;在材料投放上,要根据本月的教育目标及本班幼儿的年龄、兴趣来进行材料投放,能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指导上要先学会观察,以适当的身份、适当的时机给幼儿以指导;在管理上,要引导幼儿建立游戏规则,制作标志牌等。教师制订的这些要求有效地帮助了她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开展好区域活动的方法。
1.2 利用教研活动,解决共性问题。如:区角活动刚开始时,教师们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们都喜欢到活动区里玩,但就是不能坚持玩完一个区角,一会到这个区,一会又到那个区去转悠。针对这个问题,大家在讨论时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首先找出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幼儿不了解不熟悉各区,不会使用各区的工具材料。然后找出解决的办法,最后达成共识:活动区应逐步开放,介绍一个区,开放一个区,介绍的同时,应让幼儿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际练习,开放的进度应以幼儿掌握的情况而定,这样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1.3 实地观摩评析与利用录像评析相结合。实地观摩能使大家了解如何组织活动区活动,而观摩后的评析却能使教师们提高组织活动的能力。每次观摩后总是组织教师认真评析,要求每人说出优点,指出不足,提出建议。另外,我们还利用录像来组织大家评析,因为录像既能让本人清楚自己的教育行为,又可以让其他教师更好地了解活动情况,为评析提供依据。教师在边看边评的过程中,把好的东西加以借鉴,不足的地方引以为戒。通过这样的活动,使我们的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了提高。
总之,要提高活动区活动的质量,使其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作为管理者首先考虑并做好的事情就是让教师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引领教师运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区域活动。
2 活动区的创设与实施
2.1 活动区的创设:重点谈幼儿跨班共享活动区活动的尝试。在活动区创设初期,我们在两个大班研究尝试打破班级界线跨班体验、资源共享的模式。4名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除了都有的一般区域外,两个班分别创设不同的特色区,主要以角色区为主。因为大班幼儿社会经验越来越丰富,他们渴望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成为社会的一份子。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创设了幼儿喜欢的、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活动区。
如:大一班的鞋店、鲜花店、烧烤城、大二班的服装城、理发店、超市、影楼等,在两班之间形成了一个大市场,我们为它起了名字叫步行街。在步行街的一端,设有银行,并配有保安,银行是兑换人民币和存钱的地方,保安负责维持纪律,负责为不会兑换人民币的幼儿讲解。各区域的幼儿自己负责定价,自己制作产品。如:鞋店--有他们自己的鞋,还有自己制作的鞋,是用皱纹纸编的小辫,用硬纸板剪成鞋垫,将小辫粘在鞋垫上,再做一个鞋面,一双精美漂亮的鞋做好了。他们自己根据鞋的漂亮程度定价、标价。烧烤城的幼儿用海面剪成肉块穿成羊肉串、用硬纸板剪成鱿鱼形涂上颜色、用红纸卷成卷做香肠等等,并制定了价格表也就是菜谱。在区域创设中我们遵循了以下几项原则:
2.1.1 动静分开的原则:这两个班是南北屋两个寝室的门相对,我们把比较吵的活动区安排在这里,便于两个班的幼儿交流、活动。把比较安静的区域安排在里面的教室,使幼儿在活动中能专心,由于我们的教室空间很大,因此这样安排幼儿之间减少了很多互相干扰的成分。
2.1.2 全面发展的原则:幼儿园是向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机构,而活动区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创设活动区时,我们不但为幼儿提供了可供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角色区;还为幼儿提供发展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益智区、种植区、图书区、故事表演区;发展幼儿初步审美、表现美的音乐表演区、美工区;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巧手区、拼拼搭搭等活动区。由于为幼儿创设了多种活动区域,促进了幼儿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2.1.3 主体性原则:活动区的创设要充分体现幼儿是主体,要根据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在玩中学,在玩中说,在活动中面对各种问题,自己能够加以操作、思考、自我发现、自我调节、自我交往,始终使幼儿处于活动的主体。如:在活动区的布置上、材料的准备上、东西的制作上、我们都让幼儿积极参与,使幼儿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之中,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区的主人。
2.2 活动区的实施:我们在全园广泛铺开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跨班共享活动区的研究。
2.2.1 保证活动区活动时间。我们创设的活动区是多种多样的,除早晚活动外,在下午起床后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活动,这样才能让幼儿有机会有时间互相讨论、协商、合作,才能不断思考和分析,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感。
2.2.2 做好观察记录,加强对活动区的指导。两个班共有四名教师,一名骨干教师组织活动,其她教师在幼儿活动中充分地观察幼儿,了解幼儿,这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只有观察幼儿,做好记录,才能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如:幼儿在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鲜花店买完花后就在各区域间无目的的游荡,第一天这样,第二天仍有这样的,于是教师走过去对幼儿说:“你买的花很漂亮,我看你在街上逛了好半天了,是不是累了,”幼儿马上说:“是的”。教师说:“既然这样,到图书区看一会书好吗?这样你既能休息,又可以看你喜欢的书。”幼儿听了马上高兴的说:“好的”。此后很少在有幼儿闲逛了。
2.2.3 建立合理必要的活动常规。任何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有一定的规则,活动区也不例外。尤其是两个班共同活动,更需要有一个好的习惯,来保证活动正常进行。如:入区卡,有的是以颜色区分,有的是以形状区分,每个区的卡数不同,我们让幼儿观察入区卡,并讨论卡的作用,使幼儿知道有几个卡就可以有几个小朋友在活动区里活动。再有为了让幼儿便于自己收拾整理活动区,教师在材料摆放处贴上与材料相同的标记,幼儿在整理时既快又准确,不至于材料乱放,这样保证了幼儿活动材料井然有序,为下一次活动做好准备,也培养了幼儿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3 体会
3.1 更新观念是开展活动区的前提。开展活动区的探索,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儿童观,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纲要》精神,为幼儿创设没有压力、主动学习的环境。
3.2 提高教师素质是开展活动区的关键。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社会人,一个在积极发展中的人,教师应以高度的责任感自觉地爱每一个孩子,做幼儿游戏的伙伴。特别是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因此奉献是活动区的精神支柱。
3.3 共享活动区是创设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幼儿比较喜欢与自己同龄伙伴交往,因为同伴比成人更活泼,能提供更有趣的刺激,因此,也容易被幼儿模仿,活动中孩子们成了亲密的好朋友,更好地吸收同伴的经验,社会交往能力明显提高;大家在分享玩具、分享点子、分享兴趣的游戏中,体验着不同班级之间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满足了幼儿社会情感的需求,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逐步形成,拉近了幼儿游戏与社会现实的距离,活动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显著提高。
3.4 共享活动区为幼儿和教师扩大了交往范围,拓展了游戏空间。共享活动区活动时就幼儿而言,不仅扩大了交往范围,拓展了个人游戏空间,还丰富了活动内容和形式,在交往中获得了多层次、多方位的经验。就教师而言,加深了教师间的联系和交流,使她们在共同制订目标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共同准备游戏材料,把大部分时间用与观察、指导游戏,及时支持不同兴趣、不同能力,不同需要的幼儿的游戏进程,提高了指导幼儿游戏的能力。
4 开展区域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4.1 投放材料时避免一次性投入太多,这样会使幼儿对材料不感兴趣,玩起来不专心,什么都想玩,什么也玩不好。因此,材料的投放要有计划、由少到多逐步增加。
4.2 提高对区域活动讲评的认识,避免走过场。我们可以通过作品展览式、发现式、讨论式等形式来保证幼儿活动的结果得到别人的理解,通过交流教师进一步理解游戏的开展情况,因势利导,使幼儿可以继续深化游戏,获得更多的信息,让幼儿不断从游戏中吸取养料,把活动区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真正的现实价值。
5 资源库
5.1 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是否需要分“自由活动”时间与“游戏”时间?“自由”是游戏的本质特征,如果没有“自由”就无游戏可谈。凡是幼儿能够从中得到“自由自在感、支配感、成功感”等游戏性体验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游戏。至于玩什么游戏,只是幼儿自主表现的游戏行为不同而已,本质上都是游戏。教师无需在游戏的时间上刻意划分。
5.2 教师需要多少时间用于游戏开始部分的组织?每一次游戏是否都需要有开始部分的组织?自主性游戏组织的功能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在开始游戏,有时需要教师在游戏开始部分进行提示,比如:协调游戏场地、有新材料的投放、活动中比较共性的问题等。仅此而已,教师的组织尽量简短,因为幼儿迫不及待的是开始游戏。
5.3 各年龄段幼儿的游戏时间与时段如何安排为宜?幼儿游戏时间的长短受幼儿经验和兴趣制约的,因此,幼儿一次游戏所需要的时间随幼儿年龄增长而递增。小年龄的幼儿一次活动时间较短,在一日活动编制时可分段安排。大年龄的幼儿一次游戏时间较长,在一日活动时间的编制时可集中安排。一般来说,游戏的安排没有绝对的标准,小年龄的幼儿可陆续开始,陆续结束,大年龄的幼儿游戏可同时开始同时结束。我们应根据幼儿游戏合作水平、年龄的特点来安排。
5.4 游戏分类与分类游戏。游戏的分类是出于研究的需要,自然状态下儿童的游戏不以类型命名,他们会说“我们玩办家家吧”(我们将之归为角色游戏),我们来搭积木吧,(我们归为结构游戏),“我们来跳房子吧”,(概括为规则游戏),我们来猜谜语吧,(智力游戏),我们来玩《三只羊》吧,(表演游戏)。为什么还要分类?对游戏的分类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有助于我们看懂幼儿游戏行为背后的发展意义。有助于我们指导幼儿游戏时的不同技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要通过分类,让幼儿在同一时间里玩同一种游戏。幼儿对游戏的类型同样是有选择的,更何况许多时候各种类型的游戏行为是混合在同一次活动中的,只不过幼儿可能以某一种游戏行为为主。如结构游戏、玩沙玩水中都有角色扮演行为,而角色游戏中也会有搭建行为。因此,我们认为要真正使游戏成为幼儿自主的活动,关键在于为幼儿创设一个“可选择性的环境”,提供各种材料、提供一段较长时间的自由活动,任幼儿自行选择。那样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性幼儿游戏类型的倾向性和游戏水平。这样既不偏废任何一种游戏,也达到了个性发展的目的。
总之,开展区域活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实践中还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幼儿教育理论,理解《纲要》精神,使区域活动发挥其最大的教育价值。
收稿日期:2008-02-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43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