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及价值管理之辨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增彪
由于价值一词是褒义,因此,无论价值具体指代什么,价值管理作为一个组织实现和增加价值方法或程序的总称,总归不是什么坏事情。于是,价值管理成了新闻媒体、咨询公司、软件开发商乃至学术期刊大肆炒作的题材。那些抵不住诱惑而斥资咨询并推行价值管理的企业老总们,不仅没有得到炒作者所许诺的结果,反而为其新一轮的炒作提供了充分的实证依据。原因是那些炒作者既没弄清中国和外国的每一种价值概念的具体含义,也没有弄清如何实现和增加价值。
我国早有价值和价值管理的概念。前者源于马克思的《资本论》,是指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物,人们不只能间接地通过作为价值表现形式的价格来感受价值,价值是抽象的理论概念。后者源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会计学家创立的管理活动论。按照这种理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管理是价值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的管理,这与我国传统财务管理的概念非常接近。
在国外,价值及价值管理的概念种类繁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前推进,相当多地被引入到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其中主要包括:
企业价值,既指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重置价值或拍卖价值,又指负债和权益的市场价值。
股东价值,指权益的账面价值或市场价值。
经济增加值(EVA),可以看成一种股东价值,由剩余利润(RI)变通而来。RI等于利润减去资产与资本成本乘积之后的余额。由于RI中的利润依据公认会计准则计算,公认会计准则中的历史成本原则、稳健性原则以及盈余项目调整的规定等因素对不同企业不同时期的利润数据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能反映股东价值和管理当局的业绩,而剔除这些影响的结果就是所谓的EVA。此外,如果将RI计算公式中的资产价值换成负债与权益的市场价值,所得到的数据则是市场增加值。
净现值,指企业未来净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价值链中的价值,指满足顾客需要,是顾客所得与所付之间的差额。
EBITDA(读音“益必大”),指支付利息和税金、提取折旧和摊销之前的利润,换言之,是指净利润加上利息、税金、折旧和摊销之后的数额。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就价值概念而言,我国与外国截然不同。我国的价值概念是理论性的,而外国的价值概念是应用性的,除价值链中的价值外,每一个价值概念实际上就是一项财务的业绩指标,因而很自然地引申出一种价值管理。当然,这些价值管理与我国的价值管理是截然不同的。有些炒作者将两者混淆,纯粹是一种误解。
就我们掌握的文献看,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外企业价值管理已经相当流行,而且效果不错。例如EVA(经济增加值),在实务上,它作为一项财务业绩指标确实比RI及其他财务指标更有助于激励管理当局和增加股东价值。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经营及其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财务业绩考核指标(包括EVA)为基础的价值管理的弊端――刺激经理们采取短视行为(Myopic)和完全脱离非财务指标――充分暴露出来,因而引发了一场价值管理的革命。
这场未竟革命的最卓越成果当推哈佛大学Kaplan教授创立的平衡记分卡理论,它集中反映在Kaplan教授出版的《平衡记分卡》(1992)、《以战略为核心的组织》(1996)和《战略图》(2004)三部著作中。按照Kaplan教授的说法,战略就是对目标顾客和满足目标顾客方式的选择;支撑价值管理的财务业绩指标直接或间接地表示股东价值,而股东价值最大化则以顾客最满意和最优秀的内部流程为前提,继而必须有相应的人力资源为依托。换言之,财务业绩指标与关于顾客、内部流程和人力资源三个方面的非财务业绩指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战略与财务或非财务的业绩指标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操作层面上,将财务业绩指标与非财务业绩指标联系起来的方法就是针对具体企业绘制的战略图;将战略与业绩指标联系起来的方法首先是将远景和战略转化为目的(Objective),其次设定能够表达目的的指标(Measures),再次确定指标的具体水平(Targets),最后确定实现指标的措施(Initiatives)。结果是价值管理的弊端得到克服。
总而言之,我们并不否认价值管理,而是强调价值管理概念的多样性,强调价值管理必须与战略、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相结合。 (作者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619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