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控体制建设与风险防范的深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及新《预算法》、《政府会计准则》的出台,不仅需要事业单位提高会计核算质量,而且还需要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以提高财务风险防范能力。而在实际运行中,我国个别事业单位在内控体系建设与财务风险防范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我国事业单位建立创新内控、风险防范体系,以确保我国公益事业的顺畅开展。本文将通过对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风险防范重要意义以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的事业单位内控和风险防范体系,以及其建立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控体系;风险防范;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2-0198-02
一、内控体系建设及风险防范对事业单位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合法合规
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证财务人员在经济业务核算、会计信息收集、数据汇总等过程的规范性、准确性,保证事业单位编制的会计凭证、出具的财务报表可以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的经济业务活动及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并且通过内审可以及时发现事业单位在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在降低财务风险的同时,也可有效避免事业单位承受的法律风险。
(二)有利于防范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同时,也会受到财务人员编制虚假会计凭证、出纳侵吞公款等风险,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岗位设置等来降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是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中通过设置不相容岗位,分离授权审批等制度,可以将事业单位潜在的风险降低至最低,不给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或是管理漏洞侵害国家利益提供土壤。
(三)有利于避免国有资产受到侵害造成流失
设计科学、有效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可在资产预算编制、采购申请审批、固定资产盘点及报废处置等环节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活动进行控制、规范,同时,也可避免事业单位因重复采购、擅自处置、账实不符等行为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有利于确保事业单位公益事业的有序开展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运行审批、核算、内审等手段实现了各处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促使各业务处室在确保完成事业单位公益服务工作的同时,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为实现公益事业目标贡献力量。此外,事业单位通过建立严密的内控考核机制,对在内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业务处室或工作人员给予一定奖励,以激发事业单位各处室及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内部控制工作的积极性,促使事业单位整体运转顺畅。
二、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及风险防范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落实不到位
目前,我国多数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完善、科学的内控体系,但由于内部处室、工作人员为了各自的利益,未能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内控监督、规范的作用。同时,个别事业单位由于未能在内控制度中明确规定各处室、工作人员在内控工作的具体责任,造成各处室之间互相推诿,严重阻碍着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开展。这种权责不清的局面不但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未能落实到位,也造成财务人员由于未受到一定的责任约束,而在工作中追求个人经济利益侵害事业单位资金,严重违反国家财经法纪及职业道德规范。最后,事业单位内部未形成有效的监督考核体系,个别内审人员出于“人情”、工作态度等因素影响,在内审中存在走过场现象。同时,内控考核体系的不科学、缺失也是严重制约事业单位内控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因素。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措施创新不足
首先,事业单位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财务核算模式的影响,财务部门被认为是记录经济业务、出具会计报表的机构,至于风险防范、报表分析、预算与资产管理等管理工作与财务部门无关,仍受到核算型会计观念的影响,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严重束缚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无法为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提供配套条件。其次,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多为全额财政补助或差额补助型事业单位,导致事业单位未能对市场竞争、财务风險防范给予一定的重视,加之,个别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为转业干部、其他处室调任,造成非专业工作人员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在创新力方面的缺乏。
(三)预算管理、内控体系与风险防范机制不配套
会计控制体系包含预算控制和风险控制两大职能,无论是预算控制,还是风险控制,其目的都是降低成本、避免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预算和风险控制未能体现出它应有的作用,从而造成了管理人员的忽视。这主要是预算、风险控制度和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相适应的缘故,也就是所谓的脱节。其具体表现为:一是个别事业单位为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预算指标、业务考核任务,不惜编制虚假经济事项或提供不真实会计信息,导致制定严密的预算指标失去了控制、规范作用。二是由于多数事业单位经费均由财政部门拨付,导致事业单位法人未能形成风险防范意识,并未能给予内部控制工作必要的支持与保障。三是个别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未能将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及内审工作与内部控制工作紧密地结合,无法适应内部控制体系对于各处室之间要配合、协作的要求。
(四)财务与内审人员业务素质专业技能不高
由于事业单位中人员编制与结构十分复杂,部分财务人员为军转干部分配或其他业务处室轮岗而从事财务工作,由于这些财务人员均非财会专业出身,另外,平时不注重对财经法规、内控流程及审计技巧的学习,阻碍了我国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内控制度执行及内审工作的开展及效率。
三、事业单位内部体系与风险防范机制创新的措施
(一)树立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意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得以顺利实施主要取决单位财务人员及其他业务处室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内控、风险防范观念。财政机关可定期组织预算单位负责人、财务人员就内部体系建设、财务风险防范等内容进行宣传、培训,特别是可以将内控反面案例作为教育内容,以促使预算单位提高对内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及警惕性。 (二)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制度,是会计控制体系构建的关键。会计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一是责任制度。明确相应的责任,合理的划分权力,将一定的权利赋予一定的责任。在责任制度中,不仅是职权和责任相对应,还要将责任与人相对应。使每个环节都有人管理,使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二是监督制度。完善的监督制度包含对人的监督,监督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否遵循相应的规则,是否按照相应的程序,也包含对资金的监督,监督单位内部资金的调动情况,是否存在漏洞和风险。三是预算管理。事业单位应按照《预算法》及财政部门提出的下年预算编制具体要求编制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及政府采购、非税收入预算。同时,在预算执行中应及时对各处室预算支出情况及差异进行分析、控制,以确保财政资金高效使用。
(三)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制度落实
首先,为了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防范措施落实到位,事业单位应通过建立内审、考核等监督、激励机制,在鼓励事业单位各处室积极执行内部制度的同时,使工作人员养成遵纪守法、爱护国有资产的习惯。其次,事业单位可聘请财经院校教授、会计师事务所专家或者是财政部门内控工作人员对本单位财务人员进行内控知识培训,既可提高本单位财务人员内控工作业务能力,又可激发财务人员自我更新知识、创新财务管理方式的积极性。
(四)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与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不仅需要财务人员具备一定的财经、内控操作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财务人员遵守職业道德规范,在事业单位内部树立正确的内控观念。事业单位除了在晋升空间、人才选用方面为财务人员提供空间外,应为财务人员提供一定的学习平台,可聘请内控制度设计软件公司、财政部门工作人员就内控流程、风险控制点及执行中应注意的事宜进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执行内控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其内部会计控制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会计控制是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避免财政危机。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控制体系需要进行变革和创新,必须全面摒弃过去的糟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的重中之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39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