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把握好退出的时点与方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郄永忠

  在退出方式上,货币政策先行的模式有其合理性,但在退出之前,应考虑财政刺激的转向问题
  
  当前对世界各国而言,宏观经济刺激政策的适时退出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此大背景下,我国政府需要正确把握退出时点,就退出机制中的条件和方式等问题作出合理而科学的研判。
  首先,要牢牢把握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时点的四大条件。
  其一,要正确判断经济是否是真的持续向好。百年以来,世界经济史上出现过多次因经济刺激政策退出过早而导致复苏夭折的案例。如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经济大萧条,当时的经济学家认为,在罗斯福新政取得初步繁荣之后应把扩张的经济政策改为中性。而这些过早的退出货币政策是令美国经济再度陷入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在退出刺激政策前,一定要确认经济是否持续向好,有效防止经济再次探底应是我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重要前提。
  其二,社会基本建设投资是否恢复到危机前的正常水准。由于民间投资在危机爆发后陷入低迷,所以宏观刺激政策的重点便是以政府主导的基本投资建设拉动社会投资,从而带动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进而改善就业和民生。所以,在研判是否退出经济刺激方案时,一定要考虑社会基本建设是否真的回到危机前的水准。如果真的如此,那么,经济刺激政策应随着基建投资的恢复正常而逐渐退出。
  其三,出口需求是否真的恢复。2008年中国出口占GDP的32.5%,出口对中国经济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拉动作用。但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外需严重萎缩,对我国出口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宏观刺激政策出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弥补外需下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季度出口能够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且略有上升,那么,宏观刺激政策退出的条件就会进一步成熟。
  其四,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刺激政策出现退出苗头。由于发达国家是国际货币的主要发行国,其金融和货币政策会对中国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假若其金融政策保持宽松不变,而中国退出刺激政策,则可能会引起国际游资的关注,进而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所以,中国刺激政策退出的一个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主要发达国家出现了退出的苗头,目前金融市场对此的预期已经产生。
  其次,应全面谨慎思考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方式。
  一方面,由于国情不同,中国经济的基本状况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有较大区别。在本轮危机中,中国主要承受的是外部冲击,而中国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以及资本市场运转情况都远远好于大部分发达国家。另一方面,财政政策的决策程序更复杂,具有很大的刚性和不确定性,很难先于货币政策退出,而货币政策一般来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先行出台。此外,货币政策在退出方式选择上也可分步进行。首先,可扩大央票的发行,提高准备金率,有针对性地进行信贷控制,以逐步回收流动性;其次,进而可通过调整利率来抑制投资和回流货币资金。
  财政政策的退出需要充分把握渐进性原则。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68477亿元,同比增长11.7%,财政状况比较好,并没有财政上的压力。此外,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已经大批上马,如果财政政策刹车过快,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财政政策的调整应缓于货币政策调整。但考虑到财政政策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在退出之前,应考虑财政刺激的转向问题,如转向民生投资,为民间资本投资留出一定的空间。
  总之,如何把控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时点和方式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决策过程。这个决策过程应是一个由量到质的“渐退”过程,需要在决策前,有关当局小心谨慎、耐心观察、拿捏力度、有序进行。唯有此,才能为经济的长远健康、平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47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