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实践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花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必然会带来流动儿童的问题。由于家长学历水平低、工作繁忙以及在家庭教育方式上较多受农村思维方式影响,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到基层社区,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方式,来了解家长对流动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情况,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呼吁政府、学校和家庭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流动儿童 流动家庭 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和相关背景
托达罗的二元经济模型认为,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对城市的工资水平预期较高,即便是有风险,如果一旦找到工作,那么收入就会比在农村的收入高很多很多,很多人依然会冒着在城市中找不到工作的风险迁移到城市中。当他们来到城市中,一部分人学历水平较高,较快适应城市生活的人找到了工作,获得了交到了收入,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学历水平较低,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不能很好的适应城市生活,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工作,于是只能住在条件非常差的城市边缘,从事一些收入水平较低的体力劳动。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流人,会出现流动儿童的问题。在这些流动儿童中,由于家长工作比较忙、学历程度不高,在家庭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城市流动儿童是社会上相对来说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能否适应本地区的生活,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晋城市自1985年建市以来,到现在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晋城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我国非常著名的无烟煤产区,化工工业也比较发达。依托丰富的煤炭和煤层气资源,这个年轻的城市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再加上,和人口输出大省河南省之间的地理位置比较近,就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汇进这座年轻的城市。
我选择进行走访调查的苗盂庄社区,毗邻晋城主要的商业街新市西街,外来务工人员从事商业活动比较方便,并且,随着黄花街改造、开发区的建设,这里变得没有从前那样热闹繁华,很多的本地居民选择到市郊居住,就空闲下来一些房子,这些房子也大多沿袭山西民居的特色,通常是两层楼带有小院子的独立居所,可以好几家居民合租,房租就相对比较便宜,因此,这一带,就聚集了很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本次社会实践,主要是对苗孟庄社区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对他们的子女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学习状况。按照这样的思路,在社区共发放了5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47份,回收率为94%,并且抽选了来自不同地域、家长从事不同职业的10个孩子进行了访谈。
二、对流动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流动儿童家长的基本情况
(1)流动儿童家长的职业状况。从回收回来的调查问卷结果看,外来务工人员从事建筑业、装饰装修的占51%,从事个体户职业的占37%,干零活的占8%,其他的占4%。外来务工人员从事个体户职业,主要是卖蔬菜、卖水果、卖小吃、小型家电维修点、收购站等等。由于学历水平较低,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从事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环境脏乱差、工资水平较低,生活处境十分艰辛。
(2)流动儿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长的受教育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上有一些影响,此外,家长的学历水平,对家庭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收回的调查问卷结果来看,流动儿童的家长初中学历居多,占较大的比重。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来,流动儿童的家长的工作量很大,日夜操劳来维持一家人的开支,工作非常辛苦,当他们下班回家后,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好好休息,根本就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不要提对孩子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了。此外,家长学历水平不高,使得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方面力不从心,并且在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上较多的会受农村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对流动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及其原因
(1)家庭教育的内容。在问到“您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您最关注哪个方面?”54%的家长选择了学习,39%的家长选择道德,仅有7%的家长选择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由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学历程度较低,在城市中流动儿童家长只能从事脏、苦、累的体力劳动,家长就希望孩子能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因此,十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在访谈中,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小女孩就跟我讲,爸爸妈妈只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关注较多,每每到寒暑假的期末考试,他们都反复询问成绩,对自己生活上的事情就不是很关心,也不关心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不关注自己在和老师同学相处中遇到的问题。在问到“您认为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主要应该包括什么哪些方面的内容?”
选择孝敬父母、照顾兄弟姐妹选项的家长占57%,选择遵守社会公德的家长占29%,选择不偷东西、不说脏话、不和同学打架的家长占14%。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来,家长大多只关注对孩子进行传统日常的道德品质培养,如孝顺、爱护兄弟姐妹、和同学团结友爱,对孩子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关注的非常少。少年儿童今后要成长为社会中的公民,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公德心淡漠,将会制约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此外,在问到“您对孩子进行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什么?”,选择内化孩子道德品质的家长占78%,选择我们的工作比较忙,不希望孩子再给我们惹麻烦的占22%,这说明有相当比例的家长没有给予家庭道德教育恰当对位,仅仅认为这是减轻自己负担的手段,并不是为了提升孩子的道德素养。此外,家长在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严重缺位,孩子从熟悉的地方来到陌生的城市,面对城市五彩斑斓的花花世界,一定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并且,班级里大部分孩子是城市里的孩子,他们生活条件优越、学习成绩优异,从小就培养了各种各样的艺术特长,这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会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自卑,不敢和他们相处做朋友,另外,城市中对外来人员歧视的大环境氛围,无形中也会加剧孩子的自卑感。
在访谈中,一个五年级的女孩跟我说,她是去年暑假才从家乡来到这里,和父母亲生活在一起,班里同学大部分都是城市孩子,他们有非常多的零用钱,他们有非常昂贵的书包,有非常漂亮的笔袋,这些她想都不敢想,并且,他们在课后,能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她没有任何的基础,报名去上了一节课后,老师说她基础太差,没有办法教,就不让她再参加了。
在走访中,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小男孩讲到.他从家乡农村小学来到新的班级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由于远离了自己从小玩到大的好伙伴,他感到情绪非常低落,在学校里,就不是很愿意讲话,慢慢的,同学们都觉得他很好欺负,就给他起各种各样明显歧视的绰号,甚至,班里有几个男生,聚集在一起,在他放学路上,
合伙欺负他,这样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家长只片面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心理上的变化完全没有察觉到,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不知晓孩子遇到的心理困难,不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这样长久积压心中,孩子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会诱致自卑、自闭、孤单、抑郁等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2)跟孩子的交流沟通状况。家长和孩子能够进行有效地沟通,是良好家庭教育的保障。家长把孩子接到城里来,带到自己的身边,就是觉得自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中,不能很好照顾和教育,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心里比较愧疚,把孩子接来,一方面方便照顾,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对他们的管教,不至于在乡村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养成很多不良的习惯,但是,在实际条件下,很多家庭中家长和孩子间缺乏沟通交流,不能在温馨的环境中内化对孩子的教育。在问到,“您的孩子有苦恼时.愿意和您倾诉吗?”18%的家长选择经常倾诉,28%的家长选择偶尔会倾诉,54%的家长选择不会倾诉,从来没有听孩子提起过。在问到“您经常带孩子出去游玩吗?”选择选择没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玩的家长占63%,选择偶尔,孩子有要求时,会带孩子出去玩的占2I%,选择经常会带孩子出去玩的占16%。
(3)教育方式方法方面的情况。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家长对待孩子行为的态度和具体细化的方式方法对家庭教育成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些家庭属于家长制,不尊重孩子的尊严和人格,家长吩咐什么,孩予就照着做,完全没有自由,有些家庭比较民主,比较注重孩子自己的意见,将家庭教育的内容内化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在问到“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你会听从孩子的意见吗?”61%家长选择我们做主,孩子服从就可以了,24%家长选择偶尔听孩子的意见,15%家长选择会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在问到“您在看到孩子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会怎样对待?”选择严厉责问的家长占69%,选择询问原因,进行耐心开导的家长占31%。可以看出来,有一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比较严厉,这样容易造成孩子对待家长的恐惧感,由于惧怕家长的严厉责问,有些孩子就会弄虚作假,瞒过一时是一时,这样更加造成孩子道德品质的下降,或者有时会演变到更加极端的情况,久而久之的打骂,孩子就会和家长越来越疏远,并且这时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会形成逆反心理,对家长的教育置之不理,这样就会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孩子就不愿意再服从家长的管教,家长也认为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都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就放任自流,不再管教,这样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在走访中,一个家长在小区里开了一个小饭店,经营生意,中午的时候格外忙碌,这时候,看到他们家十四岁的孩子在饭店大厅电脑上玩游戏,店里这么忙,他都不会主动帮家长分担。这个家长颇为无奈的说,我们这么累,还不是为了他,整天跟他说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找个好工作,才不会向我们这样,一辈子受苦的命,看到他的成绩单,我总是恨铁不成钢,拿起手旁的东西就打,打多了这孩子就皮了,管也管不住了,怎么样管教都没有用,就随他去吧,我们也管不住了。
从调查访谈的情况可以看出来,外来务工人员由于沿袭了农村的家长制的教育模式,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中,通常是家长做主,吩咐命令,孩子依着做,在遇到有分歧的问题时,如果孩子不服从命令,就会对孩子责怪,造成了孩子对家长逐渐疏远,害怕家长责备,宁愿弄虚作假。
三、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位状况的相应措施
(1)政府层面。政府应当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禁止企业拖欠工资的行为,完善安全保障措施,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能够找到较为稳定的工作。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中工作,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居住条件差等问题,政府应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外,应该进一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进入公立学校上学的问题,使得流动儿童能够到接受更好的教育。
(2)学校层面。在学校层面上,学校老师应该多到孩子家中进行家访,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告知家长,多和家长进行沟通,并就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育方案和家长进行商讨,和家长秘极配合。
(3)家长层面。家长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素质,应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可以利用假期的实践多带孩子出去游玩,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内化家庭教育。家长不仅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社会公德、道德品质培育、心理状态调整方面都应该给予关注,应该多参加家长会,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并且应当注意转变传统家长制的救育方式,尊重孩子的意见,采用说理式的方式,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进而起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涤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杜宇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道德教育探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8,(4)
[3]郑富兴农村流动儿童道德成长的特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27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