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城镇和中小企业互动与“三农”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锡富

  [摘 要]“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要真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必须坚持小城镇和中小企业互动。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关键词] 小城镇 中小企业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我国进行了长期探索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要真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必须把小城镇建设同中小企业发展结合起来,然后转移农民,将少农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富裕农民。
  一、“三农”问题的实质及原因
  “三农”问题的实质就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问题。“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因为我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村各种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会呈下降趋势。一般来说,收入越高,恩格尔系数越小。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幅度大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幅度,说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大于农民收入增幅。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大幅度下降,使得城镇居民总收入中通过农产品购买转移到农民手中的比例下降,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则其收入通过消费更多的转移到工业或城镇居民手中。农村居民又大大超过城镇居民,这就使得农民收入相对减少。农村居民收入的相对减少,使得很多基本消费品消费不起,导致工业品大量过剩,市场需求不足,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
  “三农”问题的原因在于农业人口多,劳动生产力严重过剩,耕地严重不足,农民增收困难。由于我国县域工业经济落后,就业门路窄,仅靠少量大城市难于转移如此多的农村劳动力。于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被闲置浪费,或只得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在有限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劳动投入使劳动边际生产力越来越低,甚至为零,收入增长缓慢。过多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以及城乡差别缩小的主要因素。
  二、小城镇和中小企业互动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要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就必须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民,增加从事农业生产者的耕种面积,扩大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这有赖于小城镇和中小企业的互动发展。小城镇和中小企业互动,是指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与提高。中小企业是小城镇的经济支撑,是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小城镇城是中小企业的空间依托。小城镇为中小企业在一定地域的集聚和形成合理的生产规模提供较好的投资环境和销售市场。小城镇发展,成为吸引和加速农业劳动力流动的引力,减少农民,从而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工作效率;有利于改变农村地区中小企业过分分散布局状况,促进中小企业的聚集集中,发挥小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实现基础设施共享,企业间技术、信息、管理经验互享,从而减少企业投资和交易成本;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经济效益,推动农村地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和转型升级。小城镇和中小企业互动,有利于吸引民间资本、城市工商资本甚至境外资本的进入小城镇和中小企业,加速人才、技术、劳动力、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流动,促进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等商品交换,繁荣各类市场;加速农业劳动生产力的转移,从而使农民从自给性的消费者变为商品性的消费者,扩大农产品市场,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1.小城镇发展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只有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能增加农民收入,而达到这一目标,有赖于小城镇的发展。尽管小城镇的土地利用率、基础设施使用率以及投入产出率不如大中城市好,但我们也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因为我国城镇化程度还比较低,因此,我们在加快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大力发展小城镇,以更快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此外,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土辽阔,且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历史、人口、交通等差别很大的国家。有的地方适合发展大中城市,有的地方则更适于发展小城镇,通过小城镇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三农”问题解决。
  小城镇的发展也有利于稳定推进农村地区人口的转移。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看,小城镇对很多农民来说是迁移的理想选择。因为与大城市相比较,小城镇地价比城市便宜,小城镇的生活水平、文化氛围和农村较为接近,农民熟悉他们经常光顾的圩场社会生活环境,而大中城市的生活节奏和水准与乡村有较大差距,农民对这种生活环境有一定的隔膜,不太适应,中老年农民尤其如此。对大多数农民而言,由于资金相对不足,劳动技能、文化素质都尚不充分,同时一般生产的技术含量和资本有机构成远远低于大中城市,小城镇发展的资源需求结构,与农民的资源供给结构也比较吻合,更适合他们转移发展。小城镇贴近农村,转移劳动力与与农村、土地的关系将可继续维持,降低他们转移的机会成本和就业风险。小城镇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城市的气息。农民选择小城镇,有一定的城市享受,又不脱离乡村社会的文化氛围,进可以搏击,退可以守业。
  小城镇发展,有利于增加人们收入。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使得小城镇逐步具有规模效益递增和生产成本交易成本递减的优势,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重心在地域上呈现出城镇化的趋势,加快了农村地区二三产业和人口向小城镇聚集集中,促进聚集经济形成,提高经济效益。产业和人口的集中,这一方面可以创造更多的市场需求,促进生产发展,扩大就业,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农业劳动力的耕种规模扩大,提高边际收益率和投入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小城镇建设发展将会拉动建筑、建材、房产、运输业的发展,促进小城镇规模扩大以及商贸、餐饮、文化娱乐业的繁荣发展。小城镇各种公共设施日益完善,现代城市的诸多功能逐渐具备,这就逐渐吸引资金、技术、高素质人才向小城镇聚集,加快小城镇人员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并可孕育龙头企业与专业交易市场,加速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化的贸工农一体化内部的流动,即从一体化的农产品生产环节向农产品加工、储运、包装装潢、销售等环节流动,产生连锁效应、附加效应、综合效应。这种效应内含包括传统农民的减少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这加速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伴随人口的转移,人口结构优化,逐步打破城乡、县市、所有制、部门及行业的界限,促进生产的发展,生活方式的科学化,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2.中小企业发展对“三农”问题的积极影响
  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当地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依靠当地资源和市场而发展的。这既可以把农村地区资源优势转为发展优势,从而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还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锻炼农民的市场经营能力,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素质,为建立和谐社会做贡献。
  中小企业发展可以有利于解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低,投资额相对较少,进入门槛低。在吸收劳动力就业方面比大企业拥有更大的优势。中小企业已成为容纳大量富余农业劳动力,维持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小企业发展更适于我国农村地区多样化的文化环境和经济发展差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传统及生活习惯差别都很大的国家,这种文化环境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消费者对产品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从而要求企业实行多品种、多档次、小批量生产且有地方特色,有些产品如服装装饰工艺、包装设计、室内装潢等产业都必须按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来制订制作,这对有标准化生产线的大企业来说,进行生产经营不大有利,而中小企业则很容易适应。

  中小企业对就业、经济社会发展和繁荣小城镇方面的积极作用,已为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实践所证明。在欧盟,中小企业已成为其就业安排的主要途径。为什么沿海发达地区的“三农”问题没有内地突出,原因在于小城镇的繁荣发展,中小企业发达,就业门路广,不但把当地的富余劳动力解决了,还吸收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就业。
  三、坚持小城镇和中小企业良性互动,加快小城镇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
  小城镇和中小企业良性互动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有效途径。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
  1.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
  (1)加强科学规划,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科学规划是实现小城镇持续快速发展的保证。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大,资源各异,小城镇建设发展定位也就不同。各地必须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布局及发展定位等。要优先发展己经具有一定规模,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防止不顾客观条件,一哄而起,遍地开花,搞低水平分散建设。在城镇的数量、规模和功能的定位上,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进行科学规划,做到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防止不切实际,盲目攀比。
  (2)以创新加快小城镇发展。要有要创新思维,结合自身实际吸引民间资金到小城镇投资发展。要按市场经济要求,不断创新,形成有利于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应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履行相应的义务,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和要素市场,取消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门槛”,顺畅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维护好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公平,变“候鸟型”农民工为“稳定型”城镇居民,促进人口向小城镇聚集,促进小城镇规模经济及聚集经济的形成发展,进而加快小城镇发展。
  (3)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基础设施必须先行,要加强和完善小城镇供水、供电、道路、交通、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设施以及住宅生态环境等社会发展设施建设,以优化生产生活环境,为吸引民众向小城镇居住集中,为二三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建设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促进投资建设。此外,要努力争取上级的扶持帮助,上级政府也要尽其可以给予扶持,以加快发展。优化小城镇投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挥。
  2.加快中小企业发展
  (1)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特色就是优势。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各种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因此,各地要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以此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
  (2)要创造条件,加快大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一批有技术懂经营的能人,他们积蓄了一定的发展资金,有一定的技术和经营能力,他们也在积极寻求发展机遇。小城镇要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自身实际,通过建设城镇工业园区,吸引民间资金进入小城镇发展,培育小城镇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尤其要注意集聚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设备先进、生产规模大、绿色环保的企业和项目,实现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繁荣。
  (3)加强同城市的分工合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同时,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中城市也有一部分资金需要转移到广大小城镇寻求发展,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城市有资金、管理、技术和市场的优势,而小城镇一般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通过合作,实现把小城镇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柳 欣 冯素杰:“三农”问题新论[J].开放导报,2007(6)
  [2]成尚军: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J].商场现代化, 2007、7
  [3]龚映清 王 瑞: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关系研究[J]. 农业经济,2007(3)
  [4]蔡继明等: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城市化进程[J].经济纵横,200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50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