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章 跃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以及自己对体育的认识的基础上探讨了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活动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促进作用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普通高校在新世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的标准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无论是在新闻媒体或者网络上看到有的高校学生因为心理因素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悲剧,甚至于有的悲剧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据《健康咨询报》、《中国青年报》等权威媒体的调查和报导,目前在普通高校的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和成才,心理障碍已成为大学生健康成才的一只“拦路虎”,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我认为,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者以及体育运动本身的特性可以帮助促进解决一定的问题。目前,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这两者之间的研究已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国际运动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领域中的重点课题。
  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数据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心理障碍倾向占1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8%,严重的占1%。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2002年初发生的一名大学生用硫酸伤熊的事件,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之一,就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迷茫与困惑
  大学阶段,大学生处于自我确认、自我重塑的成长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同学往往体现出迷茫困惑、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我国部分大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很少接触社会,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深入的了解,并且对社会的认识过于理想化。进人大学后大学生们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对未来有无限期盼,当理想在现实面前不能得到实现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将在所难免,有的大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等心理。
  2. 情绪波动与情感挫折
  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们既有对友情、爱情的追寻和渴望,也有情感的困
  惑和失落,处理不好,就会受到压抑、抑郁等情绪的困扰。当今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同学们在家里受到家长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无私的爱,进人大学以后,由于离开了家乡和父母,使一些同学感到难以适应大学生活,产生了情绪波动。他们渴望关爱和友情,苦闷、孤寂、烦恼等情绪时时会袭扰其内心。大学生进人大学后,独立意识增强和独立生活能力弱的反差,也造成了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在恋爱问题上,开放的校园使性与恋爱成为部分大学生的话题之一,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走向极端。
  3. 学习与就业焦虑
  焦虑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障碍,其中学习焦虑和就业焦虑尤为突出。高考的胜利使许多大学生受到教师、家长、亲朋好友的赞许,受到了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的羡慕,其自信心、自豪感和优越感油然而生。然而,进人大学以后,许多同学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人才云集”之地,昔日的高材生走到一起,一些同学没有了往昔的优势,学习压力增大。特别是有些同学发现自己已不是老师和同学关注的“中心”时,产生了深深的失落感。自信心和失落感的相互交织,导致一些同学焦虑情绪的产生。近年来,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想到大学毕业以后面对的就业形势,也使部分同学处于焦急和忧虑之中。
  4. 人际关系不适
  当今社会下的大学生们的感情世界十分丰富而敏感,渴望与人交往获得友谊、尊重以及理解,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无话不说的知己。然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兴趣爱好等因素造成的差异和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又使得一些同学对人际交往产生了心理戒备,甚至形成闭锁心理。这种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矛盾,在心理上形成一个悖论,即一方面渴望与同学们真诚、平等地进行交往,渴望获得友谊、理解和尊重,但另一方面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却怀有多疑、戒备、封闭的心理。对人际交往的期望值越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猜忌、戒备心理也越重,越是不愿轻易向他人敞露心扉,自我封闭的状态也就日益严重。反过来,自我封闭愈严重,内心的孤独感也就愈强,因而更加渴望与人交往,更加渴望真情和理解。封闭与交往的冲突,也是当前部分大学生产生失落和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心理健康
  1. 心理健康的涵义
  人的心理怎么样才算健康,以什么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国内外学者曾就心理健康的定义与内涵从不同角度阐述过。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会(1946年)对心理健康是这样定义的:“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指个体在适应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不仅自我体验良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且与社会保持着和谐的关系,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种状态下主体能够对周围环境做出积级反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身心疾病。国际心理卫生联合会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志: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
  四、高校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 参与体育活动能够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人格是每个人所独有的心理特征或特有的行为模式。人格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从心理学意义上讲,人格完整的基本特征是有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体育活动不仅能发展大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的性格,磨练其意志品质,使其变得坚强。普通高校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和动机,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发展更加倾向于成熟,逐步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能逐步协调自身所处的人际关系,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与运动具有启发独创、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马赛等人调查发现,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的更加需要社会,而这种需要可以通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来得到满足。比如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可以参加隔网对抗型的运动,如羽毛球、排球等;胆小、怕事的学生可以参加同场竞技型的运动。有内向外向的学生,他们均可通过不同的体育活动去改变自身的情况,比如说内向的学生,可以参加大众、集体型的比赛,激发他们的活跃,促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而外向的学生则可以选择静一点的活动来平息心中的亢奋,比如下棋、太极拳等。这样以来这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会特别的好,这也就是体育活动的特殊功效。
  2. 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智力的发展
  智力是指一个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体现。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对于保证智力的正常发展及开发大脑的潜力有积极的作用。
  其一,人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通常是在很短时间内甚至在瞬间完成各种动作,并要求要有一定的质量。比如,在篮球比赛中要求学生根据球场上的瞬间情况快速完成运球、传球、投篮等一系列动作。这种快速反应正好弥补了我们长期以来所接受的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所带来的缺陷,在这样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做事不仅需要三思而后行,更加需要做出快速反应,提高我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肌肉活动产生的生物电对大脑皮层细胞的刺激越强,动员工作的神经细胞就越多,就越有利于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灵活性、反应速度快慢的平衡以及分析、综合能力,使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

  其二,体育本身它是一种文化,体育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通过体育锻炼,人们可以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并使他们之间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3. 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情绪健康
  人的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就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而情绪健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有一些研究表明,体育活动有着显著的短期情绪效应并且与精神健康方面的一些指标如低焦虑、低忧郁、经济的情感状态、应激能力以及生活满意度等是一种中等强度的相关。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这在国外已经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对于治疗神经官能症和精神分裂症均有一些特殊的作用。时至今日,虽然体育锻炼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已经在国外开始流行起来。
  当然,只有在正确的引导下,体育锻炼才有利于治疗心理疾病。要发挥体育锻炼治疗心理疾病的作用,首要原则是选择恰当的运动形式和运动项目。另外,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控制感等心理机制都有利于对人心理疾病的治疗,但是选择形式必须有一定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
  4. 高校体育活动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推动人们采取各种行为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中能表现出较高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力,能够机智灵活地克服困难和挫折,以实现目标;而意志不健全者往往缺乏主动性,优柔寡断、轻率鲁莽、害怕困难、顽固执拗、易受暗示,不良习惯多而难以改正,确定和更换目标轻率,结果总是难以实现正确的目标。体育活动它是又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紧张、激烈的对抗产生一定的心理负荷,它要求参加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意志努力,克服自身生理、心理与运动项目和环境的矛盾,完成预定任务,并使之达到统一。而在这一过程中,意志在潜移默化中的了发展和完善。
  5. 体育活动有利于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而现代社会愈演愈烈的社会化进程要求每个人一进入社会首先就是与人的协作。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对现代人的素质要求中,第一条提出的就是与人的协作能力。参与某些集体运动项目锻炼就是以集体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他人紧密协作的配合过程,是主动积极地参与他人的协作过程,这种多向的人际交往与互动,能够满足交往与归属的心理需要,对陶冶情操、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体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体育活动它需要大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密切交往、协作、配合。大学生在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单独完成运动外,还有很多动作需要集体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如篮球、排球、足球等这一类的运动项目。同时,这样的参与将有效地促进与他人协作能力的养成,提高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和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坚持体育活动者要比中途退出者更能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
  五、建议与措施
  1. 针对高校体育的特点,在对学校普通教师和医务工作人员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应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和培训,让每位体育教师认识到身心健康是紧密联系的,只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不够,应结合高校体育和大学生体育的特点,给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做一名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2. 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大学生的心理的特殊性,应不定时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心理准备,认识到产生这些障碍的必然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科学用脑”、“应激与健康”、“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等讲座,让学生掌握抵消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量,及自我心理保健的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校、院、班以及普通高校各运动项目协会的比赛,如足球、排球,登山和越野跑等集体活动,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针对体育竞赛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通高校体育活动组织应把体育竞赛视为一种业余体育文化,有意识、有计划地去安排,并及时配以赛前班级动员、组织观看、赛后总结讲座等。
  5. 根据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与特点,不断提高高校体育师资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教育素质和能力。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应该油针对性的制定出更加人性化的教学大纲,研讨更加适合大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法。
  6. 让学生们踊跃的参加到学校的各种活动当中,这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当他们主动的参加进去,效果是最佳的,所以我建议大学生们应该多加的注意自己的身体锻炼,踊跃参加体育活动,不要整天面对书本教材,适当的放松自己并得到充分的锻炼,让自己身体、心灵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祝蓓里 季 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刘俊庭等:大学生健康教育.[M]高等出版社,1998
  [3]]刘世一 高志青:加强心理锻炼,克服心理缺陷[J].运动与健康,1999
  [4]龙佩林等:大学生与健康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5]刘 彦: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J].武汉体育学报,1997
  [6]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学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于媚:警报大学生需要‘强心剂”[N].中国教育报,2080―3-14(6)
  [8]樊作澍:社会适应不良症[N].中国体育报,l99B-9-29
  [9]耿培新:论学校体育功能[J].学校体育,1992,3.
  [10]任未多: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综述[J].体育科学 1997,2
  [11]吴志超: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12]裴云奇:克服心理缺陷的体育锻炼方法[J].青年心理咨询。1992,4
  [13]颜 军:中国与日本学校体育心理学研究现状的比较[C].第3届亚太运动心理学大会论文集,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80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