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职业教育的关键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指明了方向,虽然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已经进行了多年,有了一定进展,但不可否认,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还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仍然存在政策力度不足、企业参与不深、合作层次较浅等问题,产教融合如何融?校企合作怎么合?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文章从学校的具体合作谈谈认识。
  关键词:政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
  职业院校,以职业教育为目的,培养为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因此,职业院校与企业有着鱼水般紧密相连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务院早在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2018年11月14日,国务院又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其中明确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不断赋予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时代意义。
  我校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牵头成立了有企业、行业、中高职职业院校参与的厦门交通职业教育集团,与不同类型的企業签订了校企合作的协议,也经历了多形式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形式
  (一)“订单班”培养模式。
  这是近年许多职业院校普遍采取的一种办学形式。这种与企业实现对口联姻、双向渗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落实就业导向、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订单式”教育实现了就读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但是,“订单班”在校企合作形式上也存在很大差异,有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看重的只是“人”。我校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十年前就开始了与厦门盈众汽车集团的合作,以盈众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人才需求为强化目标,以学校的优秀品质人才培养为依托,进行“课堂—车间”、“课程—岗位”、“学校—企业”零距离联合办学模式,学员在校内仿真的企业环境中,“小班化”教学,按企业班组形式进行管理,以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学习,校企双方共同成立联合教研室,研讨以实际工作任务制定学习内容,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企业每周安排技术总监上课,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库,拍摄教学视频。按校企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并采取“双向选择”机制,企业定期对学员进行品质、知识、能力等方面测试,不合格的,随时淘汰;另一方面,如果学生自己感觉不适应这种模式,可以随时申请退出,企业出资设立以企业集团冠名的专项助学金和奖学金。
  (二)“现代学徒制”合作模式。
  比“订单式”培养更进一步,是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借鉴德国“双元制”等模式,我校与厦门公交集团合作,成立现代学徒制“公交汽修班”。按照现代学徒制“三双两段制”人才培养模式,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生人数、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学生是双身份(在校学生、准员工)、教学是双导师(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培养是双协议(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第一阶段在校学习为主、第二阶段在企业实践为主。公交集团在“公交汽修班”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提供工作服,学生(学徒)为公交集团准员工,选拔企业骨干作为带教师傅,每位师傅带三名学徒,通过拜师仪式,从入校开始熏陶公交企业文化和精神,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的各种文体活动、志愿者活动,培养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校企成立联合教研室,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双班主任),共同教学(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注重过程的监督与考核,不定期进行阶段性考核,聘请企业师傅对学校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检查,学校教师对师傅的技能传授进行考核,相互取长补短,取得较好教学的效果。
  (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完善学校教学环节。
  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我们与十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使教学设备更新紧跟企业设备的改进步伐,满足了师生下企业实习的需求,使教师技能水平符合企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提升了教师技能的水平,也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四)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内容为载体融入教育内容。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相互协作,以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教师编写教学脚本,拍摄、制作教学资源库。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我校的校企合作通过三方(学校、企业、软件公司)共同开发了多门课程教学资源,达到了学、做、用的统一。
  二、校企合作的思考
  政策如何落地,这是关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政策要点的重中之重。自2010年被正式写入国务院文件以来,国家密集出台相关文件,一系列举措顺势而出;但是,地方政府如何出台制定具体细则,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建立保障。如何通过制度的建立规范政府、企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等是问题所在。如何考虑在税收激励、名誉激励、技术服务激励等方面的激励机制,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的持久性、可持续性,有实施政策的支持,还需要有能力的企业才有持续性,要建立长效机制,不因时间的推移、人员的变动而使合作受到影响。学校要利用企业的技术、设施、设备和管理,帮助企业技术人员提升教学能力,企业技术人员能够指导教师技能的学习,给予学生指导,相互取长补短。双方的合作形式根据国情、地方产业特征、行业特点应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沈剑光.我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现实意愿及影响因素——基于766份样本数据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8,3.
  [2]席东梅.新时代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下的行业贡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987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