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中国联通市场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通信市场竞争做出的分析,得出从短期来看,中国联通的盈利水平和市场份额将会持续探底。通过对中国联通公司内外部环境做出的分析,得出长期看来,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带来的影响,中国联通的盈利水平和市场分割将会筑底反弹。结合混合所有制改革带来的影响,文章为中国联通公司提出两点战略建议,暨在战略选择上应以差异化竞争战略为主,竞合战略为辅,在有成本优势的项目可以适当采取成本领先战略,对此加以揉合,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战略体系。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联通;竞争战略
  一、 引言
   1.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的背景。我国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我国允许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国有资本改革和重组之中。到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由于民营资本相比较于国有资本更加具有灵活的机制,在面对市场时具有更加敏锐的嗅觉,所以民营企业的资产回报率要远远高于国有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使国有企业充分融入市场竞争之中,提升国有资产配置的效率,保持国有企业盈利能力的持续增长。
   中国联通公司是由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与2009年合并而成,是中国唯一一家在上海、香港和纽约三地上市的电信运营公司。中国联通在2009年拿到3G牌照到4G牌照发放前的5年时间里,通过引入苹果公司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等一系列市场战略,一度保持用户数和盈利水平持续增长,做到在中国电信业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而工信部4G牌照全面推广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两家公司强势回归,中国联通收入和利润直线下滑,用户离网数大大增加,市场份额大量被蚕食,改革迫在眉睫。
   2016年10月,中国联通宣布进入国家首批电信业混改企业名单。中国联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之路已经开启。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随着中国联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民营资本和行业巨头进入中国联通的经营管理之中,中国联通原有的客户资源和大数据资源与民营资本灵活的管理机制相结合,将如何提升中国联通的市场競争能力,这是一个亟待分析的热点。
   本文通过对中国通信行业竞争分析,结合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分析,得出中国联通公司在市场中短期和长期的竞争力,并为中国联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提出战略选择建议。
   二、 我国通信业市场竞争分析
   从2018年公布的运营商全年业绩来看,中国移动在三家运营商之中盈利能力最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为7 639亿元,这个数字是另外两家运营商之和。在净利润方面,中国移动以1 178亿元占据运营商榜首。中国电信2018年的业绩稳步提升,其营业收入为3 771亿元,净利润为212亿元,与中国移动公司一样高出市场预期。三家之中业绩最弱的是中国联通,其全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 637亿元和102亿元,净利润不足三家运营商中排名第二的中国电信公司的一半。中国联通从2016年至2018年无论营业收入,用户数,还是相应的网络建设和业务部署都是远远落后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
   除去传统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微信对运营商现有语音、短信、彩信替代威胁最大。腾讯“2015微信生活白皮书”透露,其每天通话量达到28亿分钟,全年算下来超过1 022亿分钟。形成对比的是,从2015年开始,全国移动电话去话通话逐年出现下滑,比2014年下降了770亿分钟,降幅为26%。2016年~2018年,全国移动电话去话通话、固定本地电话通话、全国移动短信业务量同和移动彩信业务量逐年下滑。
   随着全球化深入,人们的国际通信需求增加,相应的国际长话需求增加,但2018年全国国际长话下降近1/5。不难看出,国际长话被OTT业务分流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际漫游用户被认为是运营商的高价值用户,一方面通信使用量大,ARPU高;另一方面,他们普遍对新事物持开放态度,愿意尝试。可以说,信息通信市场被OTT业务掐尖。
   然而,互联网公司并不像三大运营商那样具有普遍服务的责任,运营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央企,OTT是代表着创新的互联网新贵。值得欣慰的是OTT业务、互联网应用带动了用户流量使用的增长,这一部分收入带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10.4%。
   这部分互联网公司同样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不满足于OTT业务,也要在其他领域分一杯羹,甚至实现爆炸式扩张。可以预见未来,运营商在信息基础设施领域也面临巨大挑战。
   从短期看来,中国联通公司既面临来自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这两家传统运营商的竞争,有面临着诸如微信等虚拟运营商的分割,中国联通的盈利水平和市场份额将会持续探底。
   三、 中国联通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1. 中国联通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1)政策环境。近年来,为了营造健康的通信产业环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包括《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扩大宽带接入网业务开放试点范围的公告》。其中,工信部于2015年9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宽带接入网业务开放试点范围的公告》,开放了民营宽带接入业务,发挥了民间资本灵活创新的特点,推动了民间资本与传统通信业的结合,可以说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前的一次试水。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家政策的导向,中国联通试点混合所有制改革正是为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探索。从政策领域分析,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进行的,必定能够借政策之优势,解决目前经营之困境。
   (2)经济环境。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均受到一定程度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通信消费需求日益增长,这为通信业消费提供了经济保障。中国通信业经历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内涵不断丰富,逐渐成为中国目前发展最快、最具创新活力的领域之一。    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中国联通公司可以利用其在大数据领域的优势资源,与互联网行业巨头深度合作,借助其强大的资金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中国联通自身行业竞争力。
   (3)社会文化环境。“互联网+”正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于数字信息浪潮下的中国联通,只有紧紧跟上互联网+通信业的产业边界和产业内容的变化,才能不被社会创新淘汰。混合所有制改革,正是中国联通率先不如“互联网+”的一个契机。通过与互联网行业巨头的深入合作,能够了解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行业的文化背景,从而可以紧跟时代的步伐,推陈出新,创新出一系列广受用户喜爱的通信产品。
   2. 中国联通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1)SWOT分析。通过对以上中国联通内外环境所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混合所有制改革下,中国联通即存在机会也存在威胁,即有优势也有劣势。
   (1)机会。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中国联通引入“BAT”等行业优势创新企业,最为显著的效果就是将获得资金注入。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之中,中国联通是资金最为紧张的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一旦“BAT”进入中国联通,其带来的资金注入必将解决中国联通的燃眉之急。
   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带给中国联通不论是运营机制还是人才机制的一次巨大变革。互联网行业的巨头不论是业务响应速度还是市场敏锐程度都是十分强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互联网思维与联通的传统思维相结合后,必将给中国联通带来巨大的变化。
   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进一步加深中国联通与“BAT”在业务领域和技术领域的合作共赢。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双方公司能够进行资源有效的互补,中国联通所拥有的大数据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挖掘。中国联通在通信基础领域的管道功能也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2)威胁。中国联通虽然是三家基础运营商之中首个试水混合所有制改革,但是一旦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试点工作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之后,不排除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也会进入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联通目前在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之中最为薄弱,如果此次不能抓住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机会,在行业中抢占先机,一旦移动和电信也同样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联通可能会重复从“3G”时代的辉煌到“4G”时代落寞的历史。
   纵观我国整体电信行业,未来必定会进一步对外开放。一旦未来基础电信业全面开放,具有先进技术和高额资本国外优势电信企业将一定会冲击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
   (3)优势。中国联通是我国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之一,其用户数稳居全球第三位,作为基础电信服务提供商,中国联通在获取大数据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中国联通可以更加深入的和“BAT”合作,结合其自身的业务需求和发展,深入挖掘这些大数据资源背后的价值。
   中国联通拥有巨大的品牌资源,尤其是在北方十省,中国联通是当地主导运营商,无论是客户资源还是品牌影响力都是不容忽视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后,“BAT”入股中国联通,能够借助中国联通这一品牌,推出更多优势产品。于此同时,中国联通具有遍布全国的各级营业网点,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具有较强的业务响应能力。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中国联通可以借鉴“BAT”的线上资源。“BAT”可以利用中国联通的线下实体资源。二者结合起来,可以打通用户服务最后一公里,渠道线上线下业务全流程的整合。
   此外,中国联通在通信行业大发展的这段时期,聚集了很多行业内顶尖的优秀人才。其中的一部分人才受体制和机制框架的束缚,难以发挥自身最大的才能。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引入“BAT”公司先进的人才理念,中国联通的人力优势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4)劣势。作为一个国有企业,中国联通要从体制和观念是进行一次大的变革十分困难。混合所有制改革后,“BAT”公司只是作为参股企业,对于中国联通原有体制的冲击力也相对有限。中国联通如何打破原先的“官本位”思想,互联网的思维与传统电信运营商的结合和碰撞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
   中国联通的各级管理人员要从原先的管理方法简单陈旧,思想保守。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原先的管理人员,如何进一步学习互联网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摒弃原先保守的思路,加强业务创新,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3. 价值链分析。中国联通公司的产品研发就是通信产品研发的过程,包括固网融合产品、移动网络产品等通信产品成本收入分析、市场份额分析等。产品研发的过程对于客户在于了解客户的核心需求,制定出客户满意的产品。营销是通信产品的销售环节,注意包括广告宣传、目标客户的寻找、营销拓展等环节。网络建设是为了保证通信产品的质量和技术的不断更迭,在现有网络设备资源的基础上每年进行投入建设。运行维护工作是对提供通信服务的过程中出现的网络和设备问题提供维护和保障工作。客户服务工作是对于存量客户进行维系和营销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解决客户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保有存量客户,并为其寻找新的消费需求。诸如企业的基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这三项支持活动支持着公司主体的活动,同时也是是主体活动基础,做好这些工作能够使各项主体活动顺畅有效进行,从而也可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
   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中国联通公司必然在产品研发领域获得长足的进步。众所周知,“BAT”公司很早就组建了具备行业领先技术的产品研究院,同时也十分注重产品开发研究领域人才的培养机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中国联通自身的研究院和软件研究院可以借鉴“BAT”公司的先进理念,取长补短,在传统通信公司研究机制的基础上组建新型研究体系。在产品营销环节,中国联通原有的社会渠道和校园渠道存在粗放增长的弊端,电子渠道一直没有获得突破式的进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中国联通可以借鉴“BAT”公司线上营销的成功经验,扩大电子渠道销售能力,减少粗放式营销的投入。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方面,对于经历过通信大发展时代的中国联通,具备较强的建设和运维能力。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在网建和运维领域,联通公司可以从精准定位和成本节约这两个方面向“BAT”公司学习提升。在客户服务环节,“BAT”公司不论从建立“首问负责制”的服务理念,还是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客户新的需求从而再次营销客户方面,都是值得中國联通公司学习和借鉴的。    四、 结论与建议
   通过前面的通信行业发展趋势和内部外部环境分析等相关剖析,根据中国联通目前所处的位置,自身的能力,结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中国联通公司在战略选择上应以差异化竞争战略为主,竞合战略为辅,在有成本优势的项目可以适当采取成本领先战略,对此加以揉合,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战略体系。
   1. 借助混改实行差异化战略。中国联通公司的人员负担和历史包袱重,社会责任负担大,加之历史原因,客戶资源、网络优势和盈利能力相对较弱,在成本上和另外两家电信公司相比总体上没有优势。所有,中国联通公司应该借助本次混合所有制改革契机,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与“BAT”公司在大数据挖掘领域和电子渠道拓展领域深度合作创新。同时借助“BAT”公司注入的资金血液和先进的管理思路,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实行差异化的竞争战略。
   中国联通的差异化战略的是要通过品牌形象、技术、特性、顾客服务等手段创造出一种独特服务。与此同时,还要考虑成本因素,通过差异化形成的通信服务要考虑客户成本的问题。中国联通的差异化战略包括通信产品的差异化与创新、服务的差异化与创新、通信技术的差异化与创新、销售渠道的差异化与创新等。借助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东风,中国联通通过差异化战略,可以保有存量客户,拓展新客户,提供中国联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成功做到筑底反弹。
   2. 在优势领域实行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中国联通公司具有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和做大业务规模,降低业务成本,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如前所述,中国联通公司由于历史和经营等原因,在成本上与另外两家通信公司不具备全面的优势。所以,中国联通公司需要在优势领域中实行成本领先战略。
   中国联通公司在北方十省市主导运营商,是北方十省基础电信服务的提供方,具有稳定的客户资源和运维能力。混合所有制改革后,随着联通公司和“BAT”公司的深度合作,在电子渠道方面,中国联通可以汲取“BAT”公司的成功经验,积极拓展电子渠道业务和营运能力。在产品研发方面,中国联通可以学习“BAT”公司的研发经验和人才培养机制,积极研发出市场占有率高、客户满意的通信产品。综上所述,中国联通公司对于类似的优势区域和优势产品线可以采取局部成本领先战略。
  参考文献:
  [1] 李维安.深化国企改革与发展混合所有制[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3):1.
  [2] 马连福,王丽丽,张琦.混合所有制的优序选择:市场的逻辑[J].中国工业济,2015,(7):5-20.
  [3] 郝阳,龚六堂.国有、民营混合参股与公司绩效改进[J].经济研究,2017,52(3):122-135.
  [4] 姜付秀,朱冰,王运通.国有企业的经理激励契约更不看重绩效吗?[J].管理世界,2014,(9).
  [5] 李建标,王高阳,李帅琦,殷西乐.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和非国有资本的行为博弈——实验室实验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6,(6):109-126.
  [6] 殷军,皮建才,杨德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内在机制和最优比例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6,(1):18-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049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