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课标要求谈高中地理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美雪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的学习活动本身处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变革过程,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我们地理教师也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们“与时俱进”,使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景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和教学反馈。我们充分认识到:革除弊端,用活教材,教活学生,让地理课充满活力应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当务之急。
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意现实生活中地理教学材料的积累
新课标是编写教材的主要依据,而教材是教师获取知识与技能、获得过程与方法、进行情感交流与价值培养的载体,是师生互动的“中介”和“桥梁”。由于教材要适应各地统一的普遍性。必然要舍弃具体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因此,教师在教材面前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需要对教材适当“剪辑”和“加工”:变换原图和原例;适当地调整编排顺序;联系热点或生活实际。这样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教材中关于地球的公转图、黄赤交角图等,都把地球画成地轴右倾、上端为北极点、自转和公转方向为逆时针的球体,使学生形成牢固的思维定势,教学中把它画成地轴左倾、上端为南极点的图示,学生必然有豁然开朗、别开生面之感。又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一节,大胆放弃教材的活动材料,而是以我们“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水头镇水污染案件”为案例,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层层设问,循循善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完成任务,达成目标。又如一首《春天的故事》音像歌曲,把学生带进别开生面的美丽画境,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兴奋而认真地注意歌词和画面,情景激趣诱思,让学生畅抒对歌曲的理解,加上老师的引导,完成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的教学。
二、注意帮助学生整理完整性地理知识网络结构
教会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是现代教育学在探索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时所提出的最有价值的见解之一。它的提出对优化现代学习过程的意义也是颇为深远的。现代地理教学中更多地侧重于引导学习者以一种发现或探究式的态度去掌握一定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综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而为自身认知结构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营养。学生在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时,需要整理知识。其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加工的认知过程,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即采用分类、排列、比较、推理等方法,对知识进行处理,描示知识之问的内在联系,使之系统化、体系化的过程。这样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都需要整理知识,才能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教育理论的研究已经深刻地表明,建立知识结构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知识更有价值,而知识结构的建立。绝不是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所能够奏效的,它必须以学习者的探究式学习为基础。正是根据这样的认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教会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地理知识网络,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完整的高中地理知识网络。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第四条基本理念是“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对21世纪的学校教育将会发挥她的特殊作用,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学习地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学习过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地理的学科内容已经根植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沃土”。对繁多的高中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来说,如何利用网络带来的方便条件进行指导,是广大高中地理教师探究教学方法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将原来说不明白的问题说明白,难以观察、体验的知识或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将静态的对象变为动态发展的对象,给学生留有探究和交流的机会,从而获得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如多媒体模拟“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季节的更替、五带的划分、水循环、洋流等自然地理规律具有一定的直观作用。
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增加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自我反思等对话教学的实现,从而实现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又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达到情感教育。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利用网络学习高中地理,就是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习惯,让学生形成自己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查找不理解的地理概念、陌生的地理名词,并经自己的分析、理解来消化、吸收它。如:恐龙灭绝原因、厄尔尼诺现象,课本上交待的并不多,教会学生在网上利用百度等搜索工具的方法,学生很快就能得到自己学习中很难理解的内容,又从自己解决问题的喜悦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四、充分利用动静图片,指导培养学生读图地理思维能力
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包括区位概念和区域概念),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和说明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步掌握对各种案例的分析方法,从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形成世界区域内的综合地理环境模式图。高中地理中人文地理注重区位因素的分析,都是从图示法开始的,对区位因素进行分类总结,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随时展现在大脑中形成的知识网络图中。
恰当的地图教学,首先从识图开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的结构,然后再逐项逐条紧扣教学内容启发设问,让学生通过位置以及相关事象的分析,读出图中的地理内容和地理特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作地理成因分析和地理规律分析。对多种要素叠加的图,则采用分要素化繁为简,分解教学,最后再叠加恢复地图原貌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地图的展示,可通过挂图、板图、幻灯、投影等多种手段进行。通过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的反复训练,学生的手、口、脑并用,其观察力、记忆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进而,把知识落实在图上,达到会学、学会、会用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参与,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胆识和心理素质。如:通过大气想到大气环境这一章的完整知识结构图,马上联想到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气候因子和气候资源等。在子项目图中,接着就会想到大气运动的原因、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高空大气平运动特点和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等等内容。因此。形成图形定势,让学生学会利用地图进行地理思维,有利于充分调动思维的升华,增强了学生地理记忆方法和记忆能力的提高,达到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五、注重师生情感沟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新课改倡导赏识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调斟自己和学生提高对各种地理事物认知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调动自己和学生的情感与意志能力,使教学双方不仅能进行地理知识信息的传递、接受和反馈,而且还能实现情感等信息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因为中学生对老师有明显的向师性,老师的每一个手势、眼神与动作。学生都能心领神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夸奖是人类共同的心理需要。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在课堂上经常选一些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让他们解决,把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自言心,鼓励学生与同伴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同伴的肯定与认同时他们也产生了积极的鼓励作用,从而赢得了本来对地理学习丧失信心的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喜爱。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且始终保持积极创新的态度和精神,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提出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地理问题,师生共同分析,使学生在学习中使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不新提高,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富有情感色彩的地理动画素材和图片素材,调动学生思考,以达到教学过程中情与理的交融统一。
六、教师要积极组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环境,无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现实生活。事实上,学生每天学习生活有点单调,使学生思维面窄,视野不开阔,而地理学科的课程观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所以作为一名地理教师,经常督促学生注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结合课本,在一定主题下,尽可能地开展一些时间活动。如布置学生考察、调查、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搜集等,并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评价。所以,应注重基础性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各种能力,使地理从“课本知识”回到学生的“生活知识”,拓展学生思维,大胆展开想象,转变角度,突破思维定势,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例如,上“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时,就先设计一些要求,再布置学生分组按要求去收集有关我们这儿的自然灾害资料(也可以其他地区或国家)。可以通过网络、书本、报纸、知情人……,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对灾害现象的了解。然后在课堂以组为单位,展示自己完成的结果,并展开组对组的评价。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自然灾害的种类、产生的原因、危害、防御措施等。老师给与适当补充一些不足之处,这样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完成课堂学习。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深入学生、深入生活,善于发现,精于设计。就能使我们的课堂生机无限,也能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当然,从“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不是要否定课本知识,而是要反思我们使用课本知识的方式和过程,能否真正走人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能够放飞想象和创造的翅膀。
总之,今天的新课程理念日益普及和深入人心,新课程的推进与开展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去总结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仍然担心所教学的内容是否是考试的内容,要求教师多强调知识点,对知识更为细化,以求在每次的期中与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也要求我们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评价制度的改革,有待进一步实行,也是我们广大教育者今后不断研究的课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44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