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既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开拓大学生的视野,也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造成部分大学生思想观念扭曲、影响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念塑造、阻碍部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弱化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问题。要克服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负面影响,需要完善政府对新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新媒体使用观、提高大学生网络下的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行为;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广泛应用和普及,很多信息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直接传播和扩散。新媒体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相比能够快速有效地传播信息,新媒体以其特有的技术手段能力,能够将海量的信息化为简单的数据字节进行有效传播,在信息数量上占有巨大的优势。伴随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不仅使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新媒体传播的消息和内容,也使大学生正逐渐倾向于通过移动设备在互联网上发表观点和提出诉求。由于新媒体传播信息内容的自主开放性,海量的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大学生由于自身社会阅历较浅和辨别分析能力较弱,在人的整体价值观念塑造过程中,新媒体网络传播的大量快餐化信息无疑会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产生巨大冲击和不良影响。
  1 新媒体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表现
  由于新媒体的交叉交流的特性及其信息内容的复杂多元,还由于大学生身处校园涉世未深对事物的辨别判断能力较差,很容易受新媒体传播的不良信息的影响和侵蚀,对自身的思想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和巨大冲击,不利于自身的成长成才。
  1.1 造成部分大学生思想观念扭曲
  大学生正处于脱离父母走向独立与迈入社会的过渡期,内心渴望独立并获得认可,在学习生活之外通过新媒体浏览信息和交流话题不断融入社会生活,部分网络内容信息制作传播者为博眼球、赚取流量关注,经常会篡写标题内容和编排一些空洞无依据的叙述,发布一些既不客观且不真实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能抓住大学生的心理来“制造新闻”,浏览器运营者也会通过大数据分析搜集其浏览喜好,然后把这些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推送。面对新媒体海量的信息内容,大学生对浏览信息充满好奇心却又缺乏判断信息真实客观的耐心与冷静,粗糙片面的信息损害大学生的认知判断能力。由于针对式的推送,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会形成固定的网络群体,在娱乐至上的网络风暴中,消费享乐等物质享受型言论传播泛滥,网络空间文化趋于庸俗,校园中讨论饮食穿着娱乐的人多了,讨论学术文化的人少了,近些年来不断有人质疑往昔英烈事迹,他们引用学科知识模拟人物心理,宁可做些无意义的揣测也不愿面对事实,这样的言论在网络空间里得到传播,对一些平时了解不深、甄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很大冲击,稍有不慎就会为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言论所裹挟,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漩涡。[1]
  1.2 影响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念塑造
  新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新媒体传播迅速的技术特点,在一些容易受大学生重点关注的时政问题与社会焦点问题上下手,伺机造谣生事,传播别有用心的言论,将一些正常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宣传,勾起大学生不满情绪,企图将大学生带入自己的传播阵营。部分大学生对待传播信息缺乏谨慎冷静,对“网络公知”传播的貌似与自己利益相关的虚假内容选择相信,甚至充当虚假信息的传播者,伴随事件的不断“反转”中,部分大学生或已经厌倦了被代入与被利用,在纠结于究竟该相信谁的疑问中逐渐丧失相信他人的信心,对于价值的判断和是非的选择上也将会更加的迷惘,这类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远大于虚假内容本身。由于在价值判断上变得愈发模糊,影响其正确的价值分析判断,在价值选择上更偏向于接受大众消遣享乐型的娱乐文化,这就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多地表现为功利性的价值观,校园主流文化与低俗文化的矛盾也在不断升级。低俗文化给大学生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并导致一些丑恶思想在大学生头脑里慢慢滋生,从而使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脱离自我的生活实际的价值倾向,使大学生沉迷于声色犬马与网络虚拟世界中而迷失方向进而丧失自我,给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2]
  1.3 阻碍部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是新媒体时代的受益者,然而由于新媒体信息发布门槛之低,部分信息发布者缺乏责任意识,个人的网络技术与网络操守不相匹配,过分追求流量至上,產出一大批空洞无意义的垃圾内容,其中不乏暴力色情等有害糟粕信息。面对大量信息呈现在大学生面前,短时间内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筛选,部分思想意志定力不够坚定的大学生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侵蚀和毒害。同时,长期阅读网络电子信息容易导致视力下降与心理压力,情绪在网络空间的过度宣泄放纵致使心态失衡,诱发负面心理,不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能力,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于以学习为使命、不断增强认知、掌握本领与技能的大学生而言,过多地摄入色情、暴力、恐怖等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信息占用了原本记忆专业理论知识的记忆存储空间,对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大学生百害而无一利。
  1.4 弱化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新媒体交流相比于正常人际交往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私密的环境和空间,以匿名身份参与网络交流,利用互联网将自己伪装得很完美,通过简单的语音与文字信息就能进行双方的无障碍交流,能有效避免现实人际交流容易产生的尴尬;然而大量的新媒体交流,容易使部分大学生产生认知偏差,不能较好地区分现实和虚拟角色。由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便捷性、超时空性,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中的交往更加频繁。[3]而现实情景交流中往往更加注重表现自我的实际交流能力,大学生由于过度沉浸于网络交际挤占现实交际时间,正常的人际交流得不到保障,必然会导致现实人际交流能力的弱化,由于频繁使用新媒体技术交流使得大学生更乐意处于“人一机”状态下进行交流,对于正常的人际交流选择回避,脱离现实的态度使人际关系趋向冷漠,不少事例证明弱化的现实交际能力使大学生更易出现语言障碍与人格缺陷。   2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应对策略
  新媒体已经渗透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新形势下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要积极寻求解决策略,克服不利因素,利用其优势,促使新媒体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利媒介,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
  2.1 完善政府对新媒体的监督和管理
  当前我国对新媒体的监管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在该管什么、如何管理的问题界定上十分模糊,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政策规定赶不上技术发展变化,传统的媒体的政策不能完全适用于新媒体,而新媒体的自由性地发布传播使得对信息內容更加难以把控。网上言论大多情况下只要不涉及过度敏感信息,就极少被管理约束,同时政府网络监管缺乏成熟配套技术,在处理相关问题上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政府是行政的主体,应该有效完善对新媒体的监管,为新媒体进行良性引导和为社会创造良好环境是政府应尽的责任。面对发展迅猛的新媒体:一是要及时跟进制定法规政策,规范新媒体经营和使用行为,让行政处理层面“有法可依”;二是不能因其作为新媒体受众,具有天然的自发性以及难以消除的非理性特征而对其放任自流,下决心进行监管,根据已有法律对违法信息传播发布者给予处罚,对那些唯利是图、肆意传播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内容的传媒企业及自由媒体人给予必要的行政和经济的处罚;三是技术安全层面上加快科技创新,同时建立舆情预警机制,提升信息技术监控手段,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应及时阻断消息源进一步传播,尽力滤化新媒体环境,确保新媒体能够发挥对大学生的积极促进作用。
  2.2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阶段,校园是教授知识、传播思想的第一课堂,在新媒体已经逐渐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况下,校园教授内容不能再局限于传统授课模式,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政课程大多依赖于理论授课,相较于轻松简单的新媒体浏览更难被新生代下的大学生所接受,导致大多数大学生最终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学分而并非是从学习知识中得到价值提升。面对新形势新媒体对大学教育环境的影响冲击:一是可以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设置校园网络防火墙,对新媒体网络信息进行筛选、甄别、过滤和监督,隔绝一批负面内容;二是教学形式应当紧跟时代,利用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更新观念,创新方法,通过新媒体开展网络宣传教育活动,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三是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可以通过新媒体了解学生诉求,同时运用新媒体技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知行合一,在满足大学生日趋丰富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时,牢牢把握住网络宣传教育的主导权,占领舆论宣传高地,引导正确舆论,辨析真伪是非,不断以符合新时代正能量内容充实网络空间,运用正面宣传消解网络负面杂音,塑造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增强参与校园传媒的意识和能力来创设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载体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价值教育内容巩固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促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4]
  2.3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新媒体使用观
  拥有正确的新媒体使用观,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防范网络有害信息侵蚀能力。新媒体在给大学生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对于新媒体过度依赖化,新媒体的开放性决定了信息将会良莠不齐,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鱼龙混杂,有些负面理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高的迷惑性。新媒体技术使信息的发布具有快速和随机的特点,这样就容易造成信息丰富繁杂但却混乱无序的结果,如果缺乏对一手信息的客观性判断,任错误信息流传会引起不良的影响。大学生在分辨是非能力上显得稍有不足,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新媒体使用观,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内容和那些有利于自我人格塑造的正面信息,自觉抵制错误的思想干扰,自觉抵制低俗文化的侵袭。[2]对于错综繁杂的信息,要提高自我个人的信息甄别能力,理性分析汲取有益内容,自觉屏蔽不良信息,自觉做到不接收不传播不相信,要充分有效利用新媒体网络的积极因素,利用其便利的生活服务功能调节自我生活习惯,利用便捷信息渠道,阅读了解正能量价值内容,培养锻炼自已的逻辑思维,同时避免过度依赖新媒体内容,促使在了解网络新媒体内容的同时与自我现实生活良性的有机结合。
  2.4 提高大学生网下的人际交往能力
  网络新媒体制造的虚拟情景让大学生在信息世界里能够更广泛地交流,一方面,虚拟场景可以令交流双方能够更直接快捷地表达个人观点主张;另一方面,容易导致自由主义的放纵泛滥,互联网具有很强的隐匿性,一个人在网络上可以隐藏自我身份,在信息的世界里畅所欲言,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不如意因受限于生活环境难以直接表达,在虚拟世界中却可以凭借匿名让情感充分地宣泄。然而,当情感过度宣泄之时必然会造成自我主义的无边界泛滥,在人际生活中就往往会出现表里不一的现象,将使得正常的现实人际交流变得更加冷漠。虽然新媒体开创的社交平台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让许多大学生获得了情感认同,使其在心理上对新媒体逐渐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和归属感,[5]通过简单的文字和符号进行交流互动,相同性格志趣的人就会形成群体,然而仅限于此却难以将其等同于现实面对面的交流情景。新媒体中情感交流的淡化带来的是现实人际交流的难以沟通,而处于校园生活及逐步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需要的不是过多的网络“狂欢”,而是真真切切的面对面交流,一味地把自己局限于和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中,与外界缺少必要的交流与互动,完全不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2]不可否认新媒体技术传播的先进与普遍,大学生在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同时更应当在现实生活中逐步构建人际关系网,在课余时间与同学及老师多沟通交流,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志愿活动等一些能够较好锻炼自我沟通交流能力的活动,培养良好的社会生存能力和认知能力,在交流中融入群体,[2]学会通过网络拓宽知识面,将其中有益内容应用到现实人际交流中,把在新媒体交流中形成的敢于交流的习惯影响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交流,在不断交流中提升自己的现实人际交流水平。
  参考文献:
  [1]徐美英.红色影视资源教学价值的彰显及运用研究[J]教育评论,2017(10):148-152.
  [2]贺新春,叶军.新媒体时代低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55-58.
  [3]刘虎,周贞琪.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虚拟生存的新向度研究[J].江苏高教,2017(3):101-104.
  [4]刘明海.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浅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7):59-61.
  [5]付敏,李南.手机互联网与当代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J].新闻传播,2014(15):42-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575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