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民族经济的发展与民族文化观念的互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兴胜 陈之敏
[摘 要] 文化传统观念,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思想意识。民族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对民族经济有着持久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区域民族文化传统与区域经济本来就是两个互相包容和交融的组合体。
[关键词] 民族文化传统 民族经济 民族文化效应
文化传统观念,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沿传至今的思想意识。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物体的惯性相类似,可以影响人们的行动。因此,在当前发展区域经济和探讨“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统筹发展”时,如何对待历史形成的文化传统观念,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一、民族文化传统观念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但长达二千多年封建专制,封建思想与文化的积淀,加上疆域辽阔、地貌复杂、人口和民族众多,各地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从而又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上述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中国的文化传统观念显现出异彩纷呈的多样性。并自然形成不同的传统观念。
文化传统观念既然可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动,就必然会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发生作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优秀的文化传统观念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比如,善于吃苦耐劳的人适应能力特别强,在同等条件下可以做出更大的成绩,自然会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崇尚忠孝节义的人特别讲诚信等。总而言之,优秀的文化传统观念越多、越浓厚的地区,就越能为发展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相反,落后的文化传统观念则会制约经济发展。封建等级观念严重的人往往会把社会工作分为三六九等,看不起平凡的工作。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的人办事往往不循科学规律,而是求神问卜、投机取巧。有的人致富后则买地造坟,求祖宗保佑等等。总之,落后的文化传统观念越多、越浓厚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文氛围往往就越差。
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就越有条件对本地的文化传统观念进行审视和扬弃。事实上,已有不少地区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修复本地区的名胜古迹,或为本地区有作为的历史人物修建纪念馆所等,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而且也是为了弘扬当地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二、文化传统观念的异同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成因
文化传统观念除了“优秀”与“落后”两类之外,还存在一类很难用“优秀”或“落后”加以界定的观念。有些观念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有如下三种:
其一为“父母在,不远游”。此言本意是说儿女要孝顺父母,不能远游在外。但是,人总是囿于一地,不接触新事物,不与外界交流,必然使思想保守,跟不上形势,从而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二为“中庸之道”。这是孔子提倡的一种最高道德标准,是说做人处事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掌握好“度”,做到公平、公正,这本无可厚非。然而这种观念,却是消极的,可以束缚人的手脚,泯灭人的开拓性。
其三为“不患寡(贫)而患不均”。由这种观念演化而成的“绝对平均主义”、“大锅饭”、“红眼病”等观念,却是消极有害的。它不仅与党的政策背道而驰,而且还挫伤了人们争先致富的积极性。
以上三种传统观念在中国各地都普遍存在,但表现程度却并不相同。内陆地区表现得比较严重,那里的人们大多安土重迁,不愿外出,又缩手缩脚,不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而且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因此,改革的步子总是迈不开,从而制约了本地的经济发展。而东南沿海地区则表现较弱,那里的人们大多敢想敢干,勇于开拓,又不眷恋家乡,而是哪里能发展就到哪里去,从而形成争相创业的热潮,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东部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上述文化传统观念的不同是最重要的成因。
三、打造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观念和时代精神
悠久的历史并不等于辉煌的现实。在中国境内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是黄河流域,其次是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则开发较晚。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东南沿海地区却迅速崛起,还创造出许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并为世人所瞩目。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悠久的历史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
灿烂的文化并不等于先进的意识。北方地区虽然文物荟萃,但由于长期居于统治中心地带,从而使儒家文化传统观念中消极成分的影响比较大,人们的思想趋于保守。而东南沿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虽然比上述地区逊色得多,但封建统治相对薄弱,思想禁锢相对松弛,所以主张“义利并立”、“义利双行”,以重商趋利为特征的闽粤海商文化也能在那里形成和发展。现在,同处改革开放年代,面对同样的富民政策,东南沿海地区却能抢占先机,在发展上走在全国的前列。由此可见,灿烂的文化也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东西,可能在最初的时候对社会和人类文化与文明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发展和变迁,现在看来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对于现在的社会和公众来说,更关注的是它的研究价值。应该多从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方面来着眼,多从对公众教益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思考,这也符合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扬弃哲学,以打造适合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观念和时代精神。只有这样,中西部地区所蕴藏的经济潜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并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在发展上的差距,最终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光远:民族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诸形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2]迈克尔・波特:态度、价值观、信念以及繁荣的微观经济学[M].
[3]林毅夫著:《 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徐圻著:《现实发展与精神超越》[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90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