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新工科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与探索,全国高校均在进行新工科专业建设工作。文章以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为例,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该校2019级机械类专业新版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工科不仅是高等工程教育对未来工程发展新态势和新需求的回应,更是工程教育领域依据国家、产业和科技领域重大需求的突破性变革。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纲领[1]。2019年3月,为进一步落实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突出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对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四个机械类专业全面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一、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指导思想: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特色发展”的办学思想,充分吸收原有培養方案的教育教学改革最新成果,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地修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立足行业、辐射全国、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综合素质高、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创新创业意识,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国家标准,强调专业特色发展的原则
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在满足国家标准的同时,各专业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架构设计、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形成特色,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二)坚持产出导向,遵循反向设计的原则
采用产出导向教育理念的设计方法,强调能力本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遵循反向设计原则,注重分析区域经济、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能力,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围绕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开展以预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行业、企业需求。同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三)坚持整体设计,优化专业课程布局的原则
构建结构合理、内容优化、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设计模块化的知识结构和弹性要求的课程设置。课程安排要体现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适度灵活性、整体设计与局部优化相结合的原则,不同专业根据不同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结构加以选择;整合专业课程,贯通知识结构,均衡各学期学时分配。
(四)坚持更新教育理念,推进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原则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积极推进教育结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以“互联网+教育”为支撑平台,以学分认证为手段,鼓励采用国内外名校的精品课程、大学视频公开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等资源,推行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对接、自主学习与互动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全方位、多角度的课程考核形式;营造多维教学环境,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内涵,给学生更多自我塑造的时间和空间,全面拓展学生素质,提升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能力。
(五)坚持全面发展,协调知识、能力、素质统一的原则
在强调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与学习相结合,打破以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式,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确保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完善成果认定及奖励办法;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运作保障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就业指导的有机融合,注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创新创业成果与毕业设计(论文)融合体系的构建,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学生第二课堂能力互动,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等多证书并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六)坚持校企合作,发挥产教融合优势的原则
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的长效机制,科学创建适应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无缝对接;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2];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相对稳定的能接纳学生专业实习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寻求实习实训多样化发展,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三、课程体系框架及课程设置
机械类四个专业课程体系均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要求,构建“三个平台+两个模块”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三个平台是指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两个模块是指实践教育模块、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模块。课程修习类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考核方式分为考试、考查。
(一)通识教育平台 通识教育平台由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两类课程组成。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包含思想政治类课程、军体类课程、外语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包含数学类课程、物理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
(1)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思想政治类课程:按照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号)要求设置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学时。理论课应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注重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探索思想教育與形势政策教育的结合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方式,强化实践育人。
大学英语类课程:“大学英语”分两级教学(A、B班),共计12学分,前三学期授课。优化分级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全面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价办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注重语音室教学环节的实际效果,加强课程质量监控,全面推进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军体类课程:“体育”共计4学分,继续实行必修选课制,每教学班人数60人,在一个上课时段内,同时开设不同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健美操等体育课程,供学生选择,避免体育课程内容单一的状况,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开设“军事理论”1学分、“军事训练”2学分。
(2)自然科学类课程
数学类课程:“高等数学”设置8学分,“线性代数B”设置2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设置3学分;物理类课程:“大学物理A”设置6学分,“大学物理实验”设置2学分;计算机类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3学分;计算机语言及应用类课程设置“C语言程序设计B”各专业根据需求自行设置,设置3学分。
(二)学科基础教育平台
学科基础教育平台是相近学科的共同基础,是学生融入相近专业的基础平台。机械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紧紧围绕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科学合理定位,按照不同专业需求,整合课程内容,避免重复讲授。
(三)专业教育平台
专业教育平台的课程设置从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从学科导向型向专业导向型转变,突出专业特点,培养掌握专业理论宽和基本技能强的专门人才,满足行业或岗位需要和学生自我发展需求及就业意向。
按教育部要求,每个专业设置8~10门体现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开设一定门数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含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学生深造所需专业强化课程。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遵循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规范要求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结合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北京交通大学的优势学科,把特色专业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性的工作;精心策划和遴选优势明显、有重点学科支撑的专业进行特色专业建设,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时代要求,满足企业需要;通过改革和建设,争取在发挥专业优势和办出特色方面取得突破,在同层次、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机械类各专业根据专业需求均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由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或有过相关专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担任,均设置为2学分。
为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机械类各专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专业导论、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等小学分课程,该类课程学分定为1学分,纳入学科基础课程或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类课程学分,在高年级设置有开发追踪学科前沿的研讨课、新技术专题课、研究报告撰写课等。
作为专业素质教育的拓展,允许各专业适当增设与企业需求相关的补充选修课程,但应列入专业选修课教学计划,不得随意临时增加课程。按照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满足部分学生的深造需求,开设考研学生专业强化课程选修课,设置2学分。
(四)实践教育模块
实践教育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实现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技能培养包含军事训练、入学教育、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认知实习,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基础训练、专业基础调研等;专业技能培养包含专业实验、专业实训、专业创作、专业调研、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结课报告、学年论文等;综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包含集中性综合与设计实验、创新实验、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创作等,其中毕业实习设置为2学分,不少于4周,毕业设计(论文)设置为10学分,16周。
(五)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模块
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模块着重体现创新性、专业性、自主性和实践性,面向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鼓励课外实践与创新创业,探索建立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的有机融合,强化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3]。
(1)开设“创新创业概论”必修课程,设置为1学分。课程设置应结合国务院及教育部要求,其教学内容应针对各学科和专业的实际要求设置,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2)开设“创业与就业指导”为必修课程,设置为1学分。课程结合学科专业及行业发展设置,培养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能力。
(3)开设“论文写作及文献检索”为必修课程,设置为1学分。课程结合学科专业对论文、设计报告要求,培养大学生查阅文献、阅读文献、撰写论文、设计报告的能力。
(4)创新创业实践及校公共选修课共计6学分。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通过科研训练项目、学科竞赛、自主创业、证书认定等多渠道获得创新创业学分,切实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度开设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增设英语等级考试及研究生考试相关课程,改革公共选修课的征集、审核、教学和管理办法,使选修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上有较大突破。
四、结语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注重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培养的人才应具备面对各类未知复杂问题时能运用恰当思维思考借鉴。文章以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探索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与具体实施办法,通过构建“三个平台+两个模块”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拓宽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空间,进行快速的知识融合与更新,实现立足行业、辐射全国、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综合素质高、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创新创业意识,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裴玉龙,李昕光.面向新工科的交通运输专业培养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90.
[2] 徐琼.任务驱动法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0,153-154.
[3] 刘佳,李念良.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6,250-251.
基金项目:文章为河北省民办教育协会2018年度科研立项课题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MXYJJD1812;文章为河北省教育厅2017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3D打印技术的“三位一体”创客教育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CXCY221。
作者简介:代伟业(1986- ),男,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085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