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化进程中民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民主发展与政治稳定具有互斥与相合的关系:民主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故二者互斥,民主发展必然也是对政治稳定的追求故二者相合。关键是在二者中选择一个较为偏重的着力点,有效应对现代化变革中新旧体制的落差,避免过快推开民主政治滋生的政治不稳定,选择以政治稳定为重、渐进推进民主发展的路径,减少社会动荡,加快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现代化;民主发展;政治稳定
  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实现民主发展与政治稳定是其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方面,伴随着民主化浪潮荡涤冲刷,推进民主发展已成为每一个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所要追寻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不顾民主发展在宏观层面上存在多大的经济、体制、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在微观层面上公民个体之间存在多大的阶层、文化、能力等不同,部分国家在不具备充分条件下对民主化进程的过快推进,导致民主“病态”凸显,出现现代化进程停滞甚至倒退。这种政治不稳定将一些国家带入了社会失序、传统体制回潮甚至现代化建设毁于一旦的境地。
  对于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民主发展与政治稳定具有相合与互斥的关系。从二者相合的关系来说,民主发展对传统体制所带来的极大变革,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而民主发展自身对政治不稳定必然是排斥的,故推进民主发展也必然是对政治稳定的追求;从二者互斥的关系来说,政治系统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只能接受和处理有关政治要求的一定量的信息,当载送要求的信息输入量过大,会产生“过分容量的压力”,使系统冒着崩溃的危险运行。可以明确,新旧体制的转换可能意味着政治不稳定、导致现代化受挫。关键是在民主发展与政治稳定中选择一个较为偏重的着力点以更好助力现代化。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主景观:历史与现实
  从历史的角度透视现代化进程中民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关系,需要观察一些国家在取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之后,对政治体系和制度安排进行了怎样的设计和建构。大多国家选择了西方民主政治体系、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威权政治体系,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了不同的民主景观:
  (一)第一种景观:西方民主政治体系
  二战后部分刚独立的国家选择建立一套当时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西方民主政治体系,通过发展议会民主、促进民众政治参与等方式进行民主建设。然而在看似高歌猛进的民主化改革不断推开之后,不少国家的政治实践开始变形走样,社会动员与政治参与的洪流冲击了一个社会必要的政治稳定,政府权力严重失效,政治权威难以建立,利于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系统性政策大多被干扰破坏。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进入了一个“政治灰色地带”,呈现出失败的多元主义或独大型政治两种综合征。政治高层一方面希求加强政府权力实现有效治理却少有成效,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政治系统难以应付政治要求的情况下继续危险负重。最终不少国家政治系统严重超载而崩溃,民主质量极低。
  (二)第二种景观:社会主义政治体系
  一些国家受苏联等国影响建立了具有党政一体化、议行一体化、政经一体化、政法一体化、政社一体化特征的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政治体系。这些国家在这种体制下取得一定建设成就后,并未及时有效推进民主发展而走向民主功能虚化、体制功能僵化,使民众对政治系统的输入通道严重堵塞,政治系统的输出遭遇阻力。在后来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展开的大规模改革中,一些国家在执政党权威弱化、经济运行陷入僵局、西方和平演变的渗透等因素的影响下,政治稳定难以维持,民主发展阻断搁置,最终整个制度轰然崩解。从今观之,其中大部分转向西方民主政治体系后的国家民主质量并不高且往往具有较大的治理赤字。
  (三)第三种景观:威权政治体系
  二战后一些国家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了威权政治体系。其中部分国家或地区在现代化进程的高峰时期及现代化成果巩固初期,并未选择过快推进民主政治,而是选择了在优先维持政治稳定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渐进扩大民主政治空间,这种独特的路径帮助一些国家或地区在不长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崛起与民主转型的双赢、民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双赢。从历史上看,韩国在80年代经济腾飞之际实行军人管制而较为有力分配了社会经济资源,新加坡在现代化加速期保持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实现经济崛起。
  从历史与现实两方面来看,现代化进程中诉求四起、利益纷杂、变革迅速的特征和各国力量起伏变动的历史告诉我们:首先,在本不稳定的现代化变革中再增加因过快推进民主发展而激增的政治不稳定,会危及现代化进程。其次,在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高峰期和关键转型期,只有着重于维持政治稳定而保证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渐进拓展民主政治空间,才能加快现代化进程。
  二、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主与不稳定:动因与反思
  每一个身处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都要经历传统政治秩序向现代政治秩序的转型,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现代化进程中会出现政治不稳定,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现代化进程中以民主发展为重、以追求政治稳定为次会加剧政治不稳定而破坏现代化进程。
  (一)动因:现代化变革与政治不稳定的关系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出现的政治不稳定,归纳起来,就在于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是极其脆弱的社会,旧的体制已经被现代化的洪流冲击的千疮百孔难以发挥作用,新的体制未完全形成而难以维持稳定。从一定意义上来看,现代化的快速变革为政治不稳定的滋生提供了动因:
  (1)新利益群体的崛起与旧利益集团的凋落。现代化变革是对原有利益格局和权力关系的深刻调整,这一调整会使既得利益集团利益缩水、利益转移甚至是利益散失,这意味着新利益群体的培育兴起与旧利益集团的旁落衰败。这种新旧利益集团地位的不断拉大和利益格局的失衡局势,必然遭到既得利益集团各种形式的反对,导致政治不稳定。
  (2)变革进度与固有认同的进度不一。現代化要求对旧体制进行变革改造,这会导致社会对新体制的认同进度不能和新体制建立的速度较好合拍,引起社会对新体制的不适应不认同。一方面现代化的变革是一个总体工程,不仅涉及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的变革,也会引起政治文化、社会心理、道德伦理的反应。另一方面,现代化变革往往受到旧体制的惯性、传统政治文化、原有心理定势的羁绊。这种张力增加了改革本身带有的预期模糊性、行动风险性,导致固有的认知与全新的变革进度不一,产生公众对于新体制的疏离感和认同危机,从而滋生政治不稳定。   (3)民众需求积聚与制度供给能力的落差。现代化在促进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带动了新的物质需求、消费方式、文化要求等现代化需求的汇入,这些新事物均会促使公众的期望和要求极大膨胀。但是,制度所能供给的社会资源总量跟不上现代化变革刺激产生的社会需求量,又加之这些国家发展的历史积累水平较低,最终导致急切的要求与转型社会所能满足其要求的能力的极大落差,当这种落差带来人们更多失望的时候,政治不稳定的潜流可能会涌动。
  (4)新旧权力结构调整换挡的落差。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处于在旧质平衡态被打破、新质平衡态正在形成的过程,新体制的现代化变革要求权力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换挡,与新的社会结构相衔接。这一新旧权力结构的转换期使权力结构在机制、功能、权威、过程等多方面都会出现脱节甚至是弱化。现代化变革中的社会矛盾本就十分尖锐,而应当起到调控作用的权力仍没有对标到较完善的方位,使得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冲突难以得到控制,滋生政治不稳定。
  (5)理想设计与实际操作的落差。理想的制度构建总会在推行过程之中遇到旧的经济结构、权力结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的阻碍,带来操作上的困难。每一个传统社会秩序都是处于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当现代化的冲击对既存的传统条件进行变革,加入了对全新价值的追求之时,制度的进一步搭建会产生设计与操作的落差、条件与体认的落差而带来政治不稳定。
  落差的形成会在许多实际运作过程中显现。比如个人的本性和家庭关系被改变、制度结构对社会成员和组织的自身理想定位产生障碍、工业化带来的失业、情绪心理的忧虑及异化感、犯罪行为增加等问题。这些具体层面的难题均纠缠在一个变革社会之中,对这些问题的诉求与不满均会对政治系统会产生新的要求与随之而来的失望,对新体制的培育和建成带来困难,这些问题对政治不稳定起到了极大作用。
  (二)反思:路径选择与民主发展和政治稳定
  现代化进程对政治体制提出了现实紧迫的要求,作为社会调控和运转的中枢系统——政治系统能否发挥强有力的效能、能否维持政治稳定有序将关乎新体制、新秩序能否牢靠建立。在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挑战之中,偏重于过快推进民主发展而非渐进有序推进民主发展并非是一剂良方,还可能会加剧政治不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对民主发展是快速推进还是渐进推进的选择就是对于政治是稳定还是不稳定的选择。在第三波期间迈向民主转型的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它们的政治轨迹并非是向民主这一目标站点的单线直达,其政体中民主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要素在一次次政治不稳定的震荡中衰退甚至消失。为什么许多着力于民主发展的国家并未实现现代化的更高水平进步,反而因为民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失衡陷入危机?问题在于政治发展路径的选择。现代政治学关于政治发展形成了两大路径,即观念导向的理想主义路径和问题导向的现实主义路径。前者基于启蒙运动的思想观念,着眼于人权进步、公民权利,进而建立一个自由民主政体。后者基于既有传统社会面对现代化冲击造成的困境,着眼于重构稳定秩序,进而建立一个有效权威秩序。这两个路径的选择实际上一个是以民主发展为重促进现代化进程,一个是以政治稳定为重渐进开展民主政治促进现代化建设。
  由此我们可从路径选择的角度观察现代化进程中过快推开民主政治会加剧政治不稳定而破坏现代化进程的原因,进一步分析民主政治与政治稳定的关系。现代化变革中的社会以民主政治为重促进现代化进程后,之所以导致政治不稳定,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一些国家在不适宜选择理想主义路径的条件下选择了理想主义路径,在应该选择现实主义路径的取向时未选择现实主义路径。理想主义路径所期望达致的目标可能是最符合现代民主思想原始设计的,选择与追求它本身无可非议。问题是选择这种路径需要十分充足饱满的条件: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有力的治理能力、完善的民主程序和机制、有较大容纳空间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政治系统、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健康活力的公民社会等等。而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恰恰是在这方面最没有条件的。处于现代化变革中的社会,是以民主政治为重促进现代化进程,还是以政治稳定为重渐进开展民主政治促进现代化建设,形成了一个比较:
  (1)前者追求的政治体制下政治参与广泛、政治要求多元,但在现代化进程中较高程度的政治参与可能会冲散并不强大的政治体制,可能既不能实现理想中的选择,还会带来政治不稳定;后者追求的政治体制优先考虑政治稳定,渐进扩大公众参与的步伐而导致参与面较小,但是利于集中分配资源、及時协调矛盾,便于在有利时机做出选择、助力现代化。
  (2)前者追求的政治体制下为谋求权力制约,一般事权分散、相互牵制,难以及时处置现代化进程出现的大量矛盾与利益纠葛;后者为追求政治稳定,一般权力较集中,便于有力处理冲突纠纷、实现社会稳定有序。
  (3)前者理想中的政治系统较为开放,便于社会利益诉求的输入,但不成熟的政治系统可载容量较小、反馈和输出能力较差,可能导致现代化阶段的利益诉求大量落空,引起社会不满;后者为避免规模较大的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过量涌入政治系统,所以选择了渐进打开参入渠道,这可能造成系统空间较封闭、由上而下形成利益,但统一性较强,利于现代化进程中的较快有效分配。
  (4)前者追求的政治体制存在较大范围的政治竞争,便于以竞争谋求所需利益,但碍于现代化进程中权力制约机制不健全,可能出现上层政治寡头和经济寡头的共谋现象,以民主之名行专权之实,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后者政治竞争性较小,能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较为稳定的领导集团,避免执政者一年两年便连续轮番接替,利于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必要的长期性战略项目和大型工程一以贯之推行。
  (5)前者追求在政策创制中增强竞争性,利于汇聚多方意见,但可能导致互相倾轧、议而不决,贻误现代化的时机;后者追求政治稳定,故大规模的竞争性商议不多,且主要集中于政治精英内部,但往往事权集中、行动较快、处置有力,减少争议过多、政局不稳的掣肘,高效推进现代化。   从这些比较上看,在现代化进程中,推行以民主政治为重的选择会导致民主试验夭折几率很大、现代化贻误时间过长,很可能在众说纷纭、互相否定的政治参与之中错失现代化良机。
  三、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选择与展望
  选择以政治稳定为重、渐进开展民主政治的路径,一是因为社会变迁速度过快,原有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解体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如果再加入因推进民主政治而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对现代化的破壞力太大;二是因为在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系统面临的要求很多,输出政策时需要考虑的范围、回应的挑战、牵涉的利益广度很大,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两方面决定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基本选择:
  (一)推动符合现代化的新社会秩序形成。一个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以及社会心理、道德伦理等均是在一个整体的社会秩序上形成的,所以必须在政治稳定和民主政治的有侧重的平衡中培育新的社会秩序。
  (二)在现代化变革中重振权威。现代化变革促使传统权力结构受到冲击,使传统政治权威便面临分化弱化,所以必须推进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新权力结构迅速成长,促进作为社会调控中枢的政治系统重振权威、有力运转,更好克服现代化变革中的认同危机、合法性危机、贯彻危机、参与危机、整合危机、分配危机。
  (三)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增强国家治理能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有效、运行有力的治理体系,形成稳定有力、力主发展的政党领导体系;法治至上、职能明确的政府治理体系;运转有力、运行高效的立法体系;制度健全、相对独立的司法体系;渐进扩大、有序活动的公民参与体系。
  (四)维持政党系统、官僚系统、知识分子系统的稳定。现代化变革要求形成一个统一稳定的领导协调中心,使整个社会置于一个具有强大组织力、向心力的政党领导之下,在实现政治稳定中发挥压舱石作用,在促进现代化发展中发挥总引擎作用。官僚系统要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构建统一高效、法治清廉的官僚系统。知识分子对民主政治的参与热情及其对政府的态度,是一国民主政治发展程度和政治稳定的标尺。在现代化进程中要认识到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从而积极引导知识分子采用合法方式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五)积极稳妥拓展政治参与空间。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序健全民主制度安排,丰富民主政治形式。促进法治化建设,以法治化推动政治秩序权威有效以实现政治稳定,以法治化推动政治权力受监督、公民权利得保障以推进民主政治。
  (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较高,一是利于社会利益的均衡分配,不断化解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协调导致的矛盾,维持政治稳定。二是利于提升公民的政治表达、参与的愿望和能力。转型初始阶段的社会经济条件对民主转型影响巨大,1960—2004年88个不同国家中发生的123次民主转型,经历民主化并最终巩固的67个国家平均人均GDP为2618美元,而这一指标在那些因不稳定的政局最终倒退回非民主政体的国家中只有866美元。
  在现代化的框架下透视民主政治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可以明确:现代化变革所带来的社会不稳定,与过快推开民主政治而增加的政治不稳定交织起来刺激了社会不稳定,选择以政治稳定为重、渐进推进民主政治的路径利于减少社会动荡、促进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67.
  [2] 王沪宁.革命后社会政治发展的比较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4):76-82.
  [3] [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6-27.
  [4] 燕继荣.国家治理改革的方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01):8-11.
  [5] 美.鲁恂·W.派伊,政治发展面面观[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81-84.
  [6] Ethan B.Kapstein,Nathan Converse.Why Democracies Fail[J].Journal of Democracy,2008,19(04):57-68.
  作者简介:杨睿智(1999- ),男,河北邯郸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比较政治、政治学理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00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