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高等教育现代化中高校与政府的关系演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是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既要符合国际化的趋势,同时也要符合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也有着鲜明的历史原因和民族特色,研究俄罗斯高校与政府的关系演变,分析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俄罗斯;高等教育;高校;政府;关系
中图分类号:G53文献标识码:A
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自从高校产生起,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就十分复杂,因为它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又要受到高校与政府两者自身发展程度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它的社会职能和历史使命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也愈发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高校逐渐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因此,高校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的核心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现代化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世界趋势,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既表现为全球同质化,又因为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差异而表现出特色性。因此高等教育现代化既要符合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也能适应当下教育发展的趋势;既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纵观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从高校制度建立至今,短短的两百多年的时间里,高校与政府的关系演变可谓是跌宕起伏,这种关系的演变与当下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息息相关,从而形成了十分独特的俄罗斯教育体制。
1 沙皇时期高校与政府的关系
18世纪初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向西欧学习,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了满足当时国家经济、文化、军事等发展的需求,高校应运而生,因此沙皇时期的高校建立,有其特殊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它不是基于学术组织的自然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而是为了挽救和摆脱当时国家落后的状态,从西方模拟移植而来的。因此当时的高校不仅是科学和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沙皇时期国家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心,而国家也成为大学的管理主体。当时俄罗斯大学的建立虽然是模仿西欧,但是并没有完全复制,而是在吸收法国、德国经验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本土化”,结合当时俄国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狀况,加入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一些因素,从而使当时的高校教育更加适应本国的发展,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追上西方的发展脚步。
直到十月革命之前,沙俄都是处于皇权中央集权制的笼罩之下,这种国家控制一切的手段也影响到了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当时的高等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目标,满足沙皇的需要,实行的管理体制也是中央集权制,无论是管理方面还是财政拨款都是归属于国家,国家是高校的投资者和管理者。由此看来,沙俄时期高校发展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沙皇具有绝对的强势力量,虽然中间某些时期高校拥有一些自治的权利,但是绝大多数时候采取的是政府控制,高校自治程度相对很弱。
沙俄时期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采取了政府控制的手段,从行政手段到思想意识上分别对当时的高校进行控制,使高校的教育宗旨、教学目标、教育内容、人才培养等都符合自己的需求。当时的高校建设,国家承担了教育内容和学术水平,并对教育质量进行监督。政府承担高校所有的财政经费,而高校负责完成政府所制定的目标。该时期的高校在政府的强制干预下获得了快速发展,使得当时俄罗斯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能够在短时间内追赶上西方国家。但是这样政府强制管理体制也限制了高校的发展,当时的高校更多意义上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是国家统治的手段,使当时的高校缺乏自由性、自主性、民主性,越来越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 苏联时期高校与政府的关系
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对整个社会生活,包括国家教育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苏联的教育是在沙俄教育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当时与先进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沙皇俄国的教育是非常落后的,不仅学校数量少,分布不均衡,而且国民在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方面也极不平等,沙俄时期只有权力阶层可以享受高等教育,而广大平民子弟则被剥夺了高等教育的权利。十月革命之后,为了快速建立起能够为社会主义苏联服务的高等院校,当时俄共(布)确立了中央政府和国家在国民教育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因此中央集权制的教育管理模式逐渐被固定下来。在苏联时期高校与政府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被领导与领导、被管理与管理的关系。由于苏联是中央集权式的国家,这一特点决定了在高校与政府的关系中政府的强势地位。
苏联时期的高校与政府之间关系表现为政府占据绝对强势地位,具体表现为所有高校的招生、就业、培养教育过程都是由政府统一管理,同时也由政府为高校提高其运行所必须的师资、资金、设备等等一切资源。高校内部的财政权、人事权、专业设置权,甚至到教学计划编订的权力都掌握在政府手中。这样的中央集权制教育管理模式是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的,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维埃政府当时面对国内外的形势十分严峻,为了能够巩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国家实行了严格的集中制,这样可以便于政府对全国人力、物力等资源进行统一组织和分配,满足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的需要。这种政府强制式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苏联高等教育的发展,加快了苏联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步伐。其优势在于因为国家的积极参与,可以最大程度的集中物力财力来建设院校,提高办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迅速实现教育民主化,使得广大劳动人民拥有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缺陷就越来越明显,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越来越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工作效率低下,学科建设发展失衡,学校与政府之间的矛盾逐渐增多,最终随着苏联的解体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也随之消亡。
3 转型时期高校与政府的关系
俄罗斯的转型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叶利钦执政时期。这个时期原先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私有化所取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政府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而高校的自治权得到了恢复。解体后的俄罗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大规模的实行私有化改革,从而打破了国家垄断高等教育的局面,一时间企业、团体、个人都有了进入高校管理体系的资格,同时面对市场竞争体制,高校也越来越有自我管理的意识。当时俄罗斯政府通过国家法律确认了高校自治的权力,同时采取分权式的管理体系,下放教育管理权限,改变办学主体单一化,允许私立高校的出现与存在,实现开放式办学,明确学校具有独立办学实体的法人地位,高校的自主权得到了扩大。但是这样的改革并没有使高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反而陷入了危机。 解体后的俄罗斯为了快速建立市场经济从而采取了激进式改革,一时间使得整个社会陷入了严重的混乱状态,政局不稳,经济状况恶化,当时的国家自顾不暇,而习惯于国家保护的高校面对市场化的冲击难以适应从而举步维艰。当时的俄罗斯鼓吹向西方学习,高校也纷纷开始模仿美国的教育体制,而忽略了俄罗斯的现实情况和民族特色,进一步导致了高校管理混乱,教育质量下降,资金短缺,使得高校面临生存危机。
解体后的俄罗斯采取的“休克疗法”彻底失败,导致国民经济下滑,通货膨胀加剧,人们生活水平下降,国际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因此普京执政之后把复兴俄罗斯作为首要任务,所有的政策都是围绕如何重振俄罗斯的雄风,同时也意识到了高等教育发展是和强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校是实现国家强大的希望和途径,因此政府重新涉入高校管理中来。
普京执政后俄罗斯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国家开始逐渐收回对教育的管理权,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保护高等教育的国家性和基础性,通过国家的统一管理促进高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加快本国高等教育与国际的接轨。当时普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对教育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强调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保障及高校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增加财政拨款,建立国家统一考试制度,进一步保障教育的国家性。在之后的梅德韦杰夫执政时期以及普京再次执政时期,都把教育放在了重要地位,通过政府加强对教育的管理,在政府主导下通过高校自治、民主管理、结构重组等打造俄罗斯式的高等教育体系。4新时期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及其走向
纵观俄罗斯历史可以发现俄罗斯的现代化是由上而下强制推行的,政府处于强势的一方,使得历史上的俄罗斯高等教育深受国家各种政治目的的影响。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是与整个社会结构紧密联系起来的,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教育的现代化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一部分,两者相互交缠,共同发生。高等教育现代化本身的使命就是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机制,使得高等教育能更好的为现代化社会服务。由此看来,俄罗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是随着本国现代化的发展而进行的,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特色。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影响,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进一步的改革,高校与政府进入了新的关系期。新时期的俄罗斯高等教育也发生了改变,政府不再对教育进行全面的控制,而是从外围和宏观层面进行调控,而市场和第三方逐渐参与到高校治理的过程中,发挥协调和监督的作用。当前的俄罗斯政府强调教育体制改革要遵循俄罗斯的历史变迁轨迹和独特的发展模式,要与俄罗斯本身的价值观相吻合。
面临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不再是簡简单单的政府与高校的二元模式,而是加入了社会与市场的影响,这样也引起了高校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变化。受国际化的影响,俄罗斯高校与政府的关系也逐渐发生着变化,政府管理逐渐趋向宏观调控,更多的是采用法律、财政、政策等间接手段对高校进行管理,允许和鼓励多元体参与到高等教育管理中来,从“管理”模式向“治理”模式进行转变。
参考文献:
[1]单春艳.俄罗斯教育发展对其国家竞争力影响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9.
[2]王义高.世界教育大系 苏俄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3]吴式颖.俄罗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李莉.大学与政府俄罗斯高等教育与国家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规划一般课题“俄罗斯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K G H Y B-01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577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