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未成年人压力的产生及其缓解途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未成年人承受着来自学习、家庭、人际交往、性与暴力方面的巨大压力。在这些压力面前,他们有时会表现出愤怒、紧张、沮丧、怨恨等不良情绪,从而导致作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行为。要消除压力的这些负面后果,必须消除压力源,缓解未成年人承受的压力。
  关键词:未成年人;压力;种类;缓解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1 未成年人压力产生的原因
  压力产生的根源在于竞争。它既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竞争,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既包括良性竞争也包括恶性竞争。竞争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现代社会异常激烈的竞争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给未成年人带来了太大的压力,对他们的健康成長造成了不利影响。[1]
  阿格纽的一般压力理论从阶层与犯罪的关系为核心,通过社会、家庭和个人特征等多项变量组合的多因素对压力的产生进行研究。这一理论试图通过压力对违法行为的作用来检验其中介机制。阿格纽把压力定义为“他人用某人不喜欢的方式来对待他”。根据一般压力理论,负向情绪以压力的三种形式表现出来。压力的第一种形式是无法取得积极价值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模式与他们的同伴、积极的社会生活和良好的学校表现相符合。压力的第二种形式,表现为丧失了那些人们遵守法纪的积极的、有价值的动机。这种压力形式可以包括失去亲属、中断了浪漫的友谊或是转学。第三种压力形式表现为负面价值取向的出现。这种形式的压力出现在令人厌恶的处境或是挫折事件之中,例如成为犯罪的受害者、受到体罚以及与父母和同伴的关系恶化。[2]
  根据一般压力理论,个人经历的压力有可能强化负向情绪,如当人陷入他人强加的逆境时感到的愤怒,当人感到不公平时所产生的怨恨,当人因为压力而自责,由此产生的沮丧和紧张情绪。这些负向情绪反过来以释放内部的压力作为一种应对方式。
  2 未成年人压力的种类
  2002年6月,世界儿童发展组织提出了儿童面临的20种不良压力,它包括:学习、作业、考试、升学、家长、未来就业压力,人格贬低、经济比照、过分关注、同学竞争、教师言辞、被孤独、家庭暴力、社会暴力、校园内帮派暴力、暴力案件预期发生、被强体力者欺负、来自于学生之间性骚扰、来自不良教师性骚扰、来自社会环境的意外性骚扰。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我国未成年人主要承受着以下几种不良压力。
  2.1 学习方面的压力
  2.1.1 学习成绩的压力
  中国人一贯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此,上学被家长和学生自己寄予了太多的希冀。而学习成绩更成了检验学业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无疑承受着巨大压力,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因要保持自己既有成绩,并且同时承受着老师和家长的更大期望,而面临着更大压力。他们一次的稍许退步,可能就会使他们无法承受,进而走向崩溃边缘。
  2.1.2 学习能力的压力
  学习成绩不好并不等于没有学习能力。有的学生成绩不好是因为他不想学,如果他认真学习的话,他也能学好。这样的学生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小,因为他不必为自己的学习能力而焦虑。相反,那些想学而学不好的学生会承受更大的压力,甚至可能自暴自弃。
  2.1.3 作业的压力
  中国学生的作业可能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学生中最多的,在学校里做,在家也要做。虽然国家和社会多次提出给学生减负,但是却越减越多,即使老师把作业减了,家长也会把它加上。现在的学生巳经很少能过个安稳的周末和闲适的假期,每天都要面对厚厚的作业。
  2.1.4 考试的压力
  考试本来是一种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运用得当,并无不妥。但现在的学校考试可谓五花八门,期中考、期末考、摸底考、单元考,在高考之前的一段日子里,甚至一日几考。考试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提起考试,学生都很无奈,甚至厌恶。
  2.1.5 升学的压力
  由于中国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进入一个好的高中,意味着将来能顺利考上大学;考上一个名牌大学,意味着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千军万马杀向一个独木桥,竞争的残酷可想而知。
  2.1.6 学习“特长”的压力
  中国的孩子,特别是城市孩子现在面临着一个奇怪的压力,即家长要求孩子学习一项甚至几项特长。特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业余爱好,在不违背孩子意愿的情况下,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让他掌握一、两项特长。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提高孩子自身竞争力是很有好处的。但是,现在很多情况下,孩子自身并不愿学,而且并没有这方面的天赋,这样的学习对他们无疑是很痛苦的。
  2.2 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
  未成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接触的人的范围不断扩大。而且别人也逐渐地不再把他当作孩子看待,因而对他待人处事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在这种时候,如果家庭和学校对他的交往方式缺乏引导,就有可能使他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对他的精神产生巨大压力,从而出现孤独、忧郁、自闭等人格障碍,具体说来,这方面压力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 与父母交往中的压力
  父母理应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但是有些未成年人由于性格使然,再加之父母对其缺乏关心,二者之间缺乏沟通,就会使父母和孩子之间,尤其是父子之间出现交往紧张。但是作为孩子是很想把自己的想法和父母交流的,如果出现了这种交流障碍,就会使孩子对自己的个人交际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2.2.2 与老师交往中的压力
  获得老师的喜爱是每个学生的希望,但是,由于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获得老师青睐的常常只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不但得不到老师的欣赏,还有可能受到老师的责罚和羞辱,因此,他们承受着受不到老师认可的压力。
  2.2.3 与同伴交往中的压力
  现在的未成年人之间的相互竞争非常激烈,伴随着竞争产生的是人性的扭曲和相互之间缺乏信任。纯洁的友谊已难寻觅,代之而起的是相互利用。本应天真无邪的少年却过早地成熟起来。这不能不说是现代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最大伤害。   与同伴交往中的压力还表现为另一种形式,即一些性格内向的未成年人由于不擅交往而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只好独自承受孤独。他们承受的压力应该说是很大的,因为人天生是种群居动物,离群索居的生活是令人无法忍受的。
  2.3 家庭的压力
  家庭的压力当中包括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同而给未成年人造成的压力、由于家庭内发生一些重大事故如父母死亡等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压力,但最主要的是由于父母的过高期望给他们带来的压力。父母希望子女出人头地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万千宠爱集一身,同时,也把全家的希望压在了他(她)一人头上。孩子争气的话,皆大欢喜,若学业不佳,则指责打骂在所难免。每个人的资质是不一样的,成龙成凤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孩子还是普普通通的人。因此,作为父母,不要一味地过高要求孩子,而应根据孩子自身条件,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2.4 性与暴力的压力
  2.4.1 来自性的压力
  青少年时期,性意识已经萌发,对异性的爱慕也悄然而至。但由于纪律约束、自身条件限制等原因,很多青少年并不能找到适合的恋人,即使找到的,也由于对方家长的干涉、老师的干涉及对方提出分手而失去。因此,在人的性冲动最强的青少年时期,这个问题在传统的中国几乎是无法解决的。
  除此之外,我國未成年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性骚扰甚至性侵害问题。这种骚扰既有来自学生之间的,也有来自不良教师和社会上的,既有来自异性的,也有来自同性的。
  2.4.2 来自暴力的压力
  家庭暴力。家庭暴力主要来自低文化水平家庭和离异家庭。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信奉“棍棒教育”,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而另一种则是拿孩子作出气筒或虐待孩子。除了个别情况外,家庭暴力都具有正确的目的性——教育孩子,因此,它容易得到谅解而长期延续下去。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有的孩子就会产生离家出走、反判社会的动因。
  校园内帮派暴力。有些学校的学生拉帮结派,对非本帮派的学生敲诈勒索财物,动辄拳打脚踢,使其他学生整天生活在提心吊胆当中。
  暴力案件预期发生。在一些学校,学生之间解决问题信奉“拳头主义”,如果二人之间出现了矛盾,就相约某时到某地去决斗。这种压力存在的时间虽短,但是却具有紧迫性,更易产生偏激行为。
  3 未成年人压力的缓解对策
  当前未成年人面临的过大的压力是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全社公共同努力,建立起一个全面的、协调的干预体系,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他们的压力。
  3.1 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建立起全方位的成才机制
  人才是我们这个社会急需的,但人才并不意味着高学历。只要是为社会所需要的,都是人才,都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有些事情,高学历的人才并不见得会做,而学历低的人有可能在某些方面作出开创性的工作。只要个人努力,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社会,首先是政府应为人们成才提供有利的成才环境,在人才聘用、升迁和一些资格许可上,不能唯文凭论,而应唯能力论。
  3.2 在学校教育上,要真正改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学生在学校学习,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也要学习如何做人;不仅要提高学业成绩,更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我们的培养目标不应是培养那种高分低能的人,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3.3 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给未成年人一个幸福温暖的港湾
  父母都期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将来,他们的督促和支持是我国一批又一批人才不断涌现的基础。但是,作为父母,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和他们进行交流,把自己的期望这个压力转化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只有这样,父母——子女之间才会形成良性互动。而且,当子女不能实现自己的期望时,一定要和他一起分析原因,是因为他们自身不努力的结果,还是虽然努力了但是能力不足,如果是前者,就帮助他们,督促他们;如果是后者,就要降低自己的期望,不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关键的一条是要注重教育方式,不能喝斥羞辱,更不能使用暴力。
  参考文献:
  [1][美]Phillip L.Rice..压力与健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Timothz Brezina:Teenage Violencetoword Parents as an Adaptation toFancily Strain.YOUTH&SOCILTY,Vol.30No.4,June 1999.26.
  作者简介:郭玉川(1977-),汉族,男,籍贯:河南南阳,学历:法学博士,职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刑法学、犯罪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59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