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背景下社会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社会舆论作为社会意识的具象表征之一,反映着社会存在,直观体现着社会性质、主流意识形态和具体历史条件下物质和意识生活。当前新媒体背景下的社会舆论呈现出区别于传统社会舆论不具备的特性。大学生作为新媒体背景下社会舆论参与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享受着新媒体社会舆论带来的便捷性和广泛性,另一方面也承受着其匿名性、突发性甚至破坏性等负面影响。在此情况下,如何在新媒体社会舆论的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校和德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分为相关概念阐述、现状和对策三部分,旨在探索当前新媒体社会舆论对于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影响,探索如何规避网络舆论的弊病,使其服务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舆论;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背景下的社会舆论简述
  (一)新媒体与社会舆论
  “新媒体”自20世纪60年代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提出New Media后,因其符合时代发展和媒体衍变,迅速被接受,又经历詹姆斯·柯兰(James curran)、列夫·曼洛维奇(Lev Manovich)、简·梵·迪克(Di jk J.V.)等从定义、特点、功能等方面不断完善,学术界大体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借助网络数字技术,通过固定或移动端实施信息传输、交流和互动的全部新型传播形式和手段的总称”。
  社会舆论的系统研究最早起源西方,影响最大的当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的public opinion(民众意见或民意);国内对于社会舆论(或者“舆情”)的系统论述最早开始于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虽然国内外对于社会舆论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基本认为社会舆论是社会个人或群体的公共對于公共事务表现出来的情绪、意见、态度的总和,尤其是政治态度。
  (二)新媒体背景下社会舆论定义、表现形式与特点
  新媒体背景下的社会舆论,即社会舆论依托新媒体为载体,将社会公众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态度、情绪、意见等个体或群体意志反映到新媒体上,表现形式为“网络舆论”或“网络舆情”。当然,网络舆论本身属于社会舆论的一部分,而且网络舆论反映现实生活的部分社会舆论外,还反映新媒体自身存在。
  新媒体背景下的社会舆论特点:一是广泛性与参与性,相较于传统社会舆论而言,网络舆论参与者更加广泛,不仅表现在参与者自身,同样体现在社会舆论的范围和渠道,更确切的说网络舆论是传统社会舆论的聚焦、放大和扩散。二是突发性和迅速性,因为传统媒介传播范围的局限性,影响社会的舆论爆发点较少,而网络舆论依据新媒体却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热点关注或者舆论风暴,增强了舆论的突发性;三是多元化与复杂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改革的深入、时代进程的碰撞、西方价值的侵入等历史原因,新媒体背景下价值、观念甚至信念的多元化,使得网络舆论呈现多元、复杂特性;四是隐匿性和从众性,网络舆论因其用户特性,具有明显的虚拟、隐匿特征,呈现出更大范围的网络暴力和偏激情绪,由于大部分参与者不能清楚实事真相,极易被诱导形成“沉默的螺旋”的网络从众。
  二、新媒体背景下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
  (一)新媒体背景下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系分析
  (1)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据统计,“截止2018年6月,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4.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可见大学生所占网民数大概比例,不得不让人重视。而其本身的年龄阶段、知识结构和心智成熟度较中等教育学生群体而言,在网络舆论中更易成为“意见领袖”,产生更大影响。因此,大学生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新媒体背景下社会舆论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统一性。一是工具层面,新媒体背景下的社会舆论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高校可以利用更多的教育手段、技术和素材,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效果。二是知识层面,新媒体下社会舆论为大学生思政工作提供新的研究内容和实践材料,可以促使大学生思政教育因时因势而变,调整自身形式和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客观实际。三是思维层面,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网络舆论的发展,促进传统的思政教育思维的转变:从高校主体、教师主体的单边教育思维转向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高校与学生互动发展的双边甚至多边教育思维,从灌输、强制等单向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发散教育。
  (3) 新媒体背景下社会舆论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立性。一是价值对立,思政教育工作的本质和核心在于统一价值认同和价值选择,也就是“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价值基础是社会主义(政治价值)、集体主义(社会价值),而新媒体背景下的社会舆论因为工具特性和现实原因,价值选择呈现为多元化,对于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价值教育形成冲击。二是主导地位对立。现阶段大学生思政教育主导权一直在也必须在高校、在党和国家,如此才能保持主流价值的主导地位。但由于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现在“两微两端”(微信、微博、PC端、手机端)蓬勃发展、自媒体的兴盛导致话语权出现流失现象,仅从高校思政工作而言,其主导地位正受到网络舆论以及学生自媒体的不断冲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新媒体背景下社会舆论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问题思考
  (1) 认识问题。当前新媒体背景下社会舆论从价值选择、形式内容、影响效力等多方面对大学生思政教育造成冲击,纷繁复杂的信息以及掺杂在其中良莠不齐的价值导向会削弱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者对于新媒体下的社会舆论或者说网络舆论还不够重视,只是一味坚守现实的高校阵地,不能有效的利用新媒体手段传播思政教育内容、放大思政教育效果。
  (2)脱节问题。脱节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的脱节,也就是当前宣传的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选择的脱节。大学生思政教育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但以往单一思想认知模式逐渐被多元化价值选择所取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多元价值需求。二是形式上的脱节。当前的新媒体和网络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关注点选择所需的内容,不仅契合需要而且便捷快速。但大学生思政教育手段和教育思维并未发生根本转变,不足于面对当前新媒体背景下的社会舆论的挑战。   (3)应对问题。新媒体背景下的社会舆论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突出表现为网络舆情。网路舆情传播一般具有便捷、快速、公开、易扩散等特点,尤其是发生于高校本身的舆情事件很容易让高校处于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网络舆情监管部门、应对机制、应急措施等方面不完善,不足于应对当前突发的网络舆情事件,更不足以承担起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任务。
  三、做好新媒体社会舆论影响下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建议
  (一)思政工作者:提高认识,转变态度
  第一,正视影响。多年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使得大学生吸收疲软,随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成长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对于课堂单向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更倾向于自身借助新媒体技术和网络舆论了解和认识世界。因此,大学生思政工作必须重视新媒体背景下社会舆论的影响,认识到它不仅是大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冲击甚至重塑着他们的价值观,正视网络舆论的两面性。第二,关注需要。大学生思政工作担负着塑造大学生价值认同和价值选择的重要责任,有效的思政工作必须回答被教育者的需要问题。大学生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如何把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和大学生现实需要的实际结合起来,找到其中的关联性,并有力的回应他们的需求,这是大学生思政工作见成效、显威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关系到高校思政工作权威重铸的重要环节。新媒体背景下社会舆论本身就是时代问题、公众诉求的反映,研究和关注网络舆论和社会思潮,可以有效的帮助高校思政工作者解决大学生的需要问题。
  (二)大学生:加强法治和道德教育
  人的网络行为是人的社会实践行为的一部分,同样要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制約。法律和道德本质上包含着价值认同和价值判断,在新媒体背景社会舆论背景下,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法治和道德教育,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认同。首先要做好法治教育。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相关法律和法治意识教育,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新媒体背景下社会舆论风气。各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利用课堂、校园、网络等平台开展定期、不定期专门法治教育,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普及和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网络法治观念。其次,要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是社会集体形成的隐形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高网络自律意识,增强其对于网络不良价值取向的判断和抵制能力。目前的道德教育主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含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以及中国传统美德等内容,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从现实道德出发,延伸到网络道德,通过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等路径不断强化大学生对于道德的认识和认同,引导其规范网络言行,并在新媒体社会舆论的参与中内化。
  (三)高校部门建设:完善高校网络舆情机构设置
  新媒体背景下的社会舆论对于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影响突出表现在网络舆情上,不仅包括高校原生网络舆情还延伸至社会网络舆情。就目前的高校舆情监控现状而言,大部分高校并未成立专门的舆情监管部门,导致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控、引导工作不到位。因此,需要完善机构设置。首先,成立舆情监管部门。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舆情监管办公室,主要负责校园舆情监管和社会舆论观测,及时发现舆情问题并提前预防和引导。该部门应隶属于学院党委直辖,建立党委领导、团委与安保部门等多部门联合工作制度,实现网络舆情有主管、有配合的工作局面。其次,完善人员配置。根据社会分工来看,专门问题应该由专业人才负责,以达到效率化和科学化。高校应该为舆情监管部门配置专业的工作人员,其应该具备网络数据分析、计算机技术、新闻宣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技能,以适应工作需要。最后,保障后勤供给。后勤供给主要包括设备、资金和技术三个方面。网络舆论监管单靠人力不可能实现,必须依据现有的大数据分析、敏感词识别、主题追踪等网络技术,因此必要的设备和资金不可或缺,否则单靠人力和部门,实难改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现实。
  (四)网络舆情应对: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
  应对新媒体背景下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挑战,应建立预防、处理、反馈以及应急机制,做到事前有预见、事中及时有序、事后总结反馈。同时,针对不同类别的网络舆情,还需注意工作侧重。针对一般的网络社会舆论,要侧重检测。充分发挥舆情部门的作用,根据热点提前预测和分析,并将测评分析报告上报党委,同时报送团委、思政部等部门,综合利用第一、第二课堂形成舆论氛围,引导学生思想。针对高校舆情事件,要侧重应急处理。除了实时监控预防外,高校在事中必须坚持客观、及时、正面引导等原则,充分利用“12小时”黄金时间,第一时间发声。同时充分利用党团部门的宣传渠道、发挥学生中“意见领袖”作用等途径,在高校形成形成“沉默的螺旋”,保证正面解释上风地位。在事后,应该进行总结,并建立类似事件应急方案,不断根据实际修正和完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吴峰.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10).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8-08.
  [3] 司慧文.新媒体背景下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7).
  [4] 马明玄.基于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思政类微博”建设研究[J].科教文汇,2019(02).
  [5] 杨骏.高校辅导员的网络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11).
  [6] 原黎黎.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路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基金项目:文章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19年科研项目之青年基金立项项目“新媒体背景下社会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2019-008。
  作者简介:赵扬,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003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