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经过了18年的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历了初期建设、更新升级等历史性阶段,双方在经贸合作、贸易往来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可观的成绩,但同時也存在着危机与争端。本文通过探析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模式中的制约因素,并相应提出促进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健康发展的对策,以期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 东盟;区域经济;发展
一、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2000年,在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并致力于建立并推动其不断发展。2002年,中国与东盟达成并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正式启动。经过了18年的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历了初期建设、更新升级等历史性阶段,双方在经贸合作、贸易往来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可观的成绩。
自2002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启动后,不仅有效促进了中国和东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还显著扩大了这些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规模。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占世界总额的比重从2002年的4.75%,到2016年升级版贸易区生效后的11.53%,实现了跨越式飞跃。东盟国的对外贸易总额比重从5.90%提升到2016年的6.93%。双方的进出口额和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均在不断增加,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东盟的首要贸易伙伴。而中国与东盟的整体双边贸易额也在不断快速增长,东盟已经成为超越日本、仅次于欧盟与美国的中国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自2016年升级版自由贸易区协定生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发展、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又跨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不断创造着新的成就。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也遇到了不同的困难和阻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初期,正是东盟各国遭受经济危机严重打击的时期,多方都经历着非常困难的国内外局面。随着贸易区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也带来了新一轮的信任危机。历史积怨和领土主权争端、东盟成员国内部动荡的政局和宗教信仰不同带来的民族宗教差异,都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摩擦与矛盾。
二、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模式中的制约因素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一步发展,在多边合作中也凸显出了一些影响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东盟一体化建设进程不足
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的共同影响,东南亚各国有着多样化的宗教背景、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环境。各成员国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差距,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区域内的斗争与矛盾。悬殊的差异带来了区域间的不稳定,领土纷争、资源开发争夺战等隐患频出。并且,由于东盟国家自身领土面积较小,资源非常有限,导致其较多地依赖外部市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盟国家间发展的协调性,影响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合作水平。东盟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不足,是制约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成员国间经济同构,仍然存在竞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共由“10+1”个成员国组成: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10国和中国。其中,仅有新加坡属于发达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10个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有限。并且,从国家经济结构的角度来看,这些东盟国家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支柱产业,劳动力是其主要的竞争优势,这就存在着被机器等先进生产力或更低廉的劳动力替代的可能性,容易面临威胁。这些国家间经济结构相近,无形中也增加了各国之间的竞争。并且,在吸引外资方面,在相近的经济结构下,哪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更强、议价能力更高,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其能够得到外商投资的决定性因素。11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吸引外资的能力和金额存在差距。此外,零关税贸易政策生效后,农产品出口方面,也多多少少给成员国中某些国家带来了冲击。
(三)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中的大国博弈问题
随着世界形势的错综复杂,东盟自由贸易区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世界大国角逐的平台,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借力自贸区后,如何在大国间的战略较量和利益博弈中不处于劣势,是我国需要平衡的突出问题。而对于东盟各国来说,在经济合作中还需要考虑如何在大国博弈间保全自己并巧妙地借他人之长处为己所用。在区域的经济合作组织中,大国博弈也是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四)东盟各国对“中国威胁论”的担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从2012年起超越日本、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各国的关注。自从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进一步腾飞,在与东盟的竞争中,吸收了大量投资,中国制造和中国商品也凭借其低廉的价格和较高的质量迅速涌入了东盟市场。并且,中国经济规模越大,与之俱来的是军事力量的增强。东盟国家乃至亚洲各国都感受到了不断强大的中国带来的“威胁”。日益强大的中国和被别有用心政客鼓吹起的“中国威胁论”使东盟各国感到不安。
三、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协调区域内成员国关系
现阶段,东盟贯彻着新加坡提出的“大国平衡”战略,旨在集各大国之长来维护东盟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东盟各国在安全方面期待于美国,在经济方面倚靠于日本,在政治上一度靠近中国。促使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健康发展,协调与平衡区域内各成员国关系、区域外各世界大国间的关系,是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平稳发展的基石。作为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的大国,中国要致力于与其他国家开展多边合作,协调并拓宽发展合作势头,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 (二)创新推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为充分发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竞争优势,中国应致力于推动东盟成员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合作,坚持产业结构调整要与国家国情、比较优势、贸易和投资结构相适应的原则,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产业结构。此外,加快发展区域内金融体系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国应继续加强与东盟各国金融当局的双边或多边交流,进行积极有效的政策沟通,通过代理、结算、贷款、汇率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开展合作,积极维护多边金融穩定。
(三)不断增强双边政治互信和沟通交流
为进一步提高中国和东盟同盟国间的经济合作,国家间应致力于通过多种方式全面加强了解,增进信任。双方要充分利用“10+1”领导人会议、东盟地区论坛、中国—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等一系列对话磋商机制,积极就双边关心的政治、经济、安全等重大问题展开交流与对话。着力推进与东盟区内各国文化、教育等意识形态领域的交流,通过文化层面的沟通消除疑虑与误解,为中国和东盟的全面经济合作营造良好政治氛围,创造更多的机遇,不断增强双边政治互信和沟通交流,化解矛盾,增强信任,为良好健康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增强社会文化和民间交流
社会文化互通和友好的民间文化交流可以消除误解,提升贸易区内各国人民的信任度和理解度,双方互利互信是促进中国—东盟贸易区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应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宣传贸易区内及相关合作,增强各国人民对贸易区内工作的支持和了解。此外,还应积极推动多边的文化产业合作,鼓励人民进行文化交流,深化各国人民在文化、语言、艺术等领域的民间互通,通过培训、旅游、对外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增强社会文化和民间交流,提升理解与信任,稳固双方的友好关系。
(作者单位为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成思情.中国-东盟自贸区区域经济合作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03):72-73.
[2] 黄伟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9.
[3] 魏攀.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合作的影响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9.
[4] 王勤.论中国-东盟经济关系发展的新格局[J].太平洋学报,2019,27(01):84-92.
[5] 杨静林,夏会儒.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群体决策的困境[J].东南亚纵横,2018(01):77-83.
[6] 李逸翔.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及前景分析[D].合肥:安徽大学,2017.
[7] 陆彩丽.东盟与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差异分析[J].经济视角(上),2013(10):51-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96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