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长途汽车驾驶员的驾驶疲劳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了解长途汽车驾驶员疲劳驾驶的心理、生理反应,本文研究并分析了检测其疲劳感的方法,并介绍了长途汽车驾驶员的驾驶疲劳的缓解方法。初步探讨了长途汽车驾驶员的疲劳驾驶缓解对策,为我国制定长途汽车驾驶时限、驾驶员教育管理方法、道路及周边环境、设施设计等提供了指导意义,为驾驶员缓解驾驶疲劳提供解决思路。
  关键词:长途汽车;驾驶员;驾驶疲劳
  近年来,由于物流行业、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一些汽车驾驶员为了增加收入,日夜兼程,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宁愿选择疲劳驾驶。研究表明,每运行2小时,驾驶员的驾驶疲勞度都会显著加重。本文旨在运用各种检测指标和跟踪调查的方法,测定长途汽车驾驶员在连续驾车时的心理、生理变化情况,分析他们的疲劳状况,为进一步分析驾驶员的驾驶时间与其疲劳度的相关关系,为我国制定长途汽车驾驶员的驾驶时限规定提供指导意义。
  一、长途汽车驾驶员驾驶疲劳检测方法
  1.生理检测
  通常采用肌电值检测长途汽车驾驶员的生理状况。肌电反馈仪在测试前需经调试校正。
  2.心理检测
  通常采用主观感觉测评的方法。其中九级量表最为常用。在九级量表中编制了疲劳感觉的多级估量表,评定疲劳感觉,将人的疲劳状态分为从感觉极好到极为劳累九个等级,记分为1~9分。九级量法使用数字形式,将复杂的心理活动转化为简单可操作性强的数字形式,这种方式用于主观疲劳感评价方面,有着模糊数学的基本特征。
  3.驾驶员长途驾驶期间生理及心理变化情况
  检测长途汽车驾驶员行驶开始前、行驶过程中及达到终点后驾驶员的肌电值,分析肌电值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驾驶时间的增加,长途汽车驾驶员的肌电值下降。将长途汽车驾驶员的主观疲劳感评价主要通过九级量表进行描述。每个驾驶员在不同的驾驶时间时测定其主观疲劳指数,从感觉极好到极度疲倦分为9个等级,记分为1~9,分析各个驾驶员所测数据平均值与驾驶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驾驶时间的延长,长途汽车驾驶员所感受到的疲劳感增加。尤其是驾驶时间在0~1 h内,驾驶员的主观感到精力充沛,不会感到累;但随着驾驶时间的增加,驾驶员的疲劳感迅速增加,在8 h后达到稳定,此时驾驶员的已经感到非常疲劳,驾驶员的疲劳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直到快要结束行程时,长途汽车驾驶员的疲劳感从非常疲劳发展成为极度疲劳。
  二、长途汽车驾驶员驾驶疲劳缓解对策
  为了缓解长途汽车驾驶员的驾驶疲劳问题,首先需要增强对驾驶员的教育和管理制度。使用安全教育、警示、罚款等方式让驾驶员意识到疲劳驾驶的危害性,开始注意驾驶期间避免疲劳,注意交通安全。
  其次,长途汽车驾驶员的公司及雇主也应提高安全意识。避免长途汽车驾驶员独自一人出车,以2小时为标准,超过2小时的路程应配备至少2名驾驶员,在驾驶途中轮流驾驶,轮流休息,缓解驾驶过程中的疲劳感。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不仅道路上的交警要主动检查货运、客运汽车甚至小型轿车等的人员数量、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及行驶路程等,还要求收费站等部门加强管理,严格把关,严格控制驾驶人员数量,对不合格、不正常、不科学的驾驶情况予以批评教育和暂压处理等。
  对道路及其他相关设施合理设计和管理。由于我国地形情况复杂,存在各种情况的道路条件、交通量以及路测景观等。针对不同的道路交通条件和环境,应该制定不同的标准进行管理,其设施也应有不同的设计及标准。道路的交通环境若非常简单,驾驶员的驾驶难度下降,其疲劳感则会增加,因此,长途路上的道路交通环境和设施可趋于较为复杂的设计,唤起驾驶员的注意,避免疲劳。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是人体机能休养生息、恢复体力、减少和消除疲劳的最佳途径。所以广大驾驶员朋友应有十分充足的睡眠,特别是在长途行车前,驾驶员必须尽量保证足够的睡眠,这就要求驾驶员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要节制夜间的娱乐性活动,保证睡眠的时间,提高睡眠质量。特别要注意行车在外,不要因赶时间而放弃睡眠。
  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饮食。外出行车不要饱一餐、饥一餐、行车前或途中就餐不要饮酒。饭后,因血液集中流向胃部,流经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所以大脑兴奋度降低,会感到头晕,不要立即驾车,要稍事休息。
  设计合适的驾驶疲劳检测系统。由于在行驶路途中,有些驾驶员由于道路景观及设施的简单、直线道路毫无复杂性等愿意,使得长途路上比较无趣,容易引起驾驶员的疲劳。因此可以设计合适的驾驶疲劳检测系统装于车内,当检测出驾驶员疲劳状态达到一定阈值时,可自动开启该装置,通过响铃、音乐、模拟人工语音等方式,唤醒驾驶员的兴奋感,从而缓解驾驶员的疲劳感。
  三、结语
  通过肌电值测试可以检测驾驶员的生理特征,九级量表可以调查驾驶员的心理特征。随着测量时间的增加,长途汽车驾驶员心理状态的评分逐渐增加,肌电值逐渐下降,从心理和生理方面证实了其疲劳感逐渐上升。
  为了解决疲劳驾驶问题,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设计合理的道路、设施及合适的驾驶疲劳检测系统以提醒驾驶员注意休息。此外,在长途驾驶的过程中,配备2名及以上驾驶员轮流驾车,避免由于驾驶疲劳而造成交通事故,保证行车安全。
  参考文献:
  [1]张聪,李晓霞,张天宇,任保宽,党楠. 疲劳驾驶监测技术综述[J].公路与汽运.2013(04):93-97.
  [2]郑培,宋正河,周一鸣.机动车驾驶员驾驶疲劳测评方法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06):101-105.
  [3]迟健男,张国胜,刘琳娜.驾驶疲劳监测方法综述[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5(04):84-89.
  作者简介:李德林(1972-07-)男,河南商丘人,二级技师,单位:商丘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一大队,研究方向:汽车驾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377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