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相宜”“视听结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的音乐鉴赏课程,是一门提高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文章在传统的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试图从提高学生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出发点来探索高校音乐鉴赏课程的最佳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动静相宜”;高校;音乐鉴赏;教学;策略
在高校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音乐鉴赏课程通常不仅仅是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其他非音乐专业的选修课程,体现了高校教育模式中的素质教育。在高校开设的音乐鉴赏这门课程中,通常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教师讲授,在介绍作曲家生平简介、作品创作背景等基本情况后,再进行作品的听赏。这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所反映的教学效果通常欠佳,如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作品听完犯困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非音樂专业的学生缺乏对经典音乐的审美,甚至认为流行音乐比经典音乐更好听,对该课程表现出兴趣淡然的现象。基于上述情况,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现总结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抛砖引玉。
一、音乐鉴赏之“动静相宜”策略
(一)“教师的退场,学生的入场”—打破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走上讲台,参与讲课,主动探索音乐的世界。如介绍自己最喜爱的一首经典的音乐作品,提前一个礼拜让学生准备一个五至十分钟的讲课,并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来进行鉴赏,如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进行简要介绍;对歌词或不同演唱演奏版本进行赏析,或对作品的结构、风格等进行初步的赏析等。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简易的PPT课件,配上相应的音频、视频。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教师应注意提醒学生准备的音乐作品为经典音乐,可以是歌曲或经典的影视剧歌曲以及器乐作品,排除一些低俗的流行音乐,口水歌曲等。这种利用一至两个课时让学生参与讲课的方法可以在课程开展前进行,有利于教师摸底学生的整体欣赏水平与爱好;也可在课程开展一段时间后,若学生对教材中的鉴赏作品兴趣不高,可采取此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
(二)“动起来”策略:在音乐鉴赏课中,不仅要注重完整而充分地聆听作品,还应让学生动起来,注重音乐实践。唱一唱、拍一拍、跳一跳、简单地律动,这种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也可以适用在高校音乐鉴赏的课堂上。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犯困或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多感官地体验音乐,领略音乐的风格特征,活跃课堂氛围。在欣赏中国地方民族歌曲与戏曲音乐的时候,教师可以现场示范一段以及教唱一小段,如有代表性又好听的民歌《龙船调》、《茉莉花》、《放马山歌》等;中国戏曲中的著名唱段—京剧《贵妃醉酒》、现代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黄梅戏《女驸马》、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等;这些地方民歌与戏曲,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离我们较远,经常听到的不多,特别是对于当今九零后的孩子来说就更陌生了,针对此情况,在这部分的教学环节上加入教唱,以及一些简单的戏曲手势,将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在歌曲与戏曲的鉴赏中可以加入唱一唱环节,在器乐曲的欣赏中也可以唱一唱,哼唱或模唱主题旋律,加深对主题的印象,熟悉作品;在欣赏舞曲风格或节奏较明朗的乐曲时,可加入拍一拍环节,可以简单地拍一拍乐曲的节拍,也可以拍一拍乐曲中的典型节奏型,甚至可以为重复的主题乐句编配几小节的声势伴奏;跳一跳的要求则较高了,可以请班里有舞蹈基础的同学根据乐曲的情绪和风格即兴编配一小段舞蹈动作,因难度较大也可以用其它形式代替,如以乐曲为背景基调,为乐曲编配一段诗词朗诵等;在音乐鉴赏课中,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策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教育理念。
(三) 教师应对欣赏的作品进行“动”、“静”上的合理搭配。在一堂课中,不适宜长时间进行舒缓、抒情音乐的欣赏,应穿插节奏感强或风格不同的作品,避免学生听觉的审美疲劳。如笔者曾在针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一节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鉴赏课中,由于想让学生充分地了解与欣赏古琴的音色与韵味,欣赏古琴曲的时间略长,以至于在问学生的感受的时候,学生的回答是“想睡觉”。由此可见,音乐鉴赏课中,运用“动静相宜”的教学策略非常必要。
二、音乐鉴赏之“视听结合”策略
“视听结合”的教学策略,即在音乐鉴赏课中,可以通过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音乐的鉴赏,视觉的刺激,能更加强化音乐的感染力,给人以视听上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的实施方法有:
(一)从影视剧配乐入手进行导入。当今很多影视剧多采用经典音乐配乐,经典的配乐也成就了经典的影视剧。如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将看守锁在门外,通过广播让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那段极为优美的女高音二重唱唱段—《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轻轻飘荡在监狱的上空。 在莫扎特笔下轻盈的旋律与女高音美妙的歌声,正如掠过每个人心房的一只小鸟。当你看着剧中静静站立在操场上的众人时,你似乎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心,至少在那一刻,正被乐声洗涮的无比澄明、浄澈。看过这部剧的人都会难以忘怀这段经典的配乐。在音乐鉴赏课中,通过影视剧视频的方式来进行导入,通过将音乐与影视场景和主题结合来对音乐作品进行把握,可以极大地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欣赏经典音乐的兴趣。诸如此类的影视剧音乐还有很多,如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与《海上钢琴师》中的斗琴片段可以让学生感受古典钢琴曲和爵士钢琴曲的风格;电影《闻香识女人》与《辛德勒的名单》中共同的配乐—探戈名曲《一步之遥》等等,值得我们充分挖掘。
(二)从当代高颜值高水平演唱演奏家入手树立榜样作用,提高学生欣赏经典音乐的兴趣。当今大学生热爱流行音乐、追捧流行歌手,其实很大一部分是视觉产生的效应。流行歌手被当代大学生称作明星,通常颜值较高,流行音乐也非常注重舞台的视觉效果,这些现象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虽然经典音乐是靠音乐本身征服听众,但是在音乐鉴赏课中,特别是在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进行经典音乐的普及中,可以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高颜值高水平的演唱演奏家入手,为他们树立一批经典音乐的偶像。如中国的音乐剧王子郑云龙与阿云嘎;钢琴王子李云迪等;在音乐鉴赏课上,可以通过介绍与播放这些演唱演奏家的视频,引导学生、树立榜样。
(三)利用联觉,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时“看见”画面。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大部分人觉得自己听不懂音乐在说什么,这是正常的,因此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也曾提出过“音乐何须懂”的观点。但是音乐能让人产生联觉,联觉也叫通感,是一种感觉引起其它感觉的心理现象。体现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时,联觉多为听觉引起视觉的感觉,即听到音乐,头脑会不由自主的浮现出画面。如法国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的《版画集》,音乐里欣赏到法国美丽的景色,让学生联想音乐画面;又如唢呐名曲《百鸟朝凤》,生动地模仿了各种鸟叫声;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狮子的吼叫声,母鸡的咯咯叫声;二胡名曲《赛马》中的马蹄声与马嘶声等;这些作品很容易让人产生画面感,听懂音乐。因此,在音乐鉴赏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规律,合理利用联觉,可以适当地选择用音乐表现绘画和表现大自然音响的音乐作品来鉴赏,善于引导学生“浮现画面”、听懂音乐,进而产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音乐鉴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艺术活动,鉴赏者通过聆听一大批古今中外优秀的声乐、器乐作品,领略世界优秀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提高审美情趣,获得美的感受。音乐鉴赏课程是经典音乐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的重要途径,也是非音乐专业大学生提高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来提高当代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鉴赏音乐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菱.辽宁省理工科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现状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03).
[2] 师玉丽.高校非音乐专业音乐欣赏课的多元化教学初探[J].北方音乐,2009(08).
[3] 贾丽清.探索高师音乐欣赏课新模式[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4] 刘洋.浅析影视音乐对大学音乐教学的辅助作用[J].当代音乐,2018(08).
[5] 杨传中.音乐鉴赏[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003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