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校与家庭的合力:协同教育理论下的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通过一例心理危机个案,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成因、解决对策。认为健全、高效和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应该是在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协同育人下才能高质量完成。
  关键词:协同教育理论;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以往被忽略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被社会意识到。受到社会生活节奏、个人生活阅历、互联网等影响,心理健康带来的巨大影响,大学这座象牙塔也无法置身事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是高校危机处理的重要环节。而此类危机事件,不同于以往恶性事件,它需要在合法与情感、个体问题解决和社会期待间寻求一种妥当的解决途径。其中,家校合作是心理危机事件迅速、内隐、顺利处理的重要力量。
  德国哈肯创立“协同学”,也叫“协同论”,指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最终达到协同效应,即是系统的内部各个要素之间达到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从而达到平衡状态。
  南國农在协同学基础上,提出协同教育理论。指影响学生教育的三个子系统:学校、家庭、社会间实现信息的互通互动,通过系统的相互协同作用,产生“1+1>2”的教育合力。
  一、学生心理问题的典型案例及问题概述
  (一)案例概述
  今年入学的新生小雨在入学后的第一个周末深夜走失。后来在同学的帮助下,回到宿舍。无故的将送她回校的同学骂了一顿。这是第一次注意到这位学生。而在随后的军训中,因为迟到不服教官批评,现场和教官争吵,使得牵连整个系部受到惩罚。
  随后宿舍同学反映,小雨晚上会很晚睡,会吵到室友。有时候会是凌晨三点多还在洗澡,或者半夜会塞着耳线听歌,听着就跟着唱起来。上课存在迟到早退的情况,上课经常性坐在后面,戴耳线听歌。小雨在该生宿舍阳台的墙上涂画,出现虚拟人名和同学名字。
  情绪变化大,会突然间发脾气。在一次走访交谈中,也有高年级学生反映过类似情况。
  家长眼中的小雨听话,学习认真,高中老师评价高。这样的评价同我们接触后的感觉大相径庭 。期间,学生与心理辅导老师有过一次30分钟的约谈,中心老师反映学生自称用过类似治疗精神病的药物。但家长在我们多次的联系中矢口否认。
  随着小雨半夜起来洗刷、唱歌、活动次数的增多,小雨干扰其他室友正常作息情况日益严重,小雨和室友争吵次数增加,宿舍矛盾激发,以及小雨室友向我们强烈要求,或搬离原来宿舍或劝小雨搬离。小雨与室友关系越加敌对不满。
  (二)问题概述
  新生刚刚从全封闭的高考应试中走出来,大多数是第一次离家。升学压力消失后,进入大学新环境生活。新生入学阶段学习和生活适应性问题凸现。案例中小雨,出现的是校园生活的不适应。
  本案例的难度,一方面,在于小雨反乎正常的行为表现,经学校和家庭多次教育无效。另一方面,在于我们根据学生情况建议休学,而家长开起初不同意休学。从学生的状态,一个是小雨与室友的人际交流有危机。再是学生个人安全意识薄弱,多次夜晚独自回校区且有过迷路的事实。三是学生多次存在迟到早退,上课不认真听讲等情况,能否顺利达到毕业的基本条件,我们存有疑惑。而学生家长或因面子问题和害怕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不同意办理休学。
  我们站在家长和学生角度,分析其中利弊,动之以理,晓之以情。让家长和学生了解到休学对于调养适应状态更有帮助。家长起初带孩子去医院做器质性检查,并无异议。在很多人观念中,器质性病变属于病,精神和心理问题不属于病。随后经专业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躁郁症,是一种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的严重类精神疾病。兼有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两种主要表现,两种状态交替发作。
  二、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一)问题处理的被动性。存在心理问题的个案,因校方不具备心理诊断的资质。家长又因为面子和子女就学等原因,即便知道其中实情,也不愿意主动坦露实情。如果存在明显的违反校规的外显性行为,可通过校纪校规来处理。但无论哪种情况,客观上,问题处理存在一定被动性。
  (二)问题爆发的突然性。其实,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只要细心观察,是能够及早发现异常。突然性只是不知道何时就发生相关突发事件。
  (三)问题来源的长期性。学生涉世不深,除了学校生活,几乎全部都是家庭生活。原生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人际关系、父母行为风格等等家庭的因素,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都可以追溯到经年累月的家庭生活。原生家庭的情况得不到改变,心理问题的根源就无法更正。反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错综复杂。社会因素,风俗习惯、道德观、社会思潮、价值观以潜移默化的特点影响着个体的观念、动机、兴趣、态度等。
  家庭因素,是大学生上学前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结构完整的学生,心理问题较少;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着个体性格养成、成败归因、行为方式等;温馨、和睦、平等的家庭氛围与个体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关系。
  生理因素,可能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兴奋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癔病等),也可能是后天的生理疾病(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导致的器质性心理障碍)。
  四、解决对策
  (一)走访各方,了解情况
  学生矛盾,经常是各执一词。室友一致反映小雨经常吵到他们休息。隔壁宿舍同学也是倾向于室友的立场。了解的情况后,大概还原事件的客观过程。通过室友、同班同学、班干部多方了解事件的经过,较为客观了解原委,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寻求帮助,多方合力
  期间,向心理咨询中心等相关单位寻求帮助。如学生宿舍调换、心理咨询、请假等。以换位思考,争取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合力,比较妥当处理事件。通过班干部、班主任、辅导员等多方力量,密切了解学生动态和行踪。整合力量,共同协商,群策群力。经过多方合力,全方位的出击,使在处理事件中转被动为主动。   (三)換位思考,温和沟通
  家长起初不能接受休学。家长顾虑在于,一是孩子休学会不会影响到将来毕业。二是没有面子,休学在家会被人“说三道四”。同家长和学生沟通过程中,站在家庭角度分析利弊。不仅是让学生家长明白其中的利弊和接受我们的建议,更能让家长和学生理解到其中深深的关怀。教育中的人性关怀是教育闪光点,家长最终同意休学之际依旧满怀感恩之情。
  (四)关注周围,做好善后
  关注学生室友的心理状态,室友们在两个月时间里,因为宿舍矛盾和睡眠问题,情绪低落。做好倾听和疏导,倾诉本身也是一种心理疏导,安抚学生情绪。鼓励学生通过个别谈心让她们哭诉各种的不满、委屈、愤怒,宣泄她们的情绪。动员她们去做心理咨询。
  五、学生危机事件处理的思考
  (一)关注学生——学生成长档案袋
  学生成长档案袋是学生过程性评价的一种质性评价方法。档案袋中存放的可以是成绩单、学生获奖新闻、学生作业、学生日常情况记录表、自我评价和反思等有关学生情况的内容都可以放入。广义来讲,档案袋可以不是一个纸质的档案袋,可以是箱子、抽屉、甚至是电脑上的一个文件夹。档案袋中及时记录学生的情况,能客观反映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基本状态,折射学生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和教师教育培养提供了有力依据。有助于家长熟悉子女情况,理解校方工作,为开展家校合作提供客观物质基础。
  (二)双向沟通——“互联网+家校沟通”
  信息时代带来的变革持续而深远。“互联网+家校沟通”是长效的家校沟通交流双向反馈机制。(1)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传统面对面的家长会几乎不可能实现。(2)互联网以其高效、低廉、突破时空限制,成为家校沟通载体的重要原因。(3)互联网使得一对一个别化的交流成为可能。
  (三)积极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问题学生,有针对性进行干预。
  开展群众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交流会、心理类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情景剧、开设全校性公共课,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建立心理健康工作小组。从相关专业或者学生干部中选择一批素质较好的学生,定期开展危机干预培训机制培训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用于辅助指导对应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三)建立健全高校与社会联动的网络管理工作机制
  及时与专业心理和精神卫生机构交流,学习最新相关知识和技能。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排查。建立学校——医院无缝衔接的医疗就医机制。
  六、启示
  (一)面对学生的危机事件一定高度重视,时时关注,积极掌握主动权。学生危机无小事,防范于未然。
  (二)做好记录和事件跟进。把与学生相关的信息收集好,做好记录,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
  (三)问题学生的出现,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妥善处理相关事件需要家庭力量的支持。
  (四)处理“问题学生”事件,重点在学生本身,难点在周遭相关人员。本案例,小雨是“主角”,受到影响的还有她的室友。室友在小雨每次影响夜间睡眠后,情绪低落,与小雨敌对,对抗情况感觉,不利于事态控制。相关涉及学生的家长也密切关注事件的发展。
  学生事件处理,不仅需要智商,也需要情商。既要动员相关方进行合作,往理性、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走,又要做到符合法律法规。心理健康常学常新、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唐文琴.协同教育视角下中国家校关系的失衡与反思[D].西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林树集(1990- ),男,广东揭阳人,韩山师范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58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