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郝平晓

  语文是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不容取代的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
  
  1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多接触、多了解、多领会生活,认真学习,充实自己,锻炼自己敏锐的捕捉力,善于发现闪光点,完善人格,娴熟地驾御教材,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扎实、有序地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2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们接受能力有快慢之差,学习成绩有优劣之分,但他们中任何一个都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毁掉任何一个学生都是犯罪。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接受能力的快慢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在保证全体学生都达到大纲要求的前提下,使一些优等生更好。
  
  3传受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的目的是为未来培养人才,我们的人才不但要有文化、有理想,而且应该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爱国主义者。为此,在教学中适时地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教材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内容非常多,如《小溪流的歌》一文,作者用优美的词句描绘了大海的美丽壮观和海港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欣欣向荣的祖国,赞美了日新月异的四化建设。课堂上适时的提出如下问题,启发学生想象:此时此刻,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学生浮想联翩之际,让他们畅开心怀,谈此时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4要不断改进语文教学方法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阻碍了学生素质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要对学生有耐心,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成就意识、求知意识、期待意识和表现意识,创造有利于学生表现的氛围,要做学生的保护神,不做高高在上的评判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性和积极性。于漪曾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么他就成功了一半。”充分说明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托尔斯泰说过:“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其中坚强的意志是一个重要条件,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力,兴趣和习惯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要转变教育观念
  
  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的“应试教育”是片面的,语文教学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要拓宽语文学习面,把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训练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为最终目的,要面向全体学生,开拓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耳听脑视”能力的训练,开发学生用脑贮存信息的能力。在说话能力方面,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学生消除无话可说的紧张情绪,如让学生看图说话、连词说话、开故事会、开演讲会、开辩论等,从而调动学生口头说话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能力。
  
  6树立创新意识,实施素质教育
  
  所谓的创新意识是人们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新规范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反映在中学语文的创新,它和训练意识,自主意识并不矛盾。它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创新,是在语言训练过程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创新,它凭借语言文字,紧扣促进学生学习语言和发展语言的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6.1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就要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学生放松紧张的神经,进入无拘无束、自由、自学的精神状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就会引发他们的想象力,激活思维,诱发创造力。
  6.2给予学生充分质疑。程颐曰:“学者先要会疑,小疑则会小进,大疑则会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会产生创新意识和积极冲动。例如,在课前要学生先预先课文,对课文中的疑点、难点都记录下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所蕴涵的创新因素,鼓励学生多问、多质疑,这样创新意识能具体体现出来,素质教育才能更好地实施。
  总之,只有语文教师提高认识,扎实工作,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也才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祖国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收稿日期:2007-1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50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