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重点难点与战略举措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柳天恩 武义青
摘要:雄安新区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重点打造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样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对产业发展合意性进行价值判断,要求形成新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动力、评价体系、支撑环境、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雄安新区要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一条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其重点难点在于缩小与北京公共服务的落差、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高端高新产业以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等,需要通过“三新”“三高”和“三结合”积极探索发展路径: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探索新路径,集聚高级创新要素、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打造体制机制创新高地,高点承接与辐射带动结合、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结合、产业集聚与空间均衡结合。推动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应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高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打造“反磁力中心”、培育壮大高端高新产业、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等方面发力,并通过赋予新区更大改革创新自主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建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等为其提供制度保障。
關键词: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高端高新产业;产业转移;功能疏解
中图分类号:F127;F26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9)04-0116-09
一、引言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2018年4月,《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一个阶段要有一个阶段的标志,雄安新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产业高质量发展,雄安新区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其高质量发展在全国范围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深化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可以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推进雄安新区提供理论依据、决策参考和实践指导,也可以为全国其他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目前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宏观经济层面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1-2]、判断标准[3]、影响因素[4]、基本特征[5]、动力转换[6-7]、效率变革[8]、现代经济体系[9]、评价指标体系[10]、政府治理体系[11]、实现路径[12]、政策措施[13]和前景展望[14]等方面。部分学者从区域和城市层面探讨了长三角地区[15]、珠三角地区[16]、长江经济带[17-18]和东北老工业基地[19]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和具体对策。而关于“产业高质量发展”,大量文献只是针对某个或某类产业进行研究,只有少数文献基于开放、投资等视角对较发达地区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探讨[20-21]。
由于雄安新区设立时间不长,与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直接相关的文献尚不多见,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雄安新区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高点承接[22],二是雄安新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23-25],三是雄安新区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26-27],四是雄安新区的高质量发展[28]。此外,还有学者从雄安新区的创新发展[29-31]、协调发展[32-34]和开放发展[35]等方面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和思考。
雄安新区的设立为我国在新时代探索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先行先试的重要平台,在雄安新区尽快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示范效应。上述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有着深刻的洞见和指导,也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但与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直接相关的文献不多,一些有价值的观点零散闪现于相关文献之中,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难以对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形成全面指导。有鉴于此,本文在探究“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基于雄安新区的特殊性对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重点难点、政策取向和制度保障等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并为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二、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
1.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质量可以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层面分别进行定义。从自然属性出发,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而从社会属性出发,质量则被用于判断产品、服务、产业、经济等的优劣程度 [36]。显然,“产业高质量发展”所指的质量具有社会属性,属于价值判断,用于反映产业发展的“合意性”。产业高质量发展本质上就是对产业发展的“合意性”进行价值判断,形成新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动力、评价体系、支撑环境、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以人为本”,理论基础是“五大新发展理念”,现实依据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内涵要求包括“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等多方面。
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包含价值判断的综合性概念,具有内涵多维性、表现形式多样性、判断标准复杂性、发展目标多元性、发展路径多样性和战略选择灵活性等特征。任何产业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现在或未来的需求,而人类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也在动态演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社会价值判断为依据,而人的价值判断和主观感受具有多维性,导致产业高质量发展表现形式多样、评价体系复杂。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发展速度可以用GDP单一指标来衡量和比较,但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学通常假定的“量—质对称”和“质—价对称”在现实中往往不存在或难以确定,关于质量的判定取决于相关人的关系及相关人对其关切程度[1]。同时,基于个体理性的个体关切和基于集体理性的群体关切又可能存在明显差异性,导致对质量高低难以量化和用单一指标比较。 质量内涵的多维性也导致发展目标的多元性、发展路径的多样性和战略选择的灵活性。以我国的主体功能区为例,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区域。对于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要推进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发展,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重点提供工业品和服务品;对于限制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则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重点提供农产品、旅游产品和生态产品;对于禁止开发区域,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最大发展利益,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我国是一个大国,不同区域和城市在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发展阶段、社会文化、区位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格局必然需要多样性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2.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改革开放40年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增速换挡、结构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阶段,面临资源环境硬约束和要素成本新变化。在新的发展阶段,雄安新区产业发展不能再走依靠廉价劳动力投入和资源环境消耗的传统发展路径,而是要推进产业发展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固守传统产业向培育壮大高端高新产业转变,从追求速度规模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从注重经济增长向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转变,积极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内涵、集约、高效发展新模式。
从国际看,外部环境出现新变化。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贸增速在低位徘徊,国际贸易摩擦持续不断,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地区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成本,通过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等形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形成产业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但随着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攀升,在新兴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缩小,依靠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和“干中学”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越来越难。雄安新区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必然会面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围堵,需要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产业核心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全球价值链的“链主”。
从自身来看,产业发展亟须跨越提升。《河北雄安新區规划纲要》指出,雄安新区要“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和“打造全球创新高地”。但是雄安新区目前主导产业以制鞋、服装、塑料包装等传统产业为主,工业化尚未完成,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环节,面临现有主导产业与新区发展定位不匹配的问题。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雄安新区未来产业发展不仅需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要加快培育壮大高端高新产业,塑造新兴产业竞争新优势,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引领区。
在上述条件下,雄安新区产业发展不能再走铺摊子、上规模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探索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推进产业加快转型、动能转换和跨越提升。雄安新区要主动适应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外部发展环境新变化,高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升级转移,积极吸纳集聚高端创新要素资源;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技术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打破传统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抢占全球产业和科技战略制高点,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塑造新兴产业竞争新优势,在部分新兴产业领域成为全球价值链的“链主”;同时,要在实现自身产业跨越赶超的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与路径选择
新时代、新战略对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同时,也应看到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难点,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和积极应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
1.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
第一,如何尽快缩小与北京的公共服务落差。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雄安新区设立的初衷,也是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但雄安新区在公共服务方面不仅与北京有天壤之别,即便与省内城市相比也差距明显。雄安新区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仅靠行政命令是不够的,关键还是要靠市场机制。如果不能够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与北京尽快缩小差距,很难吸引在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院、金融机构、事业单位迁入雄安新区,即便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出现了一些央企、高校等迁入,也难以保证相应的人才流入。因此,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当务之急是缩小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落差,让北京高端创新要素资源不仅能够来,还能够留得住、发展得好。
第二,如何依靠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雄安新区已经形成了八大产业集群,包括雄县塑料包装产业集群、雄县乳胶制品产业集群、雄县电气电缆产业集群、雄县压延制革产业集群、容城服装产业集群、安新制鞋产业集群、安新羽绒制品产业集群和安新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根据调研资料,2016年集群内共有企业7 378家,从业人员14.6万人,完成增加值133.9亿元。但雄安新区的这些产业均为传统产业,产业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不高,产业集中度偏低,产业布局散乱,缺乏优质龙头企业和有影响力的品牌带动,对资源环境也形成巨大压力。雄安新区传统产业进一步发展面临很强的资源环境约束和产能过剩约束,需要加快转型升级和改造提升,推动加工制造环节迁出,向“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营销、品牌等环节发展。
第三,如何培育壮大高端高新产业。《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雄安新区要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雄安新区的产业定位非常高,以高端服务业和部分先进制造业为主,不搞一般制造业。但无论是根据钱纳里提出的人均收入,还是根据库兹涅茨提出的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来判断,目前雄安新区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基础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构建以高端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意味着雄安新区需要跨越发展阶段,直接从工业化中期阶段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同时,高端高新产业的培育还面临本地高端人才和关键核心技术不足的要素禀赋约束,也面临周边配套的产业体系不健全的约束,迫切需要解决高端服务业集聚机制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第四,如何发挥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作为“继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旨在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要准确把握雄安新区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的政策寓意。一是通过改革开放,“探索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路径”,把雄安新区建成高端高新产业集聚高地和宜居宜业城市。二是把雄安新区作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和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关键节点,重塑区域经济地理和创新空间格局,形成北京和河北两个“一体两翼”,补齐河北科技和产业领域短板,缩小京津冀区际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为全国其他地区树立标杆和积累经验。雄安新区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发挥地方首创精神,通过“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一条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
2.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面对诸多无经验可借鉴的难题,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以高端高新产业集聚为特征,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抓手,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推动形成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开放、更為公平、更可持续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
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可概括为“三新”“三高”和“三结合”。所谓“三新”就是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和探索新路径,所谓“三高”就是集聚高级创新要素、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和打造体制机制创新高地,所谓“三结合”就是高点承接与辐射带动结合、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结合和产业集聚与空间均衡结合。
“三新”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本质。贯彻新理念,就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同发展示范区和开放发展先行区。培育新动能就是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固守传统产业向培育壮大高端高新产业转变,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经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探索新路径就是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一些超前的制度性探索,形成新的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发展从注重经济增长向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转变,引领产业加快转型、绿色发展和跨越提升,开创国家级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模式。
“三高”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判断标准。集聚高级创新要素,就是把创新驱动作为雄安新区发展的基点,吸纳集聚京津乃至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在雄安新区建设一批联合研发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新城。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就是推进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同步做好存量优化和增量调整,着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产业发展阶段、发展层次的整体跨越和提升。打造体制机制创新高地,就是以深化改革破题开路,在行政管理体制、土地制度、财税体制、投融资模式、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探索,打造全国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和制度性创新标杆,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结合”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高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辐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结合,着力建设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和首都功能拓展区,同时加快补齐河北区域发展短板,辐射带动冀中南乃至整个河北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共同发展,形成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和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结合,同步做好存量优化和增量调整,一方面推进传统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加强工业设计和智能制造;另一方面瞄准全球科技创新趋势和技术前沿,加强在信息网络、生命科学、航空航天等领域前瞻布局,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聚与空间均衡结合,在集聚创新要素和高端高新产业的同时,充分考虑区域环境容量,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按照组团式发展要求,引导功能、产业和人口在地域空间上合理布局,促进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土地高效集约利用和产城融合发展。
作为全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雄安新区要积极推进“三新”“三高”和“三结合”,探索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引领河北产业加快转型、绿色发展和跨越提升,为全国其他地区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和积累经验。
四、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
1.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雄安新区是在我国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经济高速增长之后设立的,设立之初就面临环境容量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等非流动要素价格上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宏观经济“脱实向虚”、发达国家技术封锁、国际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国其他地区树立标杆。具体而言,就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问题和目标导向,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以协同创新推动产业跨越赶超,以体制机制创新集聚高端高新产业,以构建区域产业链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以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产业开放发展,以资源环境硬约束引导产业绿色发展,以提高供给质量和优化供给结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高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雄安新区应结合自身功能需求,按照《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的承接重点,高起点、高门槛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升级转移。在扮演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角色的基础上,争取成为“首都功能拓展区”,将北京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部分职能延伸至雄安新区,将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政策拓展至雄安新区,推动雄安新区在科技、教育、文化、信息、金融、商务、旅游、医疗等重点领域扩大开放。同时,要吸纳集聚北京高端创新人才和科技创新资源,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和“京津雄创新三角”;以公共服务为突破口,破除制约人才流动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户籍、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构建整体上与北京均等化、在某些方面超越北京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打造雄安新区“反磁力中心”。雄安新区是辐射带动河北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支点和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支撑。当前,河北经济发展水平与京津地区相比明显滞后,北京已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天津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河北省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雄安新区则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北京和天津周边地区甚至还存在着“环京津贫困带”。在城市格局方面,河北的城市发展规模和水平与北京、天津两个大都市也存在明显落差,缺乏具有“二传手”功能的大型城市。要想补齐河北经济发展短板,建成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首先需要将雄安新区打造成为一个重要的“反磁力中心”,形成引领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极,避免京津地区对河北高端要素资源的单向吸附,尽快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群格局。
第四,培育壮大高端高新产业。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按照《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的产业发展重点,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和绿色生态农业,改造提升符合发展定位、有发展前景的传统产业,搬迁退出不符合发展定位的低端落后产业,推进雄安新区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围绕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建设,超前规划布局一些未来产业,率先推进“大智移云”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率先推进5G技术在雄安新区大规模商用,超前布局区块链、太赫兹和认知计算等。依托雄安新区产业发展规划,优化高端高新产业空间布局,按照产业关联和产业链发展需求,推动创新要素资源、龙头和配套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形成组团发展、各具特色、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培育高端高新产业竞争新优势。高端高新产业发展依赖的核心要素禀赋是人力资本、知识技术和数据信息,雄安新区需要加大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通过自主创新获得高端高新产业的核心技术,掌握高端高新产业全球价值链的战略制高点。
第五,加快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的类比,是以生物学隐喻来揭示创新系统的范式,体现了创新活动从线性范式(创新范式1.0)到创新体系(创新范式2.0)再到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范式3.0)的演变。雄安新区只有尽快培育和完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才能够实现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惊险一跃”,形成雄安新区在高端高新产业领域新的竞争优势。一是要借力京津科技资源密集的优势,实施“人才特区”政策,吸纳集聚京津乃至全球高端创新人才和先进适用技术,形成创新要素集聚高地。二是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为重点,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吸引“双一流”高校到雄安新区办学,以新机制、新模式组建一所高水平、综合性的雄安大学,提高源头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三是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培养企业家精神,让创新成为雄安新区的鲜明标识。四是打通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技术孵化、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到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创新的通道,推动知识链、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和政策链的深度融合,形成“政、产、学、研、用、资”协同创新体系。五是推进雄安新区与京津及周边地区协同创新,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和“京津雄创新三角”。
2.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
第一,赋予新区更大改革创新自主权。在符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要求的前提下,赋予雄安新区更大的自主发展权、自主改革权和自主创新权。围绕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雄安新区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改革试验。及时梳理总结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并在全国其他地区复制推广雄安新区的制度创新成果。理顺雄安新区管委会与保定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北京市政府的行政关系,理顺雄安新区内部行政管理体制和部门间关系,探索建立行政區与功能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避免“虚权管理”“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避免功能区碎片化和同质化建设。开展双创示范基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军民融合、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制度创新综合试点,建立鼓励产业创新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宽容创新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推进雄安新区从“政策洼地”转变为“体制机制创新高地”。
第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和政策保障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三地政府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惯性思维和以GDP为主的政绩考核机制,突出北京“减量发展”和雄安新区“反磁力中心”建设,由政府搭台牵线,经济主体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升级。在雄安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和倒逼机制推进传统产业加工制造环节外迁和技术改造提升,尽量避免采用完全行政化的手段和“一刀切”的办法。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建立一套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包括扁平化管理体制、权力清单制度、行政审批制度、负面清单制度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在招商引资方面,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规则,提高政府服务效能,给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吃上“定心丸”。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应适度超前谋划,先期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中后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参与;不仅要重视交通、管道、能源、园区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更要重视“云、网、端”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一是构建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机制。雄安新区打造“全球创新高地”和全国“创新驱动引领区”,必须加大在基础研究和“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同时,还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积极探索支持科技创新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二是构建科技创新要素流动机制。建立京津冀统一的要素市场,促进人才、知识、技术、信息等高端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三是构建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整合京津冀区域内的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和科技基础设施,推进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关村—滨海开放式实验室等科技基础设施、试验场所和科研平台向雄安新区开放。四是构建科技创新主体互动机制。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核心主体与政府、金融机构、科技中介等创新支撑机构紧密互动,形成“产学研政资介”协同创新机制。五是构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对接北京“三城一区”、天津各类科技园区以及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等,通过合作共建科技园区、中试基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方式,探索“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模式,推进京津冀科技创新成果在雄安新区孵化转化。 第四,建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要着力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合理把握产业转型升级节奏和力度,切忌一切“推倒重来”,在“稳”的基础上推进产业“腾笼换鸟”和跨越提升;二是处理好主导产业与基础产业、中枢产业、关联产业、潜导产业、未来产业的关系,优先发展主导产业,配套发展基础产业、中枢产业和关联产业,积极扶持潜导产业和未来产业,防止主导产业孤军奋战或各类产业平衡发展、同步推进;三是处理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雄安新区集中承载地建设的关系,高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进北京外迁产业升级转移,避免低端落后产能平行位移或污染企业异地搬家;四是处理好产业集聚与辐射带动的关系,建立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前瞻分析雄安新区高端服务业集聚条件、机制和重点难点,搭建雄安新区与周边地区配套的产业价值链条,解决雄安新区高端服务业“如何集聚”“为谁服务”和“与谁配套”的问题,避免形成“产业孤岛”和“产业空心化”。此外,在服务业扩大开放、投融资模式等方面要加强压力测试,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的安全问题,并建立和完善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机制。
参考文献:
[1]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5-18.
[2]吴金明.“二维五元”价值分析模型——关于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理论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8(3):113-129.
[3]任保平,文丰安.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判断标准、决定因素与实现途径[J].改革,2018(4):5-16.
[4]陈诗一,陈登科.雾霾污染、政府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经济研究,2018,53(2):20-34.
[5]刘志彪.理解高质量发展 :基本特征、支撑要素与当前重点问题[J].学术月刊,2018,50(7):39-45+59.
[6]张永恒,郝寿义.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旧动力转换的产业优化升级路径[J].改革,2018(11):30-39.
[7]陈昌兵.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转换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8(5):16-24+41.
[8]贺晓宇,沈坤荣.现代化经济体系、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18(6):25-34.
[9]张月友,董启昌,倪敏.服务业发展与“结构性减速”辨析——兼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J].经济学动态,2018(2):23-35.
[10]魏敏,李书昊.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35(11):3-20.
[11]刘志彪.为高质量发展而竞争 :地方政府竞争问题的新解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2):1-6+89.
[12]刘友金,周健.“换道超车”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创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1):49-57.
[13]史丹,赵剑波,邓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变革机制与政策措施[J].财经问题研究,2018(9):19-27.
[14]杜爱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逻辑与前景展望[J].学习与實践,2018(7):5-13.
[15]江三良,赵梦婵.新时代对内融合与对外开放再考量——以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衡量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8,37(8):124-131.
[16]向晓梅,吴伟萍.改革开放40年持续性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与路径——广东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J].南方经济,2018(7):1-18.
[17]罗来军,文丰安.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J].改革,2018(6):13-25.
[18]杨文举,文欢.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探索和现实思考——“2018·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综述[J].西部论坛,2019,29(1):116-119+124.
[19]安树伟,李瑞鹏.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东北振兴的战略选择[J].改革,2018(7):64-74.
[20]陈心文.以开放创新为动力 推动广东产业高质量发展[J].广东经济,2019(3):20-27.
[21]徐洪芳.优化投资结构 推动江苏产业高质量发展[J].唯实,2019(4):61-65.
[22]武义青,柳天恩.雄安新区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思考[J].西部论坛,2017,27(5):64-69.
[23]田学斌,柳天恩.创新驱动雄安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3(4):70-75.
[24]叶振宇.雄安新区产业跨越发展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9-64.
[25]覃毅.雄安新区传统产业的功能定位与转型升级[J].改革,2019(1):77-86.
[26]周民良.雄安新区建设应体现四大创新指向[J].经济纵横,2018(7):35-41.
[27]张可云,赵文景.雄安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研究[J].河北学刊,2018,38(5):152-160.
[28]李国平,宋昌耀.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J].改革,2018(4):47-56.
[29]武义青,柳天恩,窦丽琛.建设雄安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17,31(3):1-5.
[30]刘兵,曾建丽,梁林,曹文蕊,李青.雄安新区引进高端人才的博弈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8,32(2):24-31. [31]葛全勝,董晓峰,毛其智,等.雄安新区 :如何建成生态与创新之都[J].地理研究,2018,37(5):849-869.
[32]孙久文,张可云,安虎森,等.“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笔谈[J].中国工业经济,2017(11) :26-61.
[33]程必定,郝寿义,陈耀,刘士林,廖元和.雄安新区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J].区域经济评论,2017(5):26-38.
[34]常纪文.雄安新区的科学定位与绿色发展路径[J].党政研究,2017(3):22-24.
[35]刘秉镰.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协同开放战略[J].经济学动态,2017(7):12-13.
[36]任保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及其现实性[J].人文杂志,2018(2):26-34.
The Connotation Requirements, Main Difficulty and
Strategic Choice of High-Quality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Xiong’an New Area
LIU Tian-en a, WU Yi-qing b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Beijing-Tianjin-Hebei Integrated Development;
b. Institute for Xiong’an Develop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Hebei, China)
Abstract: Xiong’an New Area is a model of China’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t the new stage of China’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essenc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is to judge the valu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ignificance and requires for forming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development objective, development power, evaluation system, supporting environment,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Xiong’an New Area wants to take the lead to explore a new path for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its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issues lie in narrowing the gap of public service with Beijing, driving traditional industry to transform and upgrade by innovation, cultivating and expanding high-end high-tech industries and playing a model role, and so on, which need to actively explore new development path by “three-new”, “three-high” and “three-combination”. The intrinsic essence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Xiong’an New Area is to implement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cultivate new energy and explore new paths, agglomerate high-level innovative factors, develop high-end high-tech industries, build new highland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combine the undertaking and radiation-driving, combin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combin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spatial equilibrium. In order to boos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Xiong’an New Area, Hebei should implement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undertake the non-capital core functions, build economy anti-magnetic center, cultivate and expand high-end high-tech new industry, build industrial innovation ecosystem, give bigger autonomous power to Xiong’an New Area, rational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construct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conduciv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build early-warning and prevention mechanism for the risk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o provid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 Xiong’an New Are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innovation driv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igh-end high-tech industry; industry transfer; function evacua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438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