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校中厂”财务问题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校中厂”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产深度校企合作的产物,在教学实践、科研转化等方面表现突出,但作为学校与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的经营主体,面临产权归属、成本分摊、绩效考评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若干解决建议。
  关键词:校中厂;财务管理;绩效考评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6-0285-01
  “校中厂”作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创新模式,满足了学校实践教学需求,为企业提供技术储备人才,同時,可产出市场需求的产品,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何引入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保证校企互赢,让拥有“实训基地”和“生产基地”双重身份的“校中厂”得以持续发展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产教融合难题。
  一、“校中厂”创办中的财务问题
  1.财务管理混乱
  “校中厂”创办之初,往往是高职院校提供场地和实训设备,企业提供相应的生产设备、技术人员,同时根据学校实训要求与市场需求,整合学校资源,形成集实践教学与生产经营于一体经济实体。高职院校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其资产属于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若要创办经济实体,则需要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评估资产价值,重新划分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的拥有者,部分学校投入“校中厂”建设的资产依旧在学校账面反映,相关的磨损折旧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
  收入分配方面,学校创办“校中厂”的初衷均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学生实践实习的问题,但作为具有生产功能的“校中厂”,可以生产出合格的市场产品,带来经济利益,因多数学校的“校中厂”并未注册公司而是作为企业的生产基地组织生产经营,收入费用全部划归企业,有实际出资行为的学校很少参与“校中厂”的利润分配。
  “校中厂”生产经营缺乏预算控制或只考虑校企单方情况,由校方编制则通常沿用学校预算编制方法,以上一年度数据为基础,根据环境变化为基础做适当调整,忽略企业对销量、产量、利润等指标的增量要求,由企业编制则多偏重于满足企业股东要求的投资回报率,导致承担教学任务“校中厂”无法完成各指标的增量。
  2.绩效考评体系不合理
  “校中厂”作为校企合作共建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兼顾学校的社会效益需求和企业的经济效益需求,其绩效考评体系需要在教学实践与生产经营两者中寻找平衡点。国内职业院校的“校中厂”的功能较多倾向于教学实践,绩效体系围绕教学实践工作完成度开展,实习学生的考核标准与企业标准相去甚远,合作企业的经济诉求得不到满足,最终导致“校中厂”的建设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
  二、“校中厂”财务问题对策探究
  1.成立独立法人单位,加强财务监督管理
  学校创办“校中厂”时,应将投出固定资产按相关规定,由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转变为经营性固定资产,国家拥有该资产的所有权,学校拥有该资产使用权,经营权归“校中厂”所有,聘请外部资产评估团队,合理评估投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核定初始投资额,由此确定学校在“校中厂”中的占股比例。利润分配方面,校企双方按持股比例,对剩余价值进行分配。
  “校中厂”作为独立法人单位,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派出人员成立董事会,聘请职业经理人对“校中厂”进行日常管理,企业重大经营决策需由董事会表决通过,实现“校中厂”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建立健全财务会计核算制度,进行独立财务核算,学校账面将不再反映投出资产的后续费用支出,同时,对于“校中厂”所占用的非出资部分资源,应支付公允的对价给学校,学校按出资比例参与最终的利润分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筹资投资及生产经营关键节点进行把控,聘请外部审计人员,从“校中厂”内部控制着手,深入内部生产管理流程,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寻找薄弱点,及时改进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国有资产的投放安全和效益。
  因为“校中厂”需要牺牲部分生产能力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同时每年实习学生人数存在波动,在预算编制方面,无法完全比照纯粹生产经营性主体,可采用滚动预算法以学生实习周期为节点对“校中厂”的业务进行滚动预算。
  2.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平衡校方诉求和企业诉求
  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是“校中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校中厂”的绩效考评体系需充分考虑校企双方的诉求,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可采用平衡记分卡绩效考评模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发展战略,以该发展战略为核心,考虑教学成果转化比例和学生的生产能力,制定符合“校中厂”自身特点的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维度的目标和评价指标。顾客和内部业务流程维度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校中厂”生产能力和获利能力,学习和成长维度重在对学生成长度进行评价,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财务维度促进“校中厂”管理体系变革、完善内部控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思维,多元化筹资渠道,强化资本运营能力,弥补因完成教学任务而牺牲生产能力造成的损失,解决“校中厂”建设中因投资报酬率低等原因造成的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
  三、结语
  “校中厂”作为深度校企合作的新兴模式,在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时,也因校企双方对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认知不足产生了诸多问题,制约了“校中厂”的可持续发展。聘请专业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思维、完善财务核算监督制度、制定科学绩效评价体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463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