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土符号在美丽乡村景观载体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金海

  摘 要:在建设美丽中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下,不少地方传统村落环境改造和乡村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传统古村落生态、文化受到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乡村地域文化特色消失与景观环境设计缺乏创新等问题。从乡土符号构成要素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乡土符号使用遭受的困境角度分析问题解决策略,认为对乡土符号要有因地因时制宜、顺应时代变化,注重整体协调、保持原味为本的保护性利用的理念和应用方法,才能营造出既能记住历史,传承文化,又能适宜现代舒适生活的乡村景观。
  关键词:乡土符号;文化传统;景观载体;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9)05-0049-05
  收稿日期:2019-05-16
  基金项目:精品线下开放课程(2018h8y1kczz);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8A0505)
  作者简介:赵金海(1964-),男,安徽阜阳人,讲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Application of Local Symbols in Beautiful Village Landscape
  ZHAO Jinhai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ainan,Anhui  232038,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and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any local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environmental renovation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ecology of traditional ancient villages, the constant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s on their culture, the disappearance of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rural areas and the lack of innovation in landscape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lements of the local symbols and the dilemma of the use of the local symbol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beautiful rural areas, the problem-solving strategy is analyzed. It is necessary to adapt to the changing conditions of the times, to adapt to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and to maintain the original concept of conservation and the use of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 methods, so as to create a village landscape that can keep history, inherit culture, and adapt to modern and comfortable life.
  Key words:Local symbols; Cultural traditions; Landscape carrier; Beautiful countryside
  “美麗乡村”逐渐成为农村建设的热词。我国不少地方在传统村落环境改造和乡村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将具有地域特征的乡土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整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的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示范性样板[1]。追求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秩序美的乡村建设不仅要让“绿水青山留得住”,更要让“乡愁能记得住”,让优秀的文化传统延续传承。
   深入研究乡土符号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继承和保护乡村现有优质文化和绿色生态环境,要求设计师必须从乡土符号视角对乡村景观的自然、人文特征以及应用价值进行科学认识和深入思考。
  一、乡土符号构成要素
   我们常常称呼来自农村的人为“乡下人”,意指他们见识不广、思想落后;称呼那些见识不广、跟不上现代“时髦”的人为“老土”,即使他们这些人淳朴实在、心地善良,秉承了中国人的优秀传统。然而,这里的“乡土”是一种区别于现代都市的比较清晰的地域概念和生活方式的表达。“符号”则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可以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一方面它是意义的载体,是精神外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它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2]因此,“乡土符号”就是乡村或农村一种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最常见的生活方式和状态以及围绕着这种方式和状态产生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和社会关系的表达。它自身具有浓厚的地域性色彩,它的形成是人们和大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环境要素,包括自然环境符号和人文环境符号。    (一)乡土自然环境符号
   乡土自然环境符号是“乡村景观中最根本的因素,乡土农业如种植粮食、瓜果、蔬菜、山林、养殖等,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3]。这些自然要素,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乡土植物、地形地貌、乡土材料、乡土色彩等方面。
   乡土植物因自然气候的地域性不同而具有典型的区域形态特征和乡土文化内涵。不同区域因自然气候、土壤质地和地形地貌差异会形成不同种类的植被。从我们国家的地区差异来说,如棕榈科植被是南方具有代表性的植物之一,落叶阔叶植被等是北方所特有的植被。乡土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下会使人们在精神上有不同的情感倾向。所以在乡土景观设计中,对植物的选择宜从当地有特色的乡土树种中去考虑,建立相对稳定的生态植物群。
   地形地貌是在自然条件作用下形成的,是自然景观的载体基础亦是区域文化特色的呈现。由于南北地域差异和人们对地理条件的合理利用,形成了如江南水乡地貌、皖赣茶园地貌、闽粤海岛地貌等。
   “乡土材料是生长于或取自本土、带有明显地带性特征和地域传统文化烙印、能够直接或间接反映该地域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取材广泛、用材经济、节能低碳、适应性强,可用于现代园林景观工程建设的物质材料。”[4]乡土材料和乡土地形地貌紧密相连,是生长或附着在地形地貌上的竹木材、石材、泥土等,不同的地区形成的乡土材料不尽相同,来自于当地自然环境中上午乡土材料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运用在景观设计中特别能体现出地域特色。
   乡土色彩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并且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才能影响乡村的色彩景观效果。其中,自然环境景观形成的各种因素是乡土色彩景观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乡土地域景观中特有的土壤、水系、植被等都会对乡土景观色彩形成重要影响,同时也具有人的长期生产劳动所形成的痕迹。我国地域广阔,区域差异也较明显,不同乡土地域色彩是由不同原生态景观、文化底蕴、经济水平造就的。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和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就形成了各具色彩特征的乡土特色。
   (二)乡土人文环境符号
   乡土人文环境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最初起源于农业社会。其本质是农耕文化,在一个地区发起并流行,带有浓厚的地方乡土文化的色彩。乡土人文环境符号一般包括两类,即人文物质符号和人文精神符号。
   乡土人文物质符号一般是在本地域内长期生产劳动中积淀而形成的,地域性特征浓厚,包括建筑形式、生产生活用具、民间工艺品等,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历史文化内涵。乡土人文精神符号则主要是指传承下来的本地域的方言差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间传说等,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精神产物,是当地区域乡土文化不断发展和革新的产物,同样带有浓郁地域特色。
   乡土人文符号的传承形式一般是通过语言加图文代代相传。美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曾经说过 “文化依赖于符号而存在”,乡土文化依附于符号而存在,符号是乡土景观不可或缺的载体,正是由于乡土文化符号的运用,才孕育出乡土文化并得以继承发扬光大。
   例如,人类乡土文化结晶之一的建筑,就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重要景观载体产物,一个建筑的产生必然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和长期的历史积淀。乡土建筑的色彩和形制与当地的气候、地理特征是分不开的。如徽州建筑上马头墙的实用功能可能是为了防火、防盗,同时丰富了建筑的形式感;而黑瓦白墙的色彩效果,道家基本色——黑白两色的运用,也反映了这里的先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对超然物外生活的追求。经过岁月的洗礼,在一片青山绿水的色彩中,远远望去,其就是一幅水墨画卷。
  二、在美麗乡村建设过程中乡土符号使用遭受的困境
   有些地方,尤其是国内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其贫困落后本来没有来得及被“现代化”因而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乡土符号,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仅没有得到好的保护使用,反而遭受到不同层次非良性状态的“改造”。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现代化,大量引入甚至强加入城市中所谓的现代性的景观符号和模式,使用标准化生产出来的现代新式材料,向着城市化规划方向靠拢。乡土建筑长期呈现出的区域差异、历经时光洗礼留下的原有乡土符号被忽视,生态面貌被破坏,乡村地域文化符号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被同化,导致各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毫无地域特色与乡土气息,俨然是城市的微缩。这种同质现象的乡村景观改造,由于缺失创意创新,导致观赏者视觉审美疲劳。“传统的建筑工艺、建筑造型、建筑符号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因此,传统的乡土建筑形式急需人们的保护和修复”[5]。在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上,优化乡土建筑地域性特征,改善现有的居住系统,保护传统的乡土建筑空间格局,展现乡土聚居形式的文化风情和民俗习惯,必须结合当地的特色与现代居住方式,以提高乡土聚居建筑的审美情趣。在建筑的体量、风格、色彩和空间层次上妥善运用好乡村景观载体即是其一种有效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式。
   在进行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改造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一是因经费不足无法全方位覆盖只能零散保护个别建筑以及旅游项目开发大量迁走当地居民,导致许多保护不到或保护不力的古建筑年久失修荒废倒塌,而附着在古建筑上的很多经典建筑艺术品也随之消失;二是有分类保护倾向,重点保护了祠堂、寺庙和大型有特色的古居民建筑,而普通居民建筑则被冷落。这种现象导致在旅游线上的古建筑和公共设施保存完好,不在旅游线上的古居民却残破不堪;三是重视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忽略乡土文化保护。如,把乡村中传统的石板路改建成水泥路面或柏油路面,田间地头的农业种植景观变成了为旅游者设计的花田、游乐场,古民居住宅变成了商贩经营的奶茶店、咖啡屋等。这种对乡土文化和乡土景观的保护实质上游离于“保护”之外;四是乡村传统文化原有的真实性被破坏殆尽。传统村落和乡土文化被现代商业气息慢慢取代,原本村落珍贵的风俗人情和浓浓的乡土文化氛围被扭曲变形。    中国各地的乡土文化,如手工艺品、戏曲文化、建筑、服饰文化等,大多建立在农业基础上,带有代际相传、甚至宗教封建迷信的玄学色彩,其中已经过时或者具有封建迷信、糟糠的东西应当剔除。但是,在现代化以及“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认识以及保护意识,出现了不少农村文化根基被破坏、美丽乡村建设受封建迷信思想阻碍的社会不良现状。在乡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发生激烈碰撞时,有些地方逐渐忽略了精神层面的需求,使乡土文化走上了畸形的商业化发展道路。因此,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任重道远。
  三、乡土符号在乡村景观载体中的应用
   (一)乡土符号的应用理念
   1.重在保护中利用。现有的优质乡土文化应给予高强度保护,但前提是先要继承下来才能够有条件的进行保护。要不断加强乡土文化重要性的宣传,增加人们对当地文化的敬畏感和认同感,避免传统文化的断层与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不断流失。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深入,乡土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内涵。在我们对乡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同时,要大力挖掘乡土文化符号及其文化内涵,顺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凸显我国乡土文化的影响力,展示乡土文化的内涵。
   2.因地因时制宜,顺应时代变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国家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脱贫攻坚、共同富裕、和谐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手段。“审美就是指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人之所以审美,就是为了愉悦自己。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发展迅猛,大量游客涌入乡村观看美景,体验乡村的生活方式,既给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又提高了当地人保护乡村风貌、美化乡村的热情。”[6]游客们来到乡村,他们想看什么,我们要提供什么样的乡村景观给他们看,这是我们要仔细研究的。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乡村,他们最想看的是地域性的传统特色,最想体验的是当地风俗和社会历史文化。因此乡土符号的选择和乡土景观的设计需从“本地生活”和“吸引人”的角度入手,使设计在更接近居民原态生活的同时,既能延续地域传统文化,又能满足居民的审美和使用体验。
   人随时迁,物随人化。乡村景观随着朝代的变迁有所改变,乡土景观设计的理念也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通过不断的适应、发展、更新,做到既有现代性又不失传统元素。每个人的乡村景观审美标准都可能不同,但是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念,必须保留、发扬传统优秀乡村文化中的审美因素,利用当地原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融合历史和新时代要求,合理利用乡土符号,营造出既朴实真切,又彰显地方特色、传承文化传统的自然乡村景观。
   3.注重整体协调,保持原味为本。乡土景观是由若干个符号互相联系构成的综合体,具有整体性特征;各个元素符号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在进行乡村符号景观设计时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将建筑、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等资源符号整合利用,融为一体,这样才不失地域性文化原味。只有保持原汁原味的乡土特征,才能让游客、体验者、居民了解熟悉文化传统,也才能传承我们的文化传统。
   因此,设计师在进行乡土景观设计与营建过程中要深入了解熟悉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挖掘和利用当地乡土景观符号特征,尽可能全面保持符号的本来面貌,最大力度减少人为干预和生搬硬套复制所谓的现代性符号。
   (二)乡土符号的应用方法
   目前,我国乡村景观建设中大部分地区缺乏系统、合理的功能规划,各个地区按照城市化功能对乡村进行改造,缺乏自身的特色和地域特色,同质化的现象十分普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盲目参照城市化建设模式,如绿色方形绿化带、修剪齐整的球形植物、道路两旁种植引进的名贵树木花草等,农村的乡土风情和文化传承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这说明我国乡村景观建设中缺乏对乡土符号的正确应用。
   1.乡土自然符号的应用。乡土符号存在一定的生态性。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自然界的索取越来越多,进而造成了严峻的环境问题。相对于城市来说,乡村空气质量更胜一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远离喧闹的城市,结伴到风景优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并具有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中度假、游玩,在欣赏美丽乡村景观、体味其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放松心情,释放生活与工作中积压的压力。乡土景观营造中各地域乡土景观特点的合理利用,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和人文景观环境的基础上,保护原有自然风貌的资源特点,才能增加乡村的的地域特色和吸引力。因此,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要合理规划,更要注重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7]。乡土景观塑造在借鉴当地自然元素进行设计和改造时,最好是借助其原有的自然环境,这样可将乡土自然元素的应用发挥到极致。如,安徽繁昌县孙村镇梅冲水桦树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即是以当地的植物作为景观特色元素进行设计和改造的。村子里水桦树众多,而村头的千年水桦树更是村子的灵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按照本村的原有特色,把水桦树和梅树作为村子的主要树种,同时保留村子各家各户原有的竹木,营造村子的植被特征。再如,黄山市黟县塔川古村落的植物多以枫叶为主,其树龄基本百年,树干高大雄伟、树叶葱葱茏茏。每年十月份,枫叶红了,放眼望去,别有一番风味。所以,设计者要精心挖掘并善于应用当地的乡土自然符号,统筹规划,最大限度展现当地的乡土文化,形成特色景观。
   乡村景观的原始风貌是是乡村最重要和最有特色的部分,也是旅游者最为向往与欣赏的特色。乡土植物、石材、泥土等虽看似土气,不如一些装饰性的植物、景观石等色彩绚丽、造型奇特,但它们却正是乡村景观观赏效果的精华所在。例如当地的各种石头,它们承载了当地世世代代的记忆,虽历史悠久却从未曾被遗忘。如果将石头按颜色、种类、大小分类,根据预先设计好的图案层层砌筑,拼装出乡土景观的造型,一定会令人难以忘怀。事物的美并不只是它独特的外观,而是在确认其是否有实用价值之后,才考虑其是否有审美价值。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 “从历史上说,以有意识的实用观点来看待事物,往往是先于以审美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8]    2.乡土人文符号的应用。乡村景观设计和美丽乡村建设应在乡土文化中挖掘能够体现本土人文特色的符号,这种符号可能是物质符号,也有可能是一种精神符号,并注重调整其整体结构模式进行创新运用,营造具有乡土地域特色的景观,使其既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感,又不失现代性和时代性。例如,在乡村过去生产劳动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最具代表性的农具用具,像水车、犁头、簸箕、磨盘、猪食槽等农耕用具,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劳动方式的改变,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们是乡土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能让现代人对过去的农耕历史有直观的了解。因此,在景观规划中如何展示这些符号,就是我们设计师要着重考虑的。在安徽铜陵市大通古镇、重庆市巴县的走马古镇,设计师把这些符号集中展示在游客的必经之地,镶嵌到景观墙中,这些行将消失的乡土器物既丰富了景观墙的造型设计,也让人们了解和记住这些符号所承载的乡土风情和历史功用。
   设计要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要依据乡村人们的意愿,结合美学,合理的将乡村景观与乡村中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当地居民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因此,在实施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时,要时刻依照乡村群众的基本需求,加强和完善相应的设施,把最先进和最完备的基础设施以及相应的公共活动空间带给人民群众,创造出富含乡土人情的山水田园景观,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精神追求。
  四、结论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对乡土符号的使用,不是要回归到过去的生活模式,而是要让我们记住历史、传承文化,营造既有历史文化感又适宜现代舒适生活的场所。乡土符号,是乡村景观设计灵感的重要来源。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设计,对乡土符号合理使用,是凸显乡村景观生命力和彰显本地特色的重要手段,这不仅能促进该地区的生态平衡,而且还丰富了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乡土景观设计应融入地方特色,依照当地传统以及当地的生产生活现状等实施景观规划设计,这样才能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乡土文化,延续我们的文化传统,从而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蓬勃发展。参考文献:
  [1] 張晓珂.建设美丽乡村——河南乡土景观符号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3):73-75.
  [2] 百度百科.符号[D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C%A6%E5%8F%B7/197/2019-3-25.
  [3] 张轶群.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以杭州八卦田为例[J].规划师,2007(7):47-48.
  [4] 穆瑞杰.乡土景观的传承与复兴——走马古镇乡土景观保护与利用方法探析[D].重庆: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27.
  [5] 陈志华.说说乡土建筑研究[J].建筑师,1998,75(5):78-84.
  [6] 尚晓艳.乡村旅游中的审美要素构成研究——以南昌县为例[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Ⅰ.
  [7] 张文静.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J].中国民族,2011(4):58-59.
  [8] 普列汉诺夫. 没有地址的信: 艺术与社会生活[A].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C]. 曹保华,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10.
  [责任编辑:吴晓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562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