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气象部门预算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 宁
摘要 实行部门预算是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改革,是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气象部门从2000年开始进行部门预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部门预算改革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必须要转变观念,提高预算的编制水平,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尽快建立预算执行分析与考核制度,确保预算编制科学、规范。
关键词 气象部门;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
实行部门预算是我国继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和新的税收制度后,在财政支出管理上推出的一项重大管理改革,是财政改革的一场重头戏。中央预算改革以1999年推行的以建立部门预算为核心内容的预算编制改革为标志。1999年10月,财政部要求各部门按国务院部署编制部门预算,并选择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为试点。由此气象部门被列入中央预算的试编单位。
一、当前气象部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预算法》规定:“中央政府预算由中央各部门的预算组成”。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各部门的所有开支编制到一本预算当中,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功能预算编制方法。采用部门预算编制方法,将原来按功能划分的行政事业经费等全部细化到部门。部门预算要从基层单位逐级编写。层层汇总,使预算更加科学合理,通过编制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就是要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统一管理,建立统一完整的国家预算,提高预算的完整性。
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气象部门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社会公共事务的服务职能。由于缺乏外部和内部的约束机制,部门管理相对比较宽松,没有严格的预算制度、内部成本控制制度。随着我国机构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财政部门预算改革的逐步推广,这种粗放式的管理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气象部门提出了很多新问题,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和效益
有些单位未能充分理解预算对本单位的重要意义,在编制预算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只关心要钱,花大精力用于凑预算盘子。并不注重怎样花钱,在预算资金使用上未按预算安排用好资金。另一方面因我省气象部门实行会计核算中心代理记账,财务人员管理意识薄弱。对本单位具体情况认识不足,使得主观理解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预算编制准备不充分,过程简单
单位的预算编制应该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过程,应该设置充足合理的时间来编制预算。然而目前气象部门编制预算的时间仅有一个月左右,这就使得预算项目指标不能得到充分的认证,缺乏预算编制的可信度。此外编制预算一般是上年末制定下一年度的预算,这种预算的编制往往存在一些缺陷:预算初期,由于时间较长,某些因素难以预料,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能保证不确定因素出现,从而导致原有预算不能完全适合未来的业务活动;在预算末期,由于所剩预算期较短,常常促使一些单位管理者突击花钱,缺乏长远打算。同时就气象部门而言,编制预算几乎全部成为财务部门的工作。由于财务人员事务性工作多,较少参与单位业务项目的讨论、规划和决策。导致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只能简单地依据上年数据编制预算,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统一性。
(三)预算执行缺乏分析考核和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以社会整体效益为重。因此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预算执行结果未与经济责任挂钩,未与职工激励机制挂钩,经费使用的社会效益考核机制流于形式,增加了经费使用的随意性。同时对经费支出管理与效益考核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目前整体上来看,支出预算分配模式及管理体制仍停留在粗放型水平,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二、加强气象部门预算管理的对策
几年来。气象部门组织专门的班子,认真研究预算制度改革问题和气象部门贯彻中央预算改革方针及应对措施,根据预算改革的思路。结合气象部门实际情况,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基本气象业务维持专项经费、项目经费进行核定。通过合理制订定额,解决业务经费不足和一些一直未列入国家预算科目的支出等问题,正确处理好“吃饭”与“事业”的关系。然而随着国家和部门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对财经纪律以及财务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对气象部门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特别是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作为全额财政拨款的气象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管理。
(一)转变观念,加强认识,共同重视预算管理工作
预算是国家管理社会经济事务、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气象部门正常工作的进行和既定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不仅要立足于当前,兼顾安排好当年的部门预算,保证年度工作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而且要着眼于国家和部门的长远目标,实现真正的“滚动预算”。编实、编准、编好本部门年度预算。管好国家资产,对本部门本行业的事业负责。此外,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整个系统或单位内部各项资源的最优整合,它的战略性和系统性要求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要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具有权威性。预算组织应由单位负责人任组长,由单位领导、财务部门和其他职能管理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有机体。
(二)提高预算的编制水平。编制全面、科学和规范的责任预算
预算编制是个系统工程。它既要掌握单位本身的情况。又要考虑系统、行业状况;既要着眼于年度需求,又要考虑历史,预测未来。这其中包含着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项目论证、目标预测、协调平衡等大量工作,要安排充足的预算编制时间。做好预算前期的基础管理工作。提高预算编制质量。早动手早安排,确定一些适合预算编制所需要的综合指标、定额指标,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论证,最终制定一个符合单位发展前景、切实可行的预算。在编制预算时要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让各部门充分参与预算编制。使预算贴近实际,并且使得上下沟通协调后的预算得到上下级的认同。目前气象部门采用的是“二上二下,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预算编制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地掌握人员情况、业务发展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人员、业务经费水平,要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历史和未来因素的影响,科学预测经济发展变化,并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编制具前瞻性的预算。
(三)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建立预算执行分析与考核制度,促进预算管理水平及效益不断提高
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单位预算经上级单位批复后,要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执行,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主要是对资金使用情况和使用过程进行监督考核,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评价。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一是要制定必要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单靠单位财务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制定相应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让单位监察、审计、业务主办部门等参与到资金使用监督活动中来,对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做到对资金使用过程监督有制度约束,有人力保障,确保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二是对资金使用效益,尤其是项目资金使用效益要有考核评价机制。一方面,对资金使用效益的考核评价是对预算编制水平的检验,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差别较大或资金使用效益不理想的,就应考虑调整预算编制的标准、方法:另一方面,效益评价应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审,对项目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项目资金的使用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评价,实现对资金使用全过程的追踪问效管理。
建立预算执行分析与考核制度,促进预算管理水平及效益的不断提高。首先。要开展对财务预算的期末分析,运用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回归分析等专业技术方法,结合有关财务、业务、技术、政策等信息资料,分析预算与实际完成数之间的差异,找出差异存在的主客观原因。并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分析预算执行单位的现状、发展趋势及潜力,为下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依据。其次。要完善检查监督考核制度,确保预算管理的严肃性。上级单位不但要负责各基层单位预算的审查、资金的分配环节。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事后监督考核的管理,将预算执行考核作为单位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责任人经济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工奖惩的评定依据,力求达到制度约束与人性化自我控制的有机统一,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预算管理水平及效益的不断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73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