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子威 方西陆

  摘要:盈余管理是会计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分析了盈余管理的手段,通过对各种计量方法的研究现状与优缺点的综合梳理,对模型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提出了对我国盈余管理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 会计估计 应计利润
  
  一、引言
  
  传统上人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与经济收益有关的概念,所以“经济收益观”最先产生。“经济收益观”认为盈余管理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在经济收益观下,有一些数据被盈余管理故意地歪曲了。经济收益之所以会被歪曲而成为会计的报告收益,除了盈余管理外,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也将导致会计数据与真实收益有偏差。相对于“经济收益观”学者们更认同“信息观”对盈余管理的诠释,信息观不同于经济收益观,它使相互影响成为可能。通过除去会汁真实收益的过渡边界,信息经济通过让我们知道其他信息来源在形成会计报告信息内容中的重要地位指明了相互作用关系。信息观意味着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是其“信息含量”这一统计特性。Antle认为,有关信息内容的问题中,涵盖了一部分纯统计的内容,可以通过信息经济模型帮助解决。随着人们对盈余管理认识和研究的深入,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将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结合起来,将盈余管理诠释为当管理者在财务报告和交易构造中运用判断而改变财务报告,为了在潜在的公司经济表现方面误导股权持有者,以及影响那些依靠会计报告数字的契约结果,盈余管理就发生了(Paul M.Healy和James M.Wahlen,1999)。
  
  二、盈余管理动机与手段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 (1)资本市场动机。会计信息被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广泛用来对公司股票进行估价,这使得管理层通过操纵盈余影响公司股票的短期价格。为了影响公司股票价格而进行的盈余管理往往与某些事件有关,如股票发行、管理层收购,或者与某些诱导因素有关,如分析师预测、内部交易等。(2)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动机。我国企业获准发行股票,过去的经营业绩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为了取得上市资格,企业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尤其是经营业绩不佳的企业。另外,一旦获准发行股票,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又会直接决定或间接影响股票的发行价格与股票的顺利发行,盈余管理显得更为重要。那些处于竞争性行业的发行企业在发行前的盈余管理行为更明显,发行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下降更严重。(3)配股动机。由于在我国资本市场中,股东对上市公司经理层的约束机制尚未建立,上市公司没有分红派现的压力,股权融资成本较低,因此上市公司的配股意愿大都十分强烈,大多数公司均以配股作为上市后的最佳融资渠道。但配股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尽管证监会制定的配股政策几经改变,但始终都以净资产收益率(ROE)为标准。于是为了达到规定的配股“及格线”,一些上市公司便积极利用各种手段“操纵”和“制造”盈余,调整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另外,配股价格的高低关系到上市公司筹集资金的数额以及顺利与否,业绩优良的公司的配股无疑是可以定价高一些,配股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此,上市公司为了提高配股价格也会进行盈余管理。(4)避亏动机。经理人有避免亏损和盈利下降的动机。亏损上市公司通过显著调增收益的操控性应计会计处理,以尽量推迟出现账面亏损并因此陷入被管制困境的时间。上市公司为了避免公司连续3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管制和处罚,在亏损及其前后年份普遍存在着调增或调减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在各类可运用的应计利润项目中,亏损上市公司又主要通过管理短期的、与营业有关的应计利润项目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5)契约动机。会计盈余作为某些契约的基础,被用来调整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如明示的或隐含的管理报酬契约被用来激励公司经理、成文的贷款契约被用来限制管理当局以牺牲债权人的利益为代价为公司股东谋取利益。(6)债务契约。大量研究对即将达到债务契约边界条件的公司是否管理盈余进行了检验。DeFond和Jiambalvo(1994)发现,样本公司在违反契约的前一年,其操纵性应计利润有所提高,认为这是因为临近债务契约边界条件的公司有盈余管理行为。Sweeney(1994)也发现,违约者做了使盈余增加的会计变更,但大多发生在违约之后,这表明样本公司并非为了避免违反债务契约而特别地进行会计变更。(7)管理报酬契约。大量研究考察了公司经理的实际报酬契约以确定其盈余管理的动机。大部分研究证据,如Healy(1985)、Guidryet al(1999)、Holthausenet al(1995)都证明管理当局运用会计判断来增加盈余,以提高基于盈余的奖金报酬。(8)监管动机。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一些监管政策与上市公司的报告收益相联系。如上市公司连续3年亏损,股票暂停交易,这些政策容易诱发那些实际已经发生亏损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陆建桥,1999)。另外,上市公司增发股票,要求其过去3年加权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Chen和Yuan(21301)研究发现,许多上市公司是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来达到这一利润指标的。
  
  (二)盈余管理的手段 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1)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Anne Beatty等(1995)发现商业银行通过养老金结算和其他业务收入进行盈余管理;Beaver等(1998)发现保险公司利用索赔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Teoh等(1998)发现IPO公司将固定资产折旧和坏账准备作为盈余管理的方法;Keating和zimmeman(2000)对折旧方法变更和资产折旧年限和残值会计估计变更进行检验。发现折旧政策不经常用于盈余管理;Miller和Skinner(1998)发现递延税款也是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Anne Beatty等认为贷款损失备抵、贷款坏账、养老金结算业务、其他业务收入和支出以及有价证券的发行会对初始资本,税收以及盈余产生影响。通过检验发现养老金结算和其他业务收入都被用于盈余管理,贷款损失、贷款损失准备以及证券发行被用于管理原始资本金率。Scholes等(1990)在研究中发现,盈余、资本以及税收管理的手段是证券投资的买卖;Moyer(1990)研究发现银行通过贷款损失准备和证券利得进行资本管理,而不是通过贷款损失,同时还发现证券利得还用于税收管理;Haw,Jung,和Lilien(1991)发现养老金结算利得被用于盈余管理而不是资本管理。Cliach和Magliolo(1993)研究发现随意性交易的收入被用于盈余管理。最后,Collins等(1995)研究发现贷款损失,证券的发行以及分红都被用于原始资本的管理,贷款损失准备被用于盈余管理。(2)构建真实的经济交易或事项。Hand(1989)发现债转股是公司避免业绩下滑的盈余管理手段;Herrmann等(2003)通过对1993年至1997年年日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资产出售利润与管理当局盈利预测误差之间负相关,即管理当局运用出售资产的方法达到减少盈利预测误差;Bartov(1993)研究了长期资产和投资处置的

时间安排作为利润平滑和降低权益负债率的盈余管理手段;Perry等(1994),Bushee(1998)等发现研发费用的开支时机选择是管理层在比较公司实际盈余与分析师预期盈余之后采用的盈余管理手段。杜滨(2001)发现,从1997年起,连续三年内关联交易成为亏损公司扭亏的主要手段,而且关联交易与其它盈余管理手段之间存在替代效应;陈晓等(2004)系统考察了1998年至2000年股上市亏损公司的扭亏行为,结果发现关联交易和资产重组活动是其扭亏为盈的主要手段。
  
  三、盈余管理计量方法
  
  (一)应计利润总额法 在公司财务报告中只有经营现金流量未被管理,而所有的应计项目都是管理过的,因此应计利润总额即为操控性应计利润。该方法的有以下模型:(1)Heay模型(1985)。Healy模型假设企业各年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均值是恒定的,它在估计期各年中遵从一个白噪声过程。从长期来说,估计期各年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代数和为零。因此,该模型以估计期总体应计利润的平均值作为事件期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估计值。(2)DeAngelo模型(1986)。该模型的假设是以事件期前一年度的总体应计利润作为事件期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估计值。事实上,DeAngelo模型认为非操纵性应计利润遵从随机游走规律。分析Healy模型和DeAngelo模型可以发现,DeAngelo模型是估计期为一年(事件期的前一年度)的Healy模型的特例。DeAngelo模型和Healy模型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是用估计期的总体应计利润作为事件期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代理指标。如果在估计期内,非操纵性应计利润恒定而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均值为O,则DeAngelo模型和Healy模型所估计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都没有误差。如果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在各个期间是变化的,那么两个模型估计的操纵性应计利润中都包含着估计误差。如果非操纵性应计利润遵从一个随机游走的过程,那么DeAngelc模型更合理;如果非操纵性应计利润遵从一个均值恒定的白噪声过程,则He由模型更可取。
  
  (二)应计利润分离法 该方法将应计利润总额分解为操控性应计利润和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并假定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由于在计算非操控性应计利润时考虑的因素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模型。(1)Jones模型(1991)。该模型在估量非操纵性应计利润时,成功地控制了公司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影响。Jones认为随着企业营业收入的增加和固定资产规模的扩大,相应的应收应付项目及折旧额等应计利润项目会自然增加。因此,非操纵性应计利润是公司营业收入和固定资产规模的函数。但Dechow等认为Jone型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化仍然忽视了企业管理当局对收人进行操纵的因素。认为将销售收入增量作为解释变量来估计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当销售收入被认为操纵时,操纵性应计利润将被低估,企业管理当局可以利用应收账款来对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操纵,从而达到操纵报告盈余的目的。(2)修正的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对原始的Jones模型的调整仅仅是模型中收入变量经过了事件期(即假设的盈余管理发生期)应收款项变量的调整。该模型将定期增加的信用销售看作是销售收入中被人为操纵的部分,因此回归方程中的销售收入增量是扣除应收账款增量后的数值。但假定所有的信用销售都是人为操纵的结果,这样的假定可能会夸大销售收入中的操纵性部分,从而使操纵性应计利润被高估。(3)行业模型(Dechow等,1995)。行业模型同样放松了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在时间序列上是常数的假设。行业模型假设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决定因素的变化在同行业公司之间是相同的,而不是设计模型来直接估量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决定因素。(4)截面Jones模型(DeFond等,1994)。除了模型中参数用截面数据估计而不是用时间序列数据估计外,截面Jones模型与Jones模型是相似的。(5)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与截面Jones模型一样,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中参数也是用截面数据估计,而不是用时间序列数据估计。在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中,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用事件期数据估计。
  
  (三)模型评价和应用效果分析首先,在这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中,有些属于时间序列模型,有些是截面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往往根据每个公司估计期时间序列上的数据,给每个公司估计出一个总应计利润和主导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因此,使用时间序列模型需要样本公司具有较长时间序列的数据,同时要求样本公司在估计期没有系统性的盈余管理。截面模型往往根据事件期每个行业的公司数据,给每个行业估计出一个总应计利润和主导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因此,截面模型不要求样本公司具有较长时间序列的数据,但截面模型内在的假设样本公司在同行业中没有显著的差异。其次,由于上述模型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之上,所以争议颇多,而且实际应用效果也有很大差异。针对美国市场的实证研究结果,Thomas等(2000)发现上述模型在估计盈余管理的有效性方面是令人失望的,认为目前衡量盈余管理的方法所使用的手段其精确性均较低。但相对看来,Jones模型在用于截面Jones模型以及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比其时间序列模型更能有效地揭示出公司的盈余管理,同时截面Jones模型和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也优于随机游走模型和行业模型(Bartov等,2001)。最后,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还是个新生事物,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存在着样本的局限性,无法开展有效的研究。此外,时间序列模型内在的假设样本公司在估计期没有系统性的盈余管理,而根据国内已有的实证研究文献,我国股票市场上上市公司存在着普遍性的盈余管理。此外,夏立军(2003)针对中国的股票市场,分别对各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揭示盈余管理的能力进行了检验,发现分行业计行业特征参数的方法优于使用总体样本估计样本总体特征参数的方法。因此横截面Jones模型成为我国会计界研究盈余管理问题的首选。
  
  四、盈余管理经济后果
  
  (一)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信息,适当地选择会计空间也必不可少。西方企业经常采取游说和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等手段,影响准则的具体内容,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争取更大的盈余管理的空间。虽然盈余管理是合法的,但如果不加限制地应用盈余管理,则会导致管理者决策的机会主义选择,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当企业经营不善时,正确的做法是寻找原因,改善经营能力提高业绩,而不是通过操纵或入账时间的选择来提高盈利。另外由于可通过改变企业具体管理决策而进行盈余管理,如缩减广告费和研究开发费等提高盈利,故实施盈余管理可能会导致企业具体决策的改变。
  
  (二)对债权人决策的影响 债权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时,要考虑盈余管理的存在。债权人作为信息劣势者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而要求管理者对某些财务指标做出保证,当企业违反时就会对企业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如限制企业借人新的债务等,防范企业通过盈余管理以掩盖真实偿债能力。另一方面,也会为盈余管理留有余地。由于债务条件的刚性,经理人在即将违反契约协定时往往采取盈

余管理,通过提前处置资产等方式防止违约,以减少企业所受到的损失或重新谈判而增加的成本,维护契约各方的利益。
  
  (三)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由于我国的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各个企业参与的程度不如西方企业明显,但随着准则制定的民主化进程和对各个企业利益的直接触及,各个企业参与的意识必将不断的强化。政府制定会计准则和证券监管等规范时,也要考虑到企业盈余管理的情况,如是否会导致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如导致盈余管理,则在多大程度上允许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是否加强披露要求等。由于各个企业经营环境和过程中的特殊性及经营中的不确定性,为了使财务报告恰当地反映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的管制者必须允许企业在编制报告时运用职业判断和会计选择而与盈余管理者进行博弈的过程应是准则逐步走向完备的过程。
  
  (四)对股东决策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有效资本市场的假设下,盈余管理一般并不会导致企业现金流量的变化,因而盈余管理应不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不会影响资源配置。但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并不存在,何况我国的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程度低,因而,盈余管理在未被识别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对股东的决策产生实际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有利,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盈余管理传递内部信息,有利于提高投资的决策效果;盈余管理也可能会歪曲企业的真实业绩,使得投资者决策失误,最终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
  
  五、盈余管理未来研究方向
  
  (一)盈余管理度量 在我国的制度背景下如何度量盈余管理,单纯沿用国外方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因此哪一种方法和模型可能适用于我国实际情况必须深入研究。应该说,单纯以操控性应计利润,或仅以具体应计利润和管理后盈余的分布来度量盈余管理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何加以改进,哪些具体应计利润项目没有被管理过,哪此被管理过。盈余分布法用哪些指标度量更合适,如何解决盈余管理的时间序列度量,如何确定哪些配对公司不存在盈余管理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盈余管理动机 我国盈余管理研究主要针对特殊公司如亏损,ST,PT,配股、资产重组和高官更迭等公司展开的,那么非特殊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如果有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具有同样动机的公司有的进行盈余管理,而有的没有进行盈余管理,什么因素决定了其行为差异。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到底是否存在契约动机,如果存在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现象,对公司代理成本有何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为什么主要由政府监管所诱致,而不像国外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呈多元化、多层次的趋势。哪些制度因素决定了这些行为动机存在差异,是经济体制、法律制度、会计规则,还是监管制度形成的,这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分析师数量在我国的发展,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是否来迎合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公司管理层收购期间,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避税动机而进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与利益输送的关系怎样,盈余管理和管理层的个性特征心理所有权有没有关系都是未来研究的课题与方向。
  
  (三)盈余管理手段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赋予公司管理层更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可以预期,公司采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将呈现多元化、复杂化、隐蔽性更强等特点。哪些公司在何时偏好采用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哪些公司在何时偏好构建真实的经济交易进行盈余管理,这两种手段最终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是否存在系统差异。哪些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经济交易或事项经常被公司用来作为盈余管理手段,这无疑对于准则制定和加强证券监管有重要意义。诸如公司改变资本结构、利用或有事项、企业兼并、合并范围变动、借款费用、租赁、递延税项和公允价值计价等方法进行盈余管理缺乏实证证据,应该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杜滨、李若山、俞乔:《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研究》,《中国金融学》2003年第8期。
  [2]王亚平、吴联生、白云霞:《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频率与幅度》,《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3]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现金流量在多大程度上被管理了呢?――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证据》,《金融研究》2007年第3期。
  [4]吴联生、王亚平:《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一个综述》,《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801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