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企业发展日趋成熟,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对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增强竞争力意义重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本文对企业内控制度进行概述,分析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针对如何建立和完善企业内控制度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内控制度 问题 完善建议
一、企业内控制度概述
内控制度是企业内部制定的保证其健康平稳发展的措施、方法和规程,以使企业每个人做到按制度办事,各部门相互融合并牵制。其实质是在设计组织架构和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分权、制衡原则,以实现内控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内控渗透于一个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企业存在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的环节,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内控就像公检法一样,保证企业的各项运营符合企业的战略、符合国家法律、符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并对违反原则的行为提出整改建议。其对企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减少企业内部舞弊、防范经营管理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生存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企业内控制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内控意识不足
加强企业内控的目的是减少企业管理漏洞,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对风险进行评估、预防、控制。内控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无法以经济指标的方式进行量化,使得部分企业管理层认为内控制度不能对企业经营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对内控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严重制约了内控在企业内部的实施。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内控制度是财务部门的一项管理制度,对内控制度概念理解模糊,忽略了内控制度的整体协作性。企业管理者对内控认识的偏差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内控制度不完善
企业内控制度设计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长远发展战略目标。有些企业制定内控制度时,没有对企业架构、部门职责、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只是简单照搬国家出台的规定,使内控制度脱离企业实际,在落地过程中执行难,失去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度流于形式,反而影響了企业的决策和效率。一些企业的内控制度多年未做修订和调整,与现实的业务需求脱节,导致内部控制无法发挥积极作用。
(三)组织机构不健全
内控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组织架构才能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功能发挥,才能促进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每个企业的内部环境各有不同,要制定适合企业自身个性的内控制度和组织架构,需要有专业的团队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我国,企业内控理念发展时间较短。受限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许多企业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工作,信任谁就让谁干,管理结构较混乱。各部门之间协调机制不健全,沟通不畅,岗位职责划分不明确,造成职工的权利和职责可能出现重叠或是缺失、推诿扯皮的局面。各级部门与各层级对自己的工作任务难以形成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造成工作执行及落实困难,效率低下,进而影响了企业整体的利益和未来发展。部分经营管理者逐渐关注内控,但基于效益成本考虑,全权依赖内部人员的知识能力,不愿借助外部团队的专业力量,使企业内控体系的构建缺少科学有效的指导,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改善。
(四)监督机制薄弱
为了确保内控制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企业必须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和监管部门来保障。当前,我国部分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缺乏审计部门的监督,或者内审部门设置不当,直接将内审与财务管理部门合并设置为一个职能部门——财务内审部。这造成内审监管部门形同虚设,独立性被破坏,发挥不了监督的作用,内控制度中出现的问题也得不到及时的分析和解决。
三、完善企业内控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全员内控意识
做好内控工作的关键是最高管理层对风险的认知程度和规避风险的态度,这是给内控的整个框架定基调的部分。企业管理者应该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重视和加强对内控制度建设和完善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力度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对企业各层级人员开展多层次的内控理念宣传和知识培训。管理者不仅需要员工了解内控制度的内容,还要告诉员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要达成什么效果。员工从内心深处认识内部控制,具备参与、执行、维护企业内控制度的意识,通过员工的日常工作赋予内控制度实际意义。只有将内部控制意识自上而下传递到各层级员工,企业文化理念与员工思想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约束员工行为,使企业业务活动规范化。
企业应当将内控制度的实施情况列入员工绩效考核,制定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执行是否到位进行监督、评价和考核。评价考核、奖惩制度具有强大的动力,刺激员工自发地履行制度要求,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员工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
(二)完善内控制度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经营发展、实现长远目标的重要保证。企业完善制度建设,需要从各部门调配熟悉企业业务且富有管理经验的人员参与设计,同时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对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进行彻底的分析,包括法律环境分析,如税种税率变化;政策环境分析,如环保政策等对企业产生什么影响;经济环境分析,如利率变动、价格变动等方面的分析;市场状况分析,如目标市场的范围、竞争程度等方面的分析;客户情况分析,如客户性质类别,各类别占比等方面的分析。其次,通过调查了解分析,提炼出具有较大风险的环节,综合考虑所有的影响因素,制定出企业的控制目标。内控目标是把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具体化,再将其划分到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业务流程中,对业务流程中潜在的风险制定控制措施。再次,保证将每一个业务流程划分成各个岗位职责,必须涵盖所有的控制点。明确岗位权限范围、责任和标准,规范授权审批制度,如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利益相关部门互相牵制等。最后,内控制度陈述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应用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内控制度不是为了迎合审计将各个控制点堆积起来,而没有具体的操作办法。它最重要的意义是,任何一个人根据这个控制措施处理同样的事情,必须得到同样的结果,不会给操作人员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企业在完善制度建设中,应当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入手,结合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对认定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整改建议,将现有内控措施和整改方案有机整合,并跟踪其整改落实情况,再根据实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订下发。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算收益,以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实现最高效的内部控制。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尽管某些控制会影响工作效率,但可能避免整个企业面临更大损失,就仍应坚持实施相应的控制。
另外,企业的内控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原有的内控制度可能与当前实际脱节并束缚经营发展,需要适时跟随业务的发展而持续更新,保持活力,持续发挥制度的指挥棒作用。此时需要以现有的制度、流程为起点,结合企业的管控方式,围绕关键业务,以客户为中心,对现有制度、流程进行体系化的梳理和检视,切忌生搬硬套。这样才能保障内控制度在企业运营中持续地发挥指导价值。
(三)内部组织结构的建立
组织结构是组织的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等方面所形成的动态结构体系。其本质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
内控制度建设需要企业各层级、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并承担相应的职责。组织机构的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分工的科学性、部门岗位责任制、人员素质的控制。在设置内部机构时,企业管理者既要考虑工作的需要,也要兼顾内部控制的需要,使机构设置既精简又合理。因此,企业对内部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要有整体规划。
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组织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缺失,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根据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要求,对各机构的职能进行合理的分解,确定具体岗位的名称、职责和工作要求等,明确各个岗位的权限和相关关系,如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极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企业应该将制定好的内部管理制度及相关文件下发给全体员工,使其掌握组织架构设计及权责分配情况,正确履行职责。
企业应当定期对现有的组织结构设置进行全面梳理及运行效果的评估,确保现行的运行机制符合管理要求。重点关注运行中职能交叉、缺失或运行效率低下的环节,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和履职情况等,发现设计及运行中存在缺陷的地方,及时优化调整。关注内外部环境和资源,组织的效率,管控的风险,组织结构的阶段性可持续和前瞻性,确保企业愿景与目标能够有序、高效达成。
(四)审计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是告诉企业正确做事,而审计则是监督、反馈企业有没有正确地做事,以达到目标。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内审制度及内审职位,排查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管理者发出预警,力图将内部风险导致的损失降至最低。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控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为企业实现目标起到监督、增值作用。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包括:审核会计账目;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企业各组织机构运行效率;对内部监督中发现的缺陷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分析研究和信息共享,建立评价机制实现闭环管理,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
企业建立内部审计和评价机制,必须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中,企业“一把手”的充分尊重与信任是独立性的有力保障。强化问题考核与问责,促使审计结果运用环节畅通无阻。尤其要注重审计报告质量的提升,对拟列入审计报告的审计问题首先要回答“整改措施是什么、整改期限需多久、是否能够整改闭环”3个问题,明确答案后才能将问题列入审计报告,实现审计报告由“问题导向”向“整改导向”的转变,进一步增强审计意见建议的针对性,提升审计结果的层次和质量水平。
企业应该加大对内审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提高业务知识和业务水平,增强其风险识别能力,同时考虑聘请有资质的外部审计机构加入企业审计工作。企业内审人员在配合参与审计工作时,也增强了业务能力,加大了监督力度。
(五)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应将内部控制的运行、评价、报告等环节,与财务、资产等软件进行整合兼容,并转入信息管理系统中。疏通企业内部信息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建设符合企业发展的信息化、数字化平台,使信息資源充分共享,将各部门活动有效结合在一起,达到业财融合、资源优化配置。对企业经营实现持续性、全方位的监督控制,对企业提高内控管理水平有非常好的效果。
系统建设方面,企业应当将经营管理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和处理规则嵌入系统程序,实现手工环境下难以实现的控制功能。加强相关信息化监控流程和风险防控系统的搭建,对违背内部控制要求的数据,应当设计由系统自动报告并设置跟踪处理机制。
企业应当建立用户制度,加强对重要业务系统的访问权限管理,定期审阅系统账号,避免授权不当或存在非授权账号,禁止不相容职务用户账号的交叉操作。企业应保证信息系统安全有序运行,确保信息传递的保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使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内控制度管理,改善当前企业内控制度的现状,让内部控制机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顺应新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发展要求,我国企业要把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现有的制度建设进行梳理完善。增强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加强协调、落实目标,共同开创内控制度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为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孙卫明.浅议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J].财会研究,2012(01):62-63+66.
[2] 吴琼.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24):101.
[3] 姬国花.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建构与实施研究[J].企业管理,2017(9):137-138.
[4] 郝燕存.财务管理在企业内控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关键因素探讨[J].财会学习,2018(25):2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13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