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基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内涵研究,剖析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提出“双师双能型”教师建设路径应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强校企合作,双向挂职,完善激励制度,强化人才引进的措施。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建设路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13. 080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13- 0197- 02
  0      前    言
  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社会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教大计,本科为本”。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责。“双师双能型”教师是应用型高校的重要资源,也是培养适应企事业需求人才的重要路径。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中明确要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同时,教育部于2018年对《普通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强调应用型高校要主动服务区域社会的经济发展,坚持“内涵式”发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这些文件必然会从政策层面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影响力,引导和推动高校教师制度的变革和发展,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核心骨干作用。本文通过山西工商学院的实践,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认定,存在问题及建设探索研究,力求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路径,以资部分高校借鉴。
  1      “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内涵及认定
  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内涵的探究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明确其内涵有助于制定适合高校的教师队伍总体规划和目标,为各项实施细则提供依据。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职业教育领域强调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旨的教育理念背景下,首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概念,主流观点有“双证书说”、“双职称说”、“双能力说”、“双融合说”等,虽然目前并没有统一结论,但是这是“双师双能型”教师概念内涵探究的渊源。关于“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教育主管部门尚未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和体系。目前,在山西工商学院的实践中,主要分为“双师型”教师和“双能型”教师两条主线。
  1.1   “双师型”教师
  “双师”一般指外在表现,主要分为:“双证”标准,要求教师具备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职称”标准,要求教师具备讲师以上职称和专业技术职称(含特许执业资格证书、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考评员资格)。
  1.2   “双能型”教师
  “双能”一般指內在的能力,主要分为:“双经历”标准,既有专业教学经历或行业从业经历,又有企业实践或行业工作经历或者胜任教学工作;“双素质”标准,教师的专业素质修养与实践技能均优异的;“双能力”标准,不仅有理论课堂的育人能力,还能够指导学生参与学科、专业竞赛,或者主持、参与企事业课题研究的能力;“职称+经历”标准,要求教师具备讲师以上职称,且有一定企事业的实践经验。
  无论是“双师型”教师还是讲“双能型”教师,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关系,“双师”是外在表现,而“双能”是内部支撑。教师没有“双能”素质,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双师”;反之,离开 “双师”,教师“双能”的提高也无法体现。
  2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随着本科教育的普及,高校进行扩建扩招,普遍存在专任教师配备不能满足教学及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新办专业教师短缺,师生比例失调,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普遍存在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指导不到位问题。教师的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也不够均衡,通常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较大,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偏低,青年教师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比例较小。专任教师中具有行业背景特别是专业技能的人数较少,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平均比例不到20%;来自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比例很小。
  2.2   “双师双能型”教师激励制度不完善
  相比普通的专任教师,“双师双能型”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没有太大区别。目前很多高校考核主要以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作为主要内容,没有针对“双师双能型”教师设立专门的激励制度,“双师双能型”教师的价值得不到体现,这使得教师并不重视培训、实践的机会,对申请认定“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高校传统的激励制度对教师队伍转型是非常不利的。
  2.3   缺乏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2.3.1   传统培训方式不能满足需求
  “双师双能型”教师需要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而目前高校的培训模式仍以传统的入职培训、教学技能提升讲座为主,培训的内容及形式不丰富,缺少跨专业交流。教师缺少在行业企业挂职顶岗从事本专业实践工作的机会,实践与理论脱节,导致教师课堂知识不够鲜活,学术视野不够开阔,学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2.3.2   缺乏企事业的实践锻炼
  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数量少,程度浅,缺乏教师的专业实践平台,有些实践活动仅仅是去企事业单位参观、走访,流于形式。高校教师需要填补实践技能面临的这块“短板”,就要利用假期或者学期内去企事业进行顶岗实习锻炼,这就必然要求加强校企的深度合作。   3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
  结合我校“十三五”师资队伍发展规划,为推进师资队伍的结构调整与转型提升,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双师双能型”教师队建设路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
  3.1   优化顶层设计
  3.1.1   建立“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体系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总体发展规划,做好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规划,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并提出保障措施。依据学科专业定位和招生计划,确定师资队伍的专业、职称和学历结构,测算师资总量和各专业所需“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需求,研究师资队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质量标准。建设一支数量适宜、结构优化、专业多元的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3.1.2   加强管理协同,提高教师队伍转型发展的执行力度
  高校要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明确“双师双能型”教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的地位。高校的管理团队要共同协作,树立统一的价值体系;明确各级各部门在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分工协作,提高效率;整合高校各方资源用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上来;落实每一步的建設规划,及时进行监督考核,促进方案的落实;树立先进典型的榜样,鼓励教师提升实践技能。
  3.2   健全评价激励制度
  由于“双师双能型”教师除了需要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外,还需要不断的提高专业技能。在工作和生活上承担了较大的压力,针对实际情况,高校应当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充分发挥高校评价激励机制对教师培养的杠杆作用,在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出国进修、学术研究扶持等方面向“双师双能型”教师倾斜,激发教师的内在驱动力,改变以学术研究成果为主的评价机制,将教师专业实践经历、实践能力、技术开发能力、教学能力等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并通过提高各方面待遇来稳定教师队伍。
  3.3   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3.3.1   完善人才引进制度
  基于目前对于高技能人才资源的紧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侧重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经费倾斜。对于紧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学科与专业,建立柔性人才引进制度,可以招聘兼职与专职人才,具有行业(企业)丰富工作经验,实践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中、高级工程师、会计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必要时适当的降低学历水平要求,提高对其专业技能的考核,加大对相关行业企业工作背景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硬性要求。
  3.3.2   实行双向挂职,加强校企合作
  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对现有师资的技术能力的培训是重中之重。采取重点扶持、跟踪培养,逐步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计划。高校可以开展企业和学校双向挂职制度,在校内校外同时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各院部管理人员到企事业挂职学习企业的管理模式,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各教学部门挂职;专任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部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聘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高技能人才作为学科发展引领和专业建设带头人等。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明确“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内涵是基础,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为核心,制定切实有效的建设路径是关键。通过围绕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优化顶层设计,加强校企合作,健全评价机制等措施来提高教师的转型动力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逐步提升高校的师资力量,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屹,逯长春.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顶层设计探析[J].职教论坛,2016(15):38-42.
  [2]陈玉新,任梦,秦捷.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7(9):180-182.
  [3]朱来斌.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7(1):99-102.
  [4]欧小军.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身份焦虑及其文化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2):107-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608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