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案例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侯 锋
一、知识教学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设置和制取方法;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疑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解决方法:
(1)采取讨论的形式,从学生学过的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2)通过演示和补充实验,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使用的药品、仪器名称和收集方法。
(二)整体感知:本节主要采用讨论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实验室制取O2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小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是利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加热条件下得到氧气。
[教师活动]:投影出制取O2的几套装置图,通过讨论得出这些装置图的适用范围:(1)当用固体反应,需要加热产生气体时。可采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2)当用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条件时,可采用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装置,
[提问]:(1)在实验室如何收集O2,根据它们什么性质?(2)如何检验O2?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密度和溶解性)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2)利用物质的特性来检验物质。
[总结板书]: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是:
1. 首先了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制取这种气体。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和生成气体的物理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
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讲解]:根据以上思路,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111页。
[板书]:1,药品: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
2,化学方程式:CaCO3+2HCI=CaCl2+H2O+CO2↑
[学生活动]:讨论实验室制取C2时,能否将稀HCI换成稀H2SO4?能否将CaCo3换成Na2Co3?
[演示实验]:向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稀HCI,另一支也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稀H2SO4。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讲解]:大理石跟稀H2SO4反应一段时间就停止放出气体,是由于CaCO3和HzSO4反应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大理石和H2SO4接触,反应就停止了,所以不能用稀H2SO4代替稀HCI。
[演示试验]:取两支试管,一支装有大理石,另一支装有碳酸钠,都加入盐酸。
[学生活动]:观察两支试管中产生气体的程度,思考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容易收集。
[目的意图]:通过上面的演示试验,使学生理解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和依据的反应原理。
[提问]: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确定制取二氧化碳可采用什么装置?
[板书]: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设置: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取氧气的装置相似。
[讲解]:采用与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相同的装置,指出反应的容器可以是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大试管、启普发生器等,并强调装置的正确性和原因。
[提问]:根据C(b的物理性质,采用什么方法来收集CO2呢?
[板书],2,收集方法:采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
[实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提问],(1)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2)如何证明集气瓶中充满了二氧化碳?
[总结板书],三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1,检验方法:将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为CO2。
2,验满方法:将燃着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木条熄灭,证明瓶内充满CO2。
[实验],再次演示实验室制取CO2。
[目的意图]: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板书]:四,三种常见的灭火器
(四)总结、扩展: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四、布置作业
1,列表比较O2、CO2的实验室制法。
2,教材第112页习题1、5。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学生自主、全员参与的实验探究课,学生经历“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实验对比探究→用给定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自选实验仪器设计多种方案→展示交流并反思→复习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的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使同学们进一步明确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交展示优秀的设计方案,让成功的同学体验到创新发现的乐趣,使思维受阻的同学豁然开朗,并激发思维的共鸣。提高思维的发散性,用破试管、废弃的针管等废旧仪器组装成实验装置,使学生懂得废物利用、节约资源。
该课题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学生自主活动较为充分,学生参与面广,老师起到了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小组提供器材让学生实践反思,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获取知识和技能,又锤炼思维,同时还张扬了个性,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4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