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机器人背景下独立学院会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必然对会计工作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分析在此背景下会计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当前独立学院会计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提出独立学院改革会计课程体系要从融合区域经济出发,考虑加大通识基础课程的比重、弱化核算型内容、强化实践课程等因素。
关键词:财务机器人;独立学院;会计教育;课程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云计算”、 “移动互联网”、“工业4.0”、这些新技术、新名词的出现,各种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引发的经济活动也日趋复杂。尤其是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有侵占财务人员岗位之趋势,自“德勤财务机器人”率先亮相之后,普华永道、安永、毕马威等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相继上市财务机器人或财务机器人解决方案,一场相对于传统财务行业的变革正在进行,会计高等教育也必然遭受诸多挑战。重新思考会计高等教育的目标,反思现有课程体系设计的不足,是摆在会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财务机器人背景下会计教育面临的挑战
财务机器人就是将人工智能引入到会计基础工作之中,它的产生既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结果,也是企业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内在需求。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必将对传统的会计教育产生巨大冲击。
(一)会计教育理念受到强烈冲击
刘永泽和池国华 (2008) 将会计教育理念的落后归纳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仍根深蒂固、“素质教育”理念尚未被普遍接受、缺乏 “终身教育”等方面。栾甫贵(2013)指出会计教育理念中重技术轻管理,重规则轻质疑,重技巧轻育人等弊病。从本质上来说,目前的财务机器人是流程自动化在财务领域的一种具体应用,这种智能财务的出现,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最大影响就是大量的基础性、高重复性、流程化的工作都将被机器替代。我们必须改变会计教育理念,从上述这些误区中走出来,从财务机器人看似流程严密的背后,教会学生懂得有关交易或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本质上都隐藏着相关经济、管理、法律、文化等背景,从会计技术性的表面看到其内部隐含的基本原理,从会计准则的学习中,进一步了解规则产生的缘由,从加大会计职业道德的学习力度中,体会到道德是长期的熏陶、修养的结果,学会识别道德风险点及其控制,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做人做事信条。切实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亟需整合
自2011年以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先后发布、修订了公允价值计量、合并财务报表等一系列准则,发起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新一轮变革。配合国际会计准则的重大变化,我国财政部在2014年正式修订了五项、新增了三项企业会计准则,发布了一项准则解释,并修改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部分内容。会计专业课程因此过分依赖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解释,“甚至成了会计准则的解读手册”(孙铮,李增泉,2014)。内容依然局限在一般工商企业基本业务上,缺乏对新兴商业模式下的经济业务的分析与理解,对如何把握原理并利用原理指导解决实务问题的分析相当匮乏,很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需要大力创新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要依据具体教学情景发生灵活变化,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不但要重视如何教,更要注重如何让自己的教去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学。尽管近些年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大受会计教育界推崇,但目前独立学院会计课堂教学方法仍旧比较单一,基本停留在“教师讲授+PPT演示”模式上,少有师生互动的讨论和现场演示等方法,明显落后于一些高层次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针对会计学入门教学难度大的问题,用直观演示法开发了一套“快速入门:十个分录学记账”的教学模块。具体做法是:“让初学者在接触会计学的第一天就亲自动手记账,接触并使用图表、账册、凭证,了解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到会计报表的全套记账、结账、报账过程,通过新鲜有趣的实践经历,培养和强化学习兴趣。”(周华,2016)。又如,他们还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加入了流转税、所得税的纳税申报等实践性强的内容。 作为中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如此重视直观演示和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完全值得以“应用型”为主的独立学院借鉴学习。
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或者智能程序替代教师批改学生的作业及考核測评都将成为可能。教师更有理由和精力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如利用微信、手机APP、慕课等多种适应当今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学生兴趣关注点的教学手段,来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独立学院会计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定位不准确。
定位不准确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与母体学校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
独立学院最初都是依托母体学校的强大品牌,秉承母体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创办起来的,她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母体学校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与此同时,独立学院往往参照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课程体系的架构、课程的设置都高度模仿母体学校的做法。然而,母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术型人才,与独立学院的目标完全不同。根据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出台《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应用技术型大学,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能够把科学技术、工程原理转为现实生产力的人才。这种人才培养要求在知识结构上,需要具备宽泛的技术知识和基础知识,具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因此,套用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体系是不能适应当前转型变革背景下的独立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要求的。另一方面,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的入口是不同的,学生的基础存在着显著差异,无论是其社会属性、心理水平还是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都是不可小觑的,如果用一把尺子量到底,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不严肃的,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独立学院的“独立”性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2.与高职院校相比特色不足
独立学院往往把自己定位在学科型普通高等教育,遵循本科教育层次的学业标准,按照我国学历教育的层次处在大学与高等职业学校中间,但从客观上说,独立学院与一般大学相比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手段、途径、方法等诸多方面的特色不明显,相反,高职院校却以其办学目标清晰、人才培养定位准确、专业设置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等特点一直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前列,随着《指导意见》的进一步贯彻实施,独立学院的定位与高职院校一样应当同屬于高等职业教育,独立学院更需“转型升级”。
(二)偏重培养专业素质,忽视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各独立学院的会计类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基本现状是,公共基础课偏重政治理论、形势政策教育,对人文素养、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重视不足,比如几乎找不到开设《逻辑学》的学校。缺少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课程,如EXCEL的应用,其他诸如信息检索技术、数据采集技术等方面的课程更是难觅踪影。专业基础课内容局限且陈旧,课程设置基本以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为主线的体系,专业课理论性有余而实践性不足,与会计实务界的需求脱节严重,预算编制、经营决策、纳税实务以及税务筹划、报表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单薄。总体来看,明显偏重“专才”培养,“通识教育”行动力不强。尽管“通专并重”已然成了共识,但在具体实践中,局部的课程改革仍然达不到真正的素质教育之目的。
(三)课程内容重叠,前后衔接不够顺畅
经过多年的探索,独立学院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虽然沿袭了传统范式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革,但是每门专业课程的内容自成一派,横向课程之间内容重叠现象仍然突出,比如基础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基本理论、会计目标、 会计要素等方面有重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在成本控制、成本管理等方面有交叉,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决策方法 、存货管理等方面有重叠,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既增加了各科教师的负担,造成资源浪费,又减少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有些专业课程本身纵向上缺乏连贯性,特别是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基本不分初级、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中鲜有涉及无形资产会计、环境会计、养老金会计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恰恰是会计实务界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且随着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新的会计问题更会接踵而来,对它们的回避,就会造成学生不能及时了解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动态,就业后不能很快适应业务,不能很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四)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
如前所述,由于独立学院最初参照母体学校的课程体系,那么在整体设计上必然偏重于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前沿发展,实践性、技能训练性课程的占比偏少。如今在独立学院转型改革时期,大部分院校已经越来越重视实训实践课程, 建立了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实验场地不足,较少配备实验指导教师,使得实践课时只是象征性的安排;其二是社会实践效果不理想,学校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真正顶岗实习的机会很少,难以真正领会什么是业财融合,对互联网时代财务共享,财务机器人的工作原理等方面的认识知之甚少。
四、财务机器人背景下独立学院会计课程体系的重构
(一) 准确定位,与区域经济融合
越来越多的实践经验表明,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协同创新发展,能够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独立学院要将“为所在区域社会服务、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为目标,反过来,区域经济的发展要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物质、资金等资源方面的支持,两者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指导意见》给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指明了方向,当前的独立学院正处在转型期,逐渐走上内涵发展、注重特色和提升质量的发展道路。契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必须研究区域经济结构对人才的需求,与本区域的经济特色相匹配,而不是盲目跟风选择热门专业与课程。比如在制造业集群发展的经济区域,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制造业的生产管理和成本控制因素,在网络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则可以开设专业选修课程或专题的模块来体现新经济模式的特色。要按照会计的功能和经济业务的流程来设计课程。
(二)强化通识教育,加大通修基础课的比重
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教育推行人本主义、社会服务和基础知识技能训练等通识教育理念,高等院校基础课包罗万象,涉及社会、人文、自然、科技等多个领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价值。据统计,欧美国家大学基础课相应的学分比重高达40%,而我国这一比例只有相形见绌的20%-25%左右。同时,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还应拓宽知识领域,如增加信息技术、数据处理、人工智能、云技术方面的课程,以顺应财务机器人、互联网时代的现实需求。
(三)弱化基础核算型内容,深化管理学及管理会计学的推广与应用
财务机器人能够利用既定的智能程序在会计基础信息加工,如凭证录入、报表统计等重复性高、流程性强的工作方面显现出极强的优势,却无法取代人类进行思考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在此影响下,会计职业领域必然要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拓展到战略规划、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风险管理、企业并购、会计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领域。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相对弱化财务机器人可以替代的基础会计核算方面的内容,而要强化和提高财务机器人无法取代的投资决策、预算管理、税务筹划、会计制度设计等内容的教学。
(四) 突出“应用型”特色,以实践类课程为支撑
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建设上应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强化实践课程建设,并不是指单纯增加实践课程,而是要着眼于实践内容的精心设计,比如“成本核算程序”、 “全面预算”、“决策分析”等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课题设计来替代例题式的训练。在校外实践环节,通过建立一些实践教学基地,或模拟企业真实情况,把企业搬进校园,能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改革毕业论文的形式,大力提倡结合实习内容撰写毕业论文,真正把教学和科研整合到实践项目中。
五、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财务机器人的诞生,必然对会计工作产生重大影响。会计高等教育理念也受到强烈冲击,需要顺应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特别是独立学院应立足地方区域经济,走内涵发展道路,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参考文献:
[1] 孙铮,李增泉.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与路径[J].会计研究,2014(11)
[2] 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J].会计研究,2013(04)
[3] 黄世忠.移动互联网时代财务与会计的变革与创新[J].财务与会计,2015(21)
[4] 周华.法律制度与会计规则[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0)
[5] 吴大新,高山,孙文刚.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改革:挑战与应对[J].财务与会计,2015(02)
作者简介:
傅 萌,女,汉族,浙江金华人,学历:硕士,职称:副教授,从事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方面研究和教学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00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