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智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管理权限的划分问题,提出了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能较好地处理好高校内部集权和分权关系的财务管理新体制。
  关键词:高校 全面预算管理 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中国加入WTO,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越来越多的挑战。财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其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财务状况,乃至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校作为独立法人实体地位的确立,高校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经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深入研究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当前高校的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现状
  
  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实行的财务管理体制有“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两种形式。这两种财务管理体制的区别主要在于财权的分权程度不同。是集权多点还是分权多点,两种体制各有所长。适应不同办学规模和不同管理水平的高校,规模较大且管理水平较高的学校多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规模较小的和管理不规范的学校多采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体制。这两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保证财务权力的集中。便于直接管理,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保证学校的发展不会偏离方向。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实践中,由于制度设计和组织机构设置的因素影响。两种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共性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由于财务管理分权不当,不能充分调动学校内各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责、权、利不能有效地结合,影响了财务指标的考核和财务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财务财务体制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集系统化、战略化和人本化理念为一体的现代管理模式,它通过业务、资金、信息的整合,明确、适度的分权、授权,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等,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战略有效贯彻、经营持续改善、价值稳步增加的目标。全面预算管理能解决传统管理的不足,以预算管理为主线,单位内部各管理部门在单位的预算目标的指引下,合理分权,互相配合,明确责任,有效考核,努力完成单位的总体发展目标。高校财务全面预算管理是指高校按照其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收支计划。是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指导和考核高校各项财务活动的标准性文件,是高校控制日常支出和组织收入的重要依据。高校的预算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督等环节。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从财务集权式管理向财务分权式管理转化,全面预算是其主要实施基础。新财务管理体制的具体实施就是学校设置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应机构,围绕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和分析考核来划分学校和学院之间的管理权限,通过编制合理可行的全校综合预算,并制定预算管理和业绩考核等制度来确保新体制的顺利实施。
  
  三、基于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的内部财务管理体制设计
  
  1、组织结构设计
  高校实行“统一领导、资金集中、分级管理、内部核算”的新财务管理体制,要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做到财务管理统而不死、放而不乱。在新财务管理体制下,学校保留统一制定学校财务方针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制定经费分配政策的权力,通过适度分权、授权,将人事、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权力下放给学院,同时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也将部分财权下放给学院分级管理。学校财务管理适度分权,实行分级管理,必须靠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利用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主线,加强对全校财务工作的统一组织领导,引导各学院按照学校发展目标来安排使用好经费予以保障,必须建立多层次、学校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首先要在组织结构上职责明确的预算组织结构。在校长下设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学校全面预算的组织领导,统一领导学校的财务工作,确保学校对财务工作统一领导的地位。为了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在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预算管理办公室、审计工作委员会、业绩考核委员会来具体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通过这些机构对各学院全面预算的制订、执行控制和业绩考核进行组织协调和全过程的控制。学院作为全面预算实施管理体制的参与单位和责任单位。在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本学院预算的制定和具体实施。
  
  2、预算编制程序设计
  预算管理的实质是合理配置稀缺资源,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人们必须进行预算,使组织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运用。可见,预算本身就意味着平衡。一个不考虑收入弥补支出的财务计划就不能称其为预算。所以,高校编制预算的首要原则是“收支平衡,不留赤字”原则。我们提出的全面预算管理就是要求学校各级次的预算都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使每个部门的费用支出都被控制在本部门可能获得的收入范围内。使学校总收支预算的平衡关系建立在各部门收支平衡的基础上,提高预算控制的有效性。学校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编制一个科学合理的预算尤为重要,预算编制程序和编制方法的选择受学校分权管理模式的约束限制,反过来其又将影响到学校分权管理模式的选择。所以。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程序和编制方法对全面预算管理至关重要,也将影响到高校财务管理新体制的具体实施。我们认为,高校的预算组成为:学校总预算=校级预算+院级预算+专项资金预算一校院之间的转移支付。校级预算是学校一级进行资配置、调控财力分布的手段,它所反映的是学校一级可以支配的财务的使用计划。高校将校级可支配的资金等作为收入来源,按照全校性的公共需要和跨院系的公共需要的事权安排的资金支出,并对二级单位承担事权进行补助,编制学校校级预算。院级预算是高校中各个二级财政主体进行资源配置的手段,它所反映的是本单位可支配财力的使用计划。院级预算的来源是本级可支配收入,按照事权,院级财务负责本单位补充性的人员经费,本单位范围内的教学、科研、对外服务经费,以及受益范围为本单位的后勤经费的安排。上述校院两级预算一般指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但除此之外,校院两级还会有专项预算。专项预算包括按照要求必须专款专用、附有限定性的资金,比如:行动计划的特殊专项、科学事业费的专项、教育事业费的专项,以及科研项目经费收支等,这些经费不能纳入校级和院级经常性预算来进行统筹调剂平衡预算。但是从总量上,专项的收支又是学校的总收入和总支出组成部分,这部分经费也必须编制预算,否则会形成预算与决策在口径上的差别。学校总预算,是高校作为一个完整的预算主体,按照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财务收支计划。从内容上讲,学校总预算应该涵盖校级预算、院级预算和专项资金预算,但不是上述三种预算的简单加总,因为三种预算之间有重复内容,重复内容应予扣除。汇总出学校总预算后。高校要以此为基础向教育主管部门上报学校预算,即所谓部门预算。部门预算的编制要经过“两上两下”的过程,基本确定了政府部门与高校之间的预算保障和约束关系。分层次的预算体系在运行上主要体现如下的关系与程序,从功能上说,内部预算解决的是校内层次和单位之间的信息和保障、约束关系,上报预算解决的是高校与主要资财提供者之间信息及保障、约束关系。
  
  3、预算执行控制体系设计
  预算控制是围绕确定的预算目标组织实施的。其基本的职能是通过严格规范的控制过程,衡量工作,评估绩效,纠正偏差。研究预算控制制度有助于提高预算单位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当年目标和事业任务的完成,促进事业的发展。预算控制包括收入预算、支出预算和平衡预算。收入预算是学校预算的基础,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所具有的知识、技术、人才密集的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收活动。确保收入预算的实现。在财务开支方面。要确保不突破支出预算,并在执行中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优先确保人员经费开支,严格控制支出项目,学校财务要充分发挥平衡预算的杠杆作用,增强管理职能,提高办公自动化手段,及时反馈会计信息,为学校财务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总之,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研究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学校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郑振宇,公共事业组织绩效评估制度,北京市财贸管理千部学院院,2004,2:162
  [2]陈万明,赵新华,全面绩效评价体系创新研究,经济体系改革,2004,1:52―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636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