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产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旭升 孙勋成 綦良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47302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4BJY026);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D069);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GB05D105-3);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512113)
[摘要] 针对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趋缓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在于服务业发展缓慢,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增长模式加大了城乡差距,产业和城市的集聚效应较弱等几方面。为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省城市化水平,应通过农业产业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建立产业创新体系促进城市群的发展,通过城市聚集作用优化产业结构等。
[关键词] 黑龙江 产业 城市化
黑龙江省城市化水平在1997年~2006年期间在51.9~54.2%之间波动,而同时期我国城市化水平由31.9%提高到43.9%,如何实现产业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是进一步提高全省城市化水平的关键。
一、产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相关经验
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去工业化”,一方面表现为全国工业生产行业的就业数量不断萎缩,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在制造业兴盛时代繁荣发达的许多城市陷入停滞,甚至衰退状态。然而美国通过高技术研发带动新兴产业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又出现了“再城市化”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全美都市区人口增长率再次超过非都市区人口增长率。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受到资源枯竭的影响,德国鲁尔区通过“高端嫁接”,促进煤炭、钢铁业等传统行业的内质性转变,通过开采―洗选―发电和煤化工等产业延伸之路成功转型;美国休斯顿则通过不断地吸收、利用新技术实现从单纯利用石油资源向非依赖石油资源的多元化发展,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城市是人口和产业聚集的载体,1997年美国曼哈顿现代服务业如信息、金融保险、专业技术服务、教育、健康等产业的从业人员已占总从业人员的53.2%,而且这些从业人员高度集中在占9.8%的商业办公用地,创造出极大的经济价值,充分发挥了城市聚集功能。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的分工合作可进一步提高产业聚集的效率,日本的东京都市圈就形成了明显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东京中心区发挥政治、金融、信息等中枢功能,茨城南部区域是以筑波科学城为主体的大学和研发机构聚集地区,神奈川区域发挥了工业聚集和国际港湾职能,千叶区域是商业、国际物流、旅游聚集区。
二、黑龙江产业和城市化互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业发展缓慢制约了城市化发展。服务业继工业之后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黑龙江省的服务业发展存在总量较低、就业人数较少、传统服务产业对产业发展贡献较大的问题。2006年全省服务业的生产总值为2086.0亿元,在全国排名第十四位,而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分别为7849.2亿元、6307.8亿元、5544.2亿元、5580.8亿元。2004年全省服务业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为30.5%,低于全国30.6%的比例,到2006年此比例为33.8%仅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传统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逐渐下降,而2000年~2003年黑龙江省传统服务业中的批发零售业,始终占服务业增加值的首位,促进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产业如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自2000年以来基本持平。
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增长模式加大了城乡差距。全省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又比2006年增长2.8%,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高达89.1%。由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增长方式使农民收入结构变动缓慢,2003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江苏为51.6%,浙江为47.7%,黑龙江仅为15.7%;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决定了主要依靠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家庭经营模式对提高农民收入有很大的局限性,1995年~2003年,黑龙江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速度仅为3%,近几年由于国家增加对粮食生产的农业补贴,农民收入增加幅度稍有提高,但城乡差距依然明显,1995年黑龙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9:1,到2006年此比例增加为2.9:1,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已成为影响全省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3.黑龙江产业和城市的集聚效应较弱。通过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对黑龙江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20世纪80年代末,工业的集聚经济效应大于1,90年代开始,集聚效应大幅度下降,并且数值小于1。这说明在改革开放初期,黑龙江省的经济聚集效应较好,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全省的经济聚集效应不断下降,
其中内部集聚经济系数为负,说明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不仅没有给工业带来收益,反而降低了集聚经济效应,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布局集聚经济的系数为负说明全省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正在丧失比较优势。城市集聚经济的系数为负,表明全省工业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相互协作,以及产业链的衔接差,没有对工业发展起促进作用,反而限制了集聚效应的产生。
三、黑龙江产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策略
1.通过农业产业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化可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促进黑龙江省中小城镇的发展。应将全省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多元化的现代农业转变,到2006年末全省绿色食品认证数1054个为全国首位,应利用相应的原料优势带动食品工业及其相关产业,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方向。全省农副产品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农民信息不全面,政府应在农作物播种和农产品销售中发挥指导作用,扶持农产品中介组织的发展,规范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管理标准。同时为实现全省城乡共同发展必须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首先是户籍制度,需建立城乡户籍、就业一体化制度;其次是农村融资制度,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证政府财政增大对农村的投入,强化对农业发展贷款的监管,同时鼓励民间金融等多种融资渠道,扩大农业产业化的融资途径。
2.建立产业创新体系促进城市群的发展。产业创新对区域内城市群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上海高新技术的开发引领了新产业的产生和主导产业的交替,当上海电子及通信设备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由2002年的12.6%达到2003年的18.7%时,也带动江苏相应行业的增长达到21.1%;同时上海转移的产业已成为浙江、江苏的龙头产业,2000年~2003年纺织行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产业已退出上海前十大制造业,而江苏省的传统纺织行业2002年名列第一,浙江的化学纤维制造业2001年~2003年工业产值增长率达到45%。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黑龙江省城市之间存在产业互补性差、科技资源共享能力弱、基础设施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应促进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通过政府引导促进区域间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等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协作,建立科技设备共享平台,同时通过“哈-大-齐”城际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不同城市间的产业创新合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
3.通过城市经济的发展优化全省的产业布局。对于黑龙江应依托已有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将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国务院提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黑龙江应利用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促进哈尔滨、齐齐哈尔装备制造业,大庆的石化产业的产业升级,加速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构建煤化工和煤电转化产业集群;利用哈尔滨、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区的技术优势,带动农产品的深加工,黑龙江大豆蛋白质含量高,属于非转基因食品,应开发保健食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将亚麻的初级加工向成衣加工转变,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黑龙江城市有许多独具特色自然人文景观,如哈尔滨的欧式建筑和冰灯雪雕、牡丹江的镜泊湖等,同时作为老工业基地还拥有为数众多的工业旅游资源,如哈尔滨三大动力、量具刃具企业都代表着传统工业的发展历程,应利用这些独一无二的城市旅游资源带动餐饮住宿行业、会展业、金融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水映李晶刘孟芳: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美国的“去工业化”和“再城市化”现象及其启示[J].人口与经济.2003(2):8-13
[2]周娟美:科技创新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互动关系[J].生产力研究.2007(10):100-101
[3]张敏:国外成熟都市圈和大上海都市圈的对比[J].统计与决策.2005(8)下:57-59
[4]张兆安:大都市圈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兼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59-60
[5]王树林戴兵:基于CES模型的黑龙江省产业集聚效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8上):339-340
[6]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5-2006[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391-4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32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