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形势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市场连接的重要方法,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教育方式,是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良好措施。本文首先简单介绍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与优越性,而后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展开论述,最后阐释了校企合作形势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16.09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9)16-0-02
0 引 言
校企合作因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深受学生与学校青睐,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人才培养实践显现的效果并不显著,即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达标,其中,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
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1.1 必要性
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将学生打造成一名合格的专业从业人员,这一目标对学校与企业都具有必要性。对学校而言,可从校企合作中增长见识,收获经验,从而优化自身教育改革。对企业而言,能够得到一大批优秀、充满活力、高水平的企业建设人员。
1.2 优越性
1.2.1 双方互为助力,共同发展
高校理论性人才较多,教师们大多为高级知识分子,比较了解专业知识,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可间接利用此类人才提升自身整体实力。企业中有真实的专业运作过程,是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绝佳地方,通过校企合作,校方将学生送入企业,使学生对理论进行实操,提升学生操作水平,进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1.2.2 减轻企业运营成本
企业发展需要人才,若没有校企合作,企业只能通过社会招聘广纳人才,进入企业后还需对其进行一定时间培训,这一过程将会产生不小开支。校企合作可为企业带来已熟悉企业环境、符合企业现实需求的员工,减少培训成本。
1.2.3 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学校在与企业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可得到一些市场的现实状况,经过内部人员一番讨论与分析后,对自身未来教学计划与方式进行优化,进行教学改革。
1.2.4 使学生更具市场竞争力
在企业中学到的技能大多是学校教学所不能得到的,而这方面技能又正是行业所需。与一般性学生相比,经过校企合作实践的学生更具行业需求性,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能够缓解学生就业压力。
2 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数量不断增长,从表面上看,我国高职教育已处在稳步增长且水平较高的阶段。但经分析调查可发现,从一定程度上说,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数量与质量存在严重的不对等性,建设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升自身人才培养水平,为国家输送高质量、高技能的建设人才,已成为众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自身困境,高职院校经过不断探索,确定校企合作是目前最适合也最有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但高职院校在具体应用中仍存在较多问题。
2.1 在实际中没有可操作与遵循的质量评价体系与保障制度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不合理的现象。首先,各专业、各教学院系的评价标准存在一定差异;其次,评价规范无内容、形式可执行;最后,评价内容不全面,具有较强的单一性,且评价结果受到人为主观因素影响,随意性强。大多院校在应用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时,内部并没有完备的质量监控体系,某些院校甚至没有质量监控机制。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人员之间职责不明、关系混乱,在信息传达与应用时,存在严重的断层与滞后现象,要么信息未传递到位,要么信息到达相关人时信息已具有落后性。
2.2 企业未有效发挥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中的作用
现阶段,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大多是校方在校园内对人才培养效果进行监控与评定的工具。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很多企业在人才质量监控中往往不能发挥作用或根本不对质量进行监控。虽然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责任者,但企业也应成为其中的帮助者,利用合理的方式,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若企业没有参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监控环节,那么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人才培养目标便无从谈起。
2.3 人才培养质量有关信息收集不全面且不进行分析评价
高职院校在收集质量监控信息时,缺少收集规章,对收集方法与内容不进行明确规定,导致重要信息被遗漏。信息收集后,仅将其放置在一旁,不做进一步分析,也不评价此次人才培养活动的效果与问题所在,最终导致这次人才培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在以后多次活动中反复长期出现,阻碍教学质量提升。
3 校企合作形势下完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
3.1 设立校企合作专门委员会
高职院校与企业应以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等共赢理念为原则,建设校企合作专门机构。该机构的成立目标是培养出新型社会所需要的全面人才,实现学校自身社会价值,并使企业获得能够为自身发展带来极大助益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员工。该机构的功能部门可逐级分为校企合作委员会、专门规划部、专业实施部,各部门之间为上下级关系。校企合作委员会主要制定各种规章,确定此专门机构的工作目标,明确校企合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全面把控校企合作的整体进程。
具体来说,校企合作委员会可制定校企合作总规章,确定学校与企业的交流方式、教师和学生以及企业技术性员工的交流机制、合作中的技术交流内容等,并明晰学生毕业就业的基本方式、员工校内继续教育等,从大方向上确定各项内容与流程,负责机构运营经费筹措,进行校企合作基地建设、设备购买、软件采购、资料制作等。校企合作委员是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舵手,是“企业进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項目的主要推动者。专门规划部主要制订本学期或本年度的校企合作计划,如有多少学生及教师的参与、企业为学生安排何种职位、进行多长时间等。专业实施部主要负责校企合作培养的具体事项,如学生组织、基地提前安排、日内容与月内容制定、课程设定、问题解决、过程监察以及最后的毕业生收纳等,使校企合作培养按照总体目标、具体阶段内容等顺利开展,并如期完满结束。 3.2 优化质量监控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不能仅依靠学校来完成,应进行企业、学校的双渠道监控。双渠道监控要求企业加入人才培养实践质量监控的队伍中,对学生在培养期间的行为进行管理,最后将学生的整体表现反馈给学校,与学校合作,共同推动培养实践高水平开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与企业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时应进行多维化评价。首先,将各类指导人员的教育行为纳入评价主体内,即学生在进行自身专业评价时,将企业技术指导者或学校的现场指导教师行为作为评价内容之一。其次,将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各项监控制度大范围应用于各类教育活动中,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开展校企合作,都应遵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制度,规范性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再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还应遵循行业实施标准以及技术规范,使学生向行业专业人士过渡。最后,监控体系还应顺应科学发展潮流,进行信息化管理与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信息系统可实时收集实践活动中的各项信息,并对其进行系统化分析,加大校内与校外部门或机构的沟通便捷性,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監控效果,继而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
3.3 探索新型人才培养体制
近年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未发生太大改变,这显然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工种多样化越来越强,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校企合作培养内容也应与时俱进,进行规范化、实用性较强的体制革新。首先,在内容上,开发教育课程。人才培养课程内容设置人员,不应依托长久未做改变的旧型内容,在行为与思想上懈怠新内容,使学生在培养中不能得到与时代发展相贴合的技能,令校企合作只见形式,不闻效果。其次,在企业培养方式上,学生进行具体实践时,应将学生合理进行工种分类、位置安排,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将管理类专业学生安置在管理岗位上,对其进行管理系统运行或管理方案制订等方面的培训;对技术类学生进行各项实践操作培训,让其在操作中应用理论知识、总结经验。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企业还可对学生进行班级划定,让学生中间的班组成员发挥带头作用,进一步提升培养效果。
3.4 提升培养人员的专业素质
培养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校企合作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校企合作培养中,学生知识的主要汲取者是高职教师。因此,确定高职教师时,企业与学校应选择理论知识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人,且具有将自身专业技能传授给他人的能力。在实际合作中,学校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进行专门高职教师招聘,招聘简章应包括任职条件、招聘方式、招聘过程、监察方式、工资待遇等具体规定。学校还应对高职教师教学实行道德与职业培养,使教师本着育人的理念为学生传输知识,并不断进行技能研究,从而提升培养效果。通过企业内部任职、学校教师兼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将高职教师团队打造成一支高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的优秀队伍,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牢固的基础保障。
4 结 语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能够让学生在日益严峻的生存压力下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途径。尽管现阶段仍存在不少问题,但相信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积极改革,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就能够最大化发挥出人才培养的作用,成为国家建设事业人才吸收的一大重要来源。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思俊.校企合作下高校人才培养新思路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7(25).
[2]吴迪.基于校企合作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大学教育,2018(4).
[3]岳晓峰,刘娴萍,唐新星.“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01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