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公司案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案例主要以小米集团为研究对象,在对公司的发展历程做简要梳理后,从企业估值、发展战略等角度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战术及问题,并和家电行业巨头格力进行综合对比,剖析互联网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发展的优劣势,以期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米集团;格力电器;估值模型;战略
一、公司简介
小米集团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IoT平台为核心的创新型科技企业,主要产品有智能手机、IoT和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产品这三大类。公司在全球用户中拥有许多热心的“米粉用户”,他们热衷于小米品牌并积极参与公司的产品研发改进。小米推崇大胆创新的互联网文化,并不断摸索前沿科技,不懈追求效率的持续提升,致力于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把效率提升产生的价值回馈给用户,其独特的“铁人三项”商业模式在公司的平台上形成了强大的网络效应,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粘性。
二、发展历程
2010年4月,小米公司在中关村银谷大厦正式成立。由十几个人组成的创业团队带着自己的创业初心,踏进了一个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当时的国际市场上已有三星、苹果等头号玩家,国内市场更是有数百家竞争对手。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从公司成立到站稳脚跟,小米竟只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并且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在拥有一定数量的“米粉”后,小米趁热打铁,不断推出高性价比的新产品。2014年,小米的销售额突破100亿美元,并成为中国内地市场出货量排名第一的智能手机公司。2016年,供应链问题爆发,小米智能手机的出货量持续下跌,智能手机业务的收入也随之下降,但2017年,小米完成了大逆转,全年出货5 510万部,增长32.6%,三项主要业务的收入都实现了大幅度增长。2018年7月,小米在港交所上市,成为港股上市公司中首个采用双层股权结构的公司。
三、EVA价值评估模型
(一)预测营业收入
预测营业收入有助于更好地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本案例在分析小米集团2013~2018年营业收入增长率的基础上,对其2019~2023年的营业收入进行预测。2013~2018年,小米集团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营业收入总额的99.89%、99.79%、98.63%。本案例预测小米集团2019~2023年主营业务收入仍占营业收入总额的99.7%左右,并保持40%左右的年增长率,其他业务收入的年增长率为100%,结合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预测2019~2023年小米集团的营业收入总额。如下表所示:
(二)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
税后净营业利润是在税后利润的基础上,加上可资本化的研发费用,再减去当期摊销的研发费用后得到的。本案例结合历年财务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研发费用按照5年进行摊销。
(三)估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1.债务资本成本
债务资本成本主要包括利息及发行费用,容易受到行业特征、货币政策等的影响,我们用平均借款利率来表示债务资本成本,计算公式如下。小米集团目前是以国内资本市场为主,本案例中的无风险报酬率,风险系数、市场风险溢价等也主要根据国内市场的情况而定。
2.权益资本成本
(四)EVA估值
EVA估值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发展前景,通过EVA模型进行价值评估得到的小米集团的价值约为2060.78亿元,与小米上市时的估值有一定的差距,小米上市时估值为543亿美元,其实也远不及小米在上市前市场给出的估值。从小米一直以来虚高的估值来看,我们推测小米存在估值泡沫。
从小米的收入表现和构成来看,互联网服务的收入并不高,且增长速度较慢,如果仅从数字来看,小米公司距离成为互联网公司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小米与绝大多数依靠赚取硬件利润的公司不同,其承诺硬件业务的综合税后净利率不会超过5%,一方面体现了小米“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情怀,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小米志不在此。小米成为互联网公司的根基是它的硬件业务,只有通过硬件业务扩大连接设备数并增强消费者粘性,才能发挥物联网平台的服务,同时增加互联网服务收入。综上,短期来看,小米仍然是一家以硬件业务为主的制造業公司,其互联网服务本质上依赖于硬件业务的规模和渗透率,“铁人三顶”的三项业务是相辅相成的存在。尽管从目前看来小米是一家制造业公司,但其互联网服务收入的毛利贡献率很高,只要小米硬件业务发展得够好,小米成为下一代互联网巨头指日可待。
四、小米VS格力
小米在港股IPO后,与格力之间的“十亿赌局”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将从这两家公司的有关财务指标和发展现状出发,从公司的核心技术、多元化战略、市场环境等方面分析小米与格力的未来发展谁更有前景。
结合小米格力在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中的占比以及所处的行业来看,小米主要以营销为战略导向,而格力主要以制造和研发为战略导向。虽然小米近些年来也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但是与同行业公司相比仍不算高。而发明专利授权量在家电行业居首的格力,仍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与格力的“6+1”产业链相比,小米在零售经营和资源整合方面占据优势,但是在核心技术方面却有所欠缺,其产业链上缺乏的正是产品研发与专利。小米的芯片、屏幕等均是向高通或夏普等企业购买,其自身只负责硬件的采购,却没有掌握硬件的核心技术,这也是小米在面向国际化时常常遭遇专利战的原因。在近乎饱和以及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仅靠“高性价比”的战略情怀是远远不够的,这也将成为小米未来的发展瓶颈,而这也正是格力相对小米的制胜之处。
格力营收比较单一,过于依赖空调产品,虽然格力近些年来也致力于多元化发展,但是成效并不显著。反观小米的多元化战略成绩更为可观,其产品线比格力的要丰富得多,IOT和互联网等服务收入占比逐年上升。另外,从国际化程度看,小米的国际化路线越走越远,2018年的国外出货量甚至占到了40%,而格力的国际化程度远低于小米,从行业长远的发展来看,小米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将帮助其不断加快国际化进程,从而提高行业地位。
小米自上市以来,股价便一直呈下跌的弱势,除了投资环境一般、港股大势不振之外,小米集团所处的智能机行业前景也不容乐观,而格力自从上市以来一直保持着高增长。另一方面,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放缓,国内消费升级的风潮已经形成,消费升级对于处于空调领域最头部的格力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趋势。
综上所述,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格力更胜一筹,但从小米的商业模式和多元化发展战略等方面分析,小米更具有发展潜力。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小米与格力之间的这场赌局并不存在真正的胜负,它将中国制造的核心技术和前沿科技推向了高潮,促进互联网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催生了“互联网+”的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晏博文,龙子午.高新技术小米公司竞争战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10):65-67.
[2]刘仁超.互联网电商企业价值评估[D].北京交通大学,2017.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041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