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茜
管理审计是判定受托人对受托管理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建立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互信,优化资源的利用。按照受托责任学说,会计是对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结果进行认定、计量和报告,审计就是在会计提供的各类受托责任报告的基础上,对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结果进行重认定、重计量和重报告。鉴于受托责任有受托财务责任和受托管理责任之分,审计科学也就有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的分化。管理审计是审计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它与审计理论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我们可以借鉴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来建立管理审计理论体系。本文提出以下管理审计理论体系:管理审计环境――管理审计目标――管理审计假设――管理审计准则――管理审计程序和方法――管理审计报告。
一、管理审计环境
任何一个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定的顺序和过程,在哲学上也就是有一定的逻辑。一个事物为什么会出现,其产生的根源就是事物的逻辑起点。任何一个事物的出现都必定有适合其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当环境发生了变化,事物必定会发生变化,否则就将消亡。一个理论体系脱离环境而孤立地研究理论,不可避免地造成理论脱离实际,成为“空想”。管理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而审计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为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因此,审计实践必定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环境的影响。由实践中得来的审计理论必然深深地烙上社会环境的印记。而正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客观需求,才出现了管理审计。管理审计环境是管理审计的逻辑起点。从审计环境不仅可以逻辑地推理出管理审计理论体系中的其他理论要素,而且它还是管理审计实务与抽象理论的交汇点。审计环境是管理审计所处环境的有机总和,它包括与管理审计有关的环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现代化,审计产生的动因――受托经济责任,逐渐由财务责任向经营责任、管理责任扩展,从而使管理审计成为合乎逻辑的必然产物。同时,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社会对管理审计的认识逐渐加深,审计人员素质、能力以及审计技术、职业水平的提高,都为管理审计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管理审计的目标
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的既定方向和要达到的预定结果。自审计产生以来,审计目标的确定,一定受到社会需求的重要影响,并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一个时代的审计目标可概括地反映该时代社会对审计的要求,同时也可反映人们对审计作用的认识程度。管理审计目标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通过开展管理审计,所要达到的预期境地或结果。它是管理审计理论体系的组成要素,是审计活动的定向机制。管理审计的目标是对受托人履行管理责任的情况(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评价。管理审计目标是通过对审计环境的研究制定出来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通过这种最初的主观定位,人们才可以进行其他的理论探讨活动。许多会计学者认为,审计目标是审计理论中的最初出发点,它决定了审计的性质、职能,也决定影响着审计程序与方法,是审计存在的基础。我们知道,审计目标是人为设定的,它属于主观范畴。根据唯物论,存在决定意识。这就是说,在目标之前,还应该有存在,这就是审计环境。由审计环境决定、影响审计理论体系中其他要素。根据审计目标,管理审计理论得以全面展开。
三、管理审计假设
管理审计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进行的,并且不断与其所处的环境进行着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同时,人们对审计环境的认识还不充分,有许多不确定的问题等待着实践的检验。为了达到预定的管理审计目标,必须确定管理审计活动的前提条件,即基本假设,将管理审计从所处的不确定的环境中分割出来。管理审计的基本假设是对未经管理审计实践充分证明的尚未确知的事项作出合理的假设,或者对管理审计系统所处的不确定环境作出的合乎逻辑的推断。
管理审计假设是实施管理审计实践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和逻辑依据,没有审计假设就无法从理论上推定管理审计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审计假设为发展符合逻辑的、完善的审计理论提供了基础,是管理审计理论的重要构成要素。世界上许多的会计学者提出了各种审计假设体系,管理审计是审计理论体系的分支,它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因而审计假设也应反映出它的特征,适应管理审计活动的需要。
四、管理审计准则
(一)外向型管理审计的一般准则
一般准则是明确管理审计师的业务能力和资格条件以及管理审计师实施外向型管理审计应遵循的规范和原则。它是达到现场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的必备条件。
准则1:外向型管理审计应由受过专门的技术训练,且有专门的业务能力和实务经验,且与被审单位无特别利害关系的管理审计师来进行。
准则2:管理审计师在对被审单位受托管理责任的恰当性进行调查并发表综合性意见时,必须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
准则3:管理审计师在对被审单位受托管理责任的恰当性进行调查并发表综合性意见时,必须具备作为职业专家应有的职业关注。
(二)外向型管理审计的现场工作准则
外向型管理审计现场工作准则旨在确定管理审计师在现场工作时应遵守的职业判断和行为准则。
准则4:管理审计师必须制定适当的审计计划,并据以有组织地实施审计。
准则5:管理审计师在确定适当的管理审计程序时,必须依靠抽查测试。
准则6:管理审计师对被审单位受托管理责任的恰当性发表综合性意见时,必须充分考虑审计对象的重要性,获取合理的证据,实施必要的管理调查。
准则7:管理审计师对被审单位受托管理责任的恰当性发表综合性意见时,必须设置审计工作底稿。
(三)外向型管理审计的报告准则
报告准则是管理审计师对被审单位受托管理责任的恰当性发表综合性批判意见时,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外向型管理审计报告是管理审计师发表审计意见的手段,它要记载管理审计师的责任范围。报告准则的基本内容有:
准则8:在外向型管理审计报告中,必须明确记载管理审计师实施外向型管理审计的概况,以及对被审单位受托管理责任的恰当性所表达的意见。
准则9:对被审单位的受托管理责任的恰当性发表综合性意见时,必须选择适当的复合性评价标准,以此说明构成受托管理责任的各个部分是否正确。
准则10:在外向型管理审计对象中,对当前审计意见不产生严重影响,但对以后各期审计意见会产生严重影响的期后事项,应在审计报告中作补充性说明。
五、管理审计程序和方法
每一项管理审计工作均需要经过下列程序:计划阶段、执行阶段和报告阶段。
1、计划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审计人员应把被审计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努力做到对被审计单位有个初步了解。他要研究被审单位的命令、组织机构、预算、主要计划、有关法律、规章制度以及基本工作程序等,从而产生“观察报告”。
2、执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审计人员应对每一个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写出详细的审计方案。审计方案具体规定了必须抽查的事项和调查的范围。然后,审计人员从审计难点入手,循序进行,搜集强有力的证据。审计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努力对每个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个过程的产品就是审计结果。
3、报告阶段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产品。
管理审计的方法是审计人员进行管理审计时,为达到审计目标,完成审计任务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
管理审计是建设性的,帮助性的。它从作为威慑性因素的审计到作为协助管理当局的帮助性因素的审计,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管理审计尽量以货币数量表示审计中发现的损失和浪费,并且普遍应用数学、管理学、统计学和经济分析法等多种学科中的方法。
审计人员的工作重点是评价管理当局的政策是否有利于单位目的的实现。同样,管理审计人员也评估执行政策的程序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单位目的。
努力检查那些取得成功的地方以及未能达到预期效益的地方。
所有审计结果、结论和建议都应以经过验证的事实为依据,而不是凭表面现象或想象推测。
努力与被审人员建立合作的工作关系。
六、管理审计报告
财务审计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有了一套审计报告的具体格式。与财务审计不同,管理审计还没有一个具体审计报告格式。一般地说,管理审计报告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报告向谁提交,为谁报告。是既为组织内部服务,也为组织外部服务,还是只为外部利害关系人服务。
报告应明确审查受托管理责任的内容是审查管理陈述,还是审查管理业绩;是仅审查过去的信息、业绩,还是包括对未来事项的审计。
报告应明确管理审计师采用的审计程序和管理评价标准。
报告应明确哪些应查事项受到限制,限制程度怎样,这是发表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所必须的。
报告应明确管理审计师对所签署意见承担何种程度的责任。
管理审计报告应侧重于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以帮助被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长春税务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87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