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山章 吴俊漪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对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后外资银行给中资银行带来的竞争压力,通过对当前我国银行业所处经营环境的分析,国内利差空间不断收窄、金融脱媒日益加速,种种因素使中资商业银行意识到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产生的贡献才是中资商业银行决胜未来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中间业务发展受到业界高度重视且呈现高速发展态势,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譬如产品档次应有待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水平与国际先进银行仍相距甚远等,笔者对此进行了思考,并从经营理念上提出了要正确看待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利润为导向合理定价,提升中间业务产品档次以及加强控制和防范风险的观点。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6-0065-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6.17
巨额存贷利差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基础。自2006年12月11日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后,国内利差空间不断收窄、金融脱媒日益加速,种种因素使中资银行强烈感受到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单纯依靠利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近年来,中间业务以其“高收益、低风险”的特征得到商业银行发展的青睐,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促使中资商业银行完成战略转型势在必然。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中间业务发展的必要性,并结合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及特点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中资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在国际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的趋势下,中资商业银行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拓展金融业务领域,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中间业务作为与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三大业务之一,拓展中间业务已成为当今世界银行业的共同发展趋势。只有开辟新的业务领域,扩大中间业务市场,才能把握市场竞争先机,占据市场制高点,因此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中资商业银行完成战略转型的必由之路。[1]
(一)经营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2006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五年过渡期正式结束,我国银行业向在中国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实施与中资银行完全统一的监管标准,对外资银行全面实行“国民待遇”,我国银行业必须同外资银行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激烈的竞争。我国中资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在经营管理方面处于劣势。从收入结构方面比较,世界上主要大银行的营业收入中,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而我国的各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不足25%,差距十分明显,盈利模式截然不同。①在综合经营大势所趋的竞争压力面前,中资商业银行必须顺应国际金融业先进的发展方向全方位的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才有可能快速提高综合竞争力。
(二)适应利差大幅收窄的需要
我国银行存贷利差于2006年达到顶峰,②2007-2008两年间持续大幅度降息后,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净利差也大幅收窄,如中国建设银行2009年上半年净息差从2008年同期水平收窄82个基点至2.34%。
当前利差收入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利差的变动情况关系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最关键因素。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单纯依靠利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微利”时代的到来紧逼中资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而发展中间业务就是盈利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
(三)适应融资市场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的核心客户中,大型企业集团和优质企业将更多地向市场筹措资金,不断成为债券市场的发行主体,“金融脱媒”速度将不断加快,大大削弱了银行的媒介能力。如证券市场发展、短期融资券发行使得绩优公司对银行依赖下降;大型企业财务公司迅速崛起,替代银行原来提供的部分服务;央行与监管机构的主导和推动凸现出行政性脱媒。为适应融资市场高速发展的形势,中资商业银行不能继续仅依靠存贷利差获取利润,发展中间业务直接关系到其能否持续发展。
二、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一)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相距甚远
综合四大中资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分析,2005-2009年中间业务收入的绝对量以及占银行营业收入比重明显提升,尤其是2007年多家银行实现了90%以上的增长,截止2009年上半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已超过20%,但与西方商业银行平均70%的水平相比仍相距甚远(见表1)。
据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工商银行实现中间业务收入411亿元,同比增长18.7%,占整个营业收入的比重达18.2%,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中中国行中间业务收入为345.13亿元,同比增长8.39%,其中第三季度中间业务收入达115.58亿元,较2008年第三季度大幅增长21.97%;建设银行前三季度中间业务收入357.6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94%;交通银行实现中间业务收入85.33亿元,同比增长25.23%。①
受外部环境的影响,2009年中资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速度较前几年有所放缓,但综合各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表现,绝大部分仍保持了上升态势,其收入的稳定增长使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从图2可看出,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和创新的脚步没有放缓,银行的收入结构盈利模式得以改善,这充分体现了银行的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业务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中间业务品种多元化趋势显现,但业务档次有待提升
近年来,银行收入增长点呈现趋向于多元化的特点,中间业务的较快发展与国内银行积极进行经营模式转型和业务结构调整密不可分。以往银行卡和代理类业务是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近两年各商业银行进一步业务创新,中间业务的发展领域逐渐拓宽,利润增长点日趋多样化,各家中资银行都有一些特色业务表现出色。
通过多元化经营,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额实现了181.7%的同比增速,中国交通银行2008年基金销售手续费收入达到2007年的13.8倍。又如投资银行业务,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通过提高投行业务的技术含量、服务水平以及业务附加值,该行2008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97.25亿元,同比增长44.7%,在中间业务收入中的比重约为25%,较2007年同期提高超过5个百分点,已成为该行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之一。中国交通银行的投行业务也有大幅增长,以2009年上半年数据看,同比增长近一倍。中国银行则继续保持了国际结算业务上的优势,市场份额上升并领先于同业;此外,该行2009年上半年存贷款业务相关的手续费收入实现较快增长,财务顾问和咨询费增长96.7%,信用承诺手续费及佣金增长22.4%,成为手续费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建设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新增及优化了手机银行多项功能,2008年该行手机银行客户数突破1300万,继续领先境内同业;该行个人网上银行客户数则超过3800万户,企业网上银行客户数达到68万户。①
从上述数据可看出,尽管中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大幅提高,但仍存在模式单一,大多集中在简单的、低附加值的传统金融产品等问题,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收入所占份额仍偏低。在开拓高附加值业务方面,中资商业银行仍任重道远。
(三)经营理念悄然转变,观念日趋成熟
制约中资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上的问题。在战略转型过程中,应通过统筹局部与全局,平衡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业务发展与队伍建设之间的关系,转变对现代商业银行的认识,从而全面提升经营理念。
目前,在中间业务发展上,传统银行经营理论正逐步向现代银行经营理念转变,现代经营观念日趋成熟,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了准确定位,各中资商业银行已在经营战略上把中间业务作为三大支柱之一大力发展。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在机构设置方面已专门成立了中间业务发展部,具体负责统一的业务规划、业务指导和有效协调。同时,中间业务在人员配备、经费开支、收入分配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自主性,拥有中间业务职能的诸部门在中间业务管理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整体功效得到较大发挥。
三、对中资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几点思考
(一)正确看待存贷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
在中资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中,传统的存贷业务是获取利润最主要的途径,中间业务往往被作为推销存贷业务的附属赠品。自2006年以来,中间业务的地位迅速提高,监管层也提出用5-10年时间将大中型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提高至40%-50%。②但无论何种理念都不能走向极端,对各项业务都应有正确的认识,平衡存贷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
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几十年发展起来的资债业务资源。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银行偏重于资产、负债业务而忽略中间业务的经营思想,真正把中间业务放在与资产负债业务同等重要的位置。既要充分利用资产负债业务的资源优势拓展中间业务,又要通过开展中间业务扩大资产负债业务总量,优化资产负债业务结构,使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其次,在中间业务的推动过程中,不要盲目追求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指标。我国商业银行的变革往往是以国际先进银行看齐的,比较之下中资银行利息收入占比90%以上的水平成为改革方向。其实欧美商业银行也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在银行业发展初期,欧美银行的绝大部分收入也是利息收入。只是后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和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存贷利差越来越小,越来越无利可图,才不得不转向中间业务领域谋取利润。[2]以2006、2007两年的数据来看,在华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比例并不比中资银行高。2006年在华外资银行三项主要收入来源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和汇兑收益占总收入的比重(本外币)分别为84.71%、6.81%和6.12%,三项收入合计占总收入的97.64%;外资银行的支出主要集中在利息支出和管理费及业务费支出上,2006年两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本外币)分别为65.28%和28.55%,两项支出占比合计高达94.13%。①2007年大部分外资银行的盈利来源也主要是传统的存贷差。由此可见,拓展中间业务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审时度势、合理规划,将其作为一项战略目标考虑。
(二)以利润为导向,合理定价
虽然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已步入高速发展时期,但中间业务是“附属业务”、“营销手段”的传统想法在大部分人思想中并没有完全消除,低价成为抢占市场份额的最常用手段,许多银行低价甚至免费提供多种中间业务吸引客户、打击竞争对手。实际上如代发工资、汇款等低费用的产品,降价根本不可能增加市场份额,反而会导致该产品的绝对收入下降。同样,如外汇业务、咨询、投资银行业务等如费用比较高的产品,在信息透明的情况下,一家银行降价立即就会被另一家银行效仿,甚至引起各家银行导致恶性竞争。
以银行是企业的角度而言,其应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每一种中间业务产品都有投入,有投入就必须获取利润进行补偿。因此,一味的追求价格低于别家银行是不可取的,但也并不意味着完全不给客户优惠。根据“二八理论”,②银行80%的利润依赖于大约20%的重要客户,在各家中间业务同质化的情况下,价格成为唯一竞争优势,银行必须在提供主要业务的同时,主动提供一些辅助的、附属的、免费的服务,维持主要客户的业务规模,在这种情况下,牺牲部分中间业务的收益是必要的,这是换取良好银企关系、实现银行整体利益最大化必须付出的成本。
要做到合理定价,一是要建立会计核算体系,推行全面成本管理。通过建立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核算体系,业务品种、业务项目、经营单位以及其他主要生产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充分的、完整的数据分析,为产品定价提供科学的依据。二是实施市场细分,实行差别价格。市场细分可以从客户偏好、销售地点、销售时间等角度进行,银行可通过观察、交谈或者问卷的方式把握客户类型。
(三)加大营销力度,提高中间业务产品档次
按照中间业务产品风险程度的高低,可分为低风险业务和高风险业务。中资商业银行大多收入集中在简单的、低附加值的传统金融产品上,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收入所占份额仍偏低。如技术含量高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类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业务占比相当小。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近几年在这方面发展较快,尤其是证券承销,两行从发展势头、效益,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方面讲,在国内银行中暂时处于领先地位。四大银行与国外银行存在巨大的差距,也意味着存在巨大的获利与发展空间。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技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大力发展高收益的知识密集型业务,推动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提高中资银行中间业务的知识含量,使其不断上档次、上水平。[3]
1.金融衍生产品。其有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在国外已形成最具活力的市场,我国利用外债规模不断增加,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面临各种价格风险,产生对避险工具的需求,使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因此,中资商业银行不能无视金融衍生业务的广大领域,要把眼光放在国际市场上,掌握金融衍生市场业务的基础和技巧。
2.融资租赁。在全球资本市场上,融资租赁已成为连接金融资本、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纽带,是与银行信贷、证券并驾齐驱的三大融资工具之一。在发达国家融资租赁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但目前我国仍处于行业起步初级阶段。据统计,截止2009年4月我国全社会租赁渗透率③约为3%,融资租赁业市场的发展前景可见一斑。
3.投资银行业务产品。投资银行业务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做企业的财务顾问,帮助企业进行并购,实行产权的流动和重组,以市场手段对整个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改组。另外,商业银行应有前瞻性眼光,积极开展房地产等资产证券化,并在金融工程方面进行必要的实践。随着金融服务业的逐渐开放,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带来汇率的变动,比如促使企业和银行对期权、互换及其衍生产品的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应做好迎接金融工程时代带来的挑战。
(四)加强控制,防范风险
受传统认识的影响,人们一直认为中间业务没有什么风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中间业务是一项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益的业务,但它的风险并非等于零,中间业务可能产生信用风险(如承诺担保类业务)、市场风险(如金融衍生业务)和操作风险(如结算类业务,代理业务),同时还存在法律风险、汇率风险、信誉风险和国家风险。特别是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如金融衍生业务以及与证券、保险业务相关的部分中间业务,相对于其他中间业务其风险较大。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注意风险控制,尤其要加强对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控制,防范风险。
一是按照风险类别进行管理。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是否形成“或有资产”,可以将中间业务划分为“或有资产类中间业务”和“非或有资产类中间业务”。或有资产类中间业务一般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有关,往往是商业银行表内业务的衍生产品,如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货币互换、利率互换等,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化为表内资产,具有较大风险;而非或有资产业务则往往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无关,如咨询评估业务、代客理财业务、现金管理业务等,风险以操作风险为主。因此,应区别以上两类的不同特点,加强对风险的管理。二是可以按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的角色划分为代理性业务、委托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代理性业务是指银行只以代理人的身份参与,以客户的名义办理业务,承担的风险较小;委托性业务中直接借用了银行信誉,银行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自营性业务如担保性中间业务、自营外汇买卖业务、调查见证业务、咨询评估业务等,银行作为当事的一方参与,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三是要突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通过系统化实现对操作风险的控制,定期对违规行为披露,使操作风险管理作为一项日常工作进行。
参考文献:
[1]王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J].时代金融,2007(9).
[2]胡章宏.欧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变化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01(12).
[3]杨明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894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