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济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咨询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在这个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研究传统文化的心理咨询价值有重要意义,文化对处于文化中的个体的心理,行为等有很重要的影响。心理咨询是源于西方的舶来品,如何更好的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帮助中国文化下的当事人,文章将从儒家、道家及中医的思想中总结传统文化中具有心理咨询价值的思想。
  关键词:心理咨询;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一、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
  文化影响着人们对心理疾病患者的评价,影响着心理疾病症状的表现方式,也影响着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主导地位,儒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及对心理问题的认知。主要包括:
  (一)人生意义:人应该体会和发展自己的善行,修身养性、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是善的,人在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过程中使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得以体现。
  (二)压力应对:挫折和压力无处不在,这些生活的困苦是人不能左右的,个体也不必为困难负责、被困难左右。困难和压力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个体要接纳困难,不放弃自己,通过困难磨炼自己的品性,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为将来做准备。
  (三)生死教育:生死是自然的过程,是同道的,这化解了人对死亡的恐惧。但人生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东西,即仁。人的道德生命比物质生命更重要,道德生命使人们的生命价值永存。
  (四)哀伤辅导:亲人亡故时,大部分人都有哀伤的体验,对于哀伤的处理是心理咨询的重要环节。儒家思想认为身边亲近的人亡故了,我们不应该过于哀恸使得痛苦的情绪伤害自己,而是可以通过合理、合礼、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哀伤。如中国的丧葬仪式、守孝等,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些时间通过仪式来表达自己的哀伤情感。儒家化的哀悼习俗具有哀伤心理辅导的作用。
  (五)涵养与心理调适:个体可以通过心理调适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儒家思想强调个体可以通过内省的方式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爱惜身体,不断提高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
  (六)人际认知原则:西方对于人际认知原则或方式主张共情,即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对方的感受。而儒家则主张“忠恕”思想。“忠恕”本质上是指“推己及人”的过程,即人们通过感知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猜测推断别人的心理状态,并指导自己反应的过程。
  (七)中庸与社会生活技能:“中庸”不是我们平常所谓的“随大流”、“混日子”,而是当人们做事情或进行选择时,要考虑到多方面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更好地做成事情或解决问题,个体应该兼顾各方面,折中取舍,这样可以减少相应的冲突和困扰。
  (八)人格思想与人格培养: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仁”、“礼”、“知”的充分发展,在逆境时“内胜”,在顺境时“外王”。儒家的目标是培养个体成为亲社会的、有生命意义感的人。
  (九)心理咨询技术:如果把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看作自我成长的过程,则其类似于朱熹所说的体悟现象,可以用朱熹提出的“唤醒、体验、浃恰、兴起”促进咨询师咨询和来访者领悟。
  二、道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对人生和心理咨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道家的主要思想有:
  (一)顺其自然,清静无为:无为不是不作为,不是逃避生活的困苦,而是直面生活本身,积极地看到事物的本质并与其保持一致,不刻意违背,做当下应该做的。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被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吸取并用于临床心理实践中,也叫作森田疗法。森田疗法鼓励来访者把烦恼等当作人的一种自然的感情来顺其自然地接受和接纳它,不要当作异物去拼命地想排除它,否则,就会由于“求不可得”而导致内心世界的激烈冲突。如果能够顺其自然地接纳所有的症状、痛苦以及不安、烦恼等情绪,默默承受和忍受这些带来的痛苦,就可从被束缚的机制中解脱出来,然后重新调整生活。不要指望也不可能立即消除自己的症状,而是学会带着症状去生活。
  (二)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帮助他人可以让人们精神上感到充实、愉悦、有意义,可以提升个体的自我价值感,扩展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那些唯利是图,伤害他人利益的人只会给自己的人际关系带来麻烦,从而引发很多心理困扰和问题。
  (三)当今社会物质丰富,人们的需要和欲望相应地也增加,但欲壑难填,对物质、金钱、权力、地位等的追求可能会使人们陷入焦虑中,因此道家认为个体要降低自己的非必要物质类的需求,对人对己不要求过高,努力实现精神上的满足,有所为有所不为,知足常乐。
  (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了解别人的人是明智的,但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的优缺点等,一方面接纳自己,另一方面能比以前的自己更好,不断地跟自己比较,而不是跟别人比较。
  三、中医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
  中国古代传统心理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开导劝慰法,即通过言语开导劝告与安慰以调节心理的方法;以情胜情法,利用情志相互抑制的关系来进行心理治疗;习见习闻法,不断通过同一种方式使惊恐的人消除恐惧的方法;以欺制欺法,即安慰剂法;消愁怡悦法,一种通过转移注意力,陶冶情操帮助人们调节负面情绪的方法;移情变气法,通过谈话、舞蹈等方式,调动个体的积极主动性,转移对痛苦的注意力,发展良好的精神状态,这跟现在的舞动治疗有相似之處;气功导引法,通过练习气功导引调节生理状态,进而影响心理状态的方法,跟正念练习比较像。
  虽然文化对个体,对本土化的心理咨询有巨大的影响,但文化中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是有利于中国文化下的心理咨询的。中国文化中很少有像西方那样完成的治疗理论和技术,因此,深刻的理解中国文化和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从本土文化中汲取有利的思想、方法,并将其与心理咨询的理论、模式相结合用于心理咨询的实践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郑美娟(2009).中国文化和心理咨询的关系[J].青年探索,6:40-42.
  作者简介:
  李婷婷(1991.8-),女,汉族,陕西咸阳人,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硕士,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95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