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疏导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状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小学时期是学生心理发展、品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但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多数家长仅重视知识教育,直接忽略心理健康指导,导致学生极易走进误区。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大部分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当学生遇到问题是难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最终形成更为严重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贫困户;心理健康;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4-0-01
  大量实践表明,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与其低年龄段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相对于大城市家庭来说,农村贫困户家庭教育缺失,在子女成长阶段并未重视心理引导,使他们形成了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导致了学生的性格缺陷。心理问题也是引发犯罪事件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现如今如何加强重视对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已然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问题。以下则是笔者就此的分析与论述。
  一、农村贫困户子女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可发现来自农村贫困户的学生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1.性格缺失,厌恶学习
  大多数农村贫困户,年轻父母往往会将孩子的教育直接交给家里的老人,并未给予全面的监管。而大部分老人的教育思维较为传统,他们习惯以溺爱的方式为主引导学生成长,致使学生性格缺失,形成懒惰的心理,且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厌恶情绪。
  2.学习目的不明确
  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农村贫困户子女的学习能力较差,他们在教学课堂上难以真正地参与学习当中,仅仅机械化地“吸收”理论知识,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另外,因学习产生的焦虑心理会逐渐积累,长时间下去学生则会失去学习自信。
  3.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相对来说,农村贫困户子女在校园学习与生活中,极易出现自卑的情绪,这些情绪直接表现为不愿与同学交流、行动畏缩等等。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他们往往会过于依赖某一关系较为亲密的人,且难以独立生活,在教学课堂上不会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更不用说与同学展开分析讨论。除此以外,有的贫困户学生不遵守校纪校规,常常与老师“唱反调”,情绪极其不稳定,且难以有效控制。
  二、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1.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可是说是最为基础的教育形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农村贫困户经济条件较差,学生家长经常会因种种问题在家里发生争吵,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阴影。同时,家长在外务工,年迈的老人因缺乏现代教育经验,直接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且极为溺爱自己的孙子孙女。这样的情况下则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2.学校教育因素
  小学阶段,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渡过,因此学校教育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但有的学校往往过于重视升学率,未重视学生在学校内的日常生活,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以及压抑的环境下,学生的负面情绪难以宣泄,而教师也未认识到心理疏导的重要性,致使学生形成心理障碍。
  3.社会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有的学生极易沉溺在网络环境中,认为网络才是最重要的,不愿将时间放在学习上。而网络平台上存在大量的社会不良風气,如读书无用、拜金、攀比、不动脑等等。小学生难以有效甄别这些信息,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会逐渐偏离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新形势下加强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
  1.将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入课堂教学
  小学阶段有多门基础课程,这些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较为单一。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充分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插入与之相关的话题,使学生可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更多的感性元素,并在知识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另外,教师亦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针对性地增设心理教育课程,给予学生近距离的心理指导,使学生能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看待问题。
  2.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从本质上来看,农村贫困户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多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把握生活特性,将生活中的创新元素渗透到教育当中,为学生带来更为直接的体验。例如,有的学生做出偷东西。欺负同学等不良行为,教师可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组织兼有娱乐性与教育功能的小游戏,在游戏过程中科学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确什么事该做,什么是坚决不能做,并学会端正自己的思想。以这样的小游戏为主,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根本上避免学生再做出不良行为。
  3.结合实际,组织心理将康教育活动
  要想展开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在此基础上组织相应的活动,为学生传播更多的正能量。例如,教师可借助网络平台,收集励志性较强的视频短片,使学生走出经济限制的误区,看到希望,充分认识到身边处处可见的幸福,进而获得满足感以及自信心。活动的形式不能不能局限在教学课堂,教师应把握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利用课外时间,以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为主,设置相应的活动主题,展开及时且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摒除以往的坏习惯。另外,为增强学生自信心,教师可把握学生兴趣爱好,组织画画、唱歌、乒乓球、羽毛球等多种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心理疏导的目的。
  4.及时沟通,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小学生来说,家庭教育非常关键。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全面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家访,了解贫困户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制定更为适宜的心理疏导方案。首先,教师必须要与学生家长常沟通,将学生在校内的表现明确告知,强化家长的教育意识,督促家长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当中,共同分析问题,优化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其次,明确心理障碍之后找准原因,了解学生的个人想法,逐步引导,使他们走出误区,学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在加强农村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已然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学生心理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主要因素,并从多个方面做起,探索新型教育实践策略,及时疏导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屾,闵文斌,常芳,史耀疆.农村初中生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02):60-67+155.
  [2]熊笙宏.现阶段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及处理策略[J].学周刊,2018(28):54-55.
  [3]赖运成,余函静,陈建霞.我国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J].宿州学院学报,2015,30(11):43-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93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