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丁克倾向原因的质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深入探究大学生丁克倾向的形成原因是创新高校婚恋教育和纠正大学生认知偏差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通过对有丁克倾向的6名东北大学本科生进行深入访谈,旨在探讨大学生丁克倾向产生的原因,并深入了解分析其具体想法。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丁克倾向产生的因素不尽相同,多与被访谈者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及受教育程度、思想开放程度有关;现今大学生對生育存在的抵触心理是正常合理的,但有部分学生的想法存在偏差。研究结论对于高校婚恋教育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婚恋观、纠正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偏差以及学生如何更深入更理性的进行个人规划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丁克倾向;质性研究
  “丁克”是指能生育但主动选择不要孩子的人群,因生理原因而无法生育的群体并不是丁克的一种。双职收入、能生育但是主动选择不要孩子的群体是丁克们给自己的定义。
  目前,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思想日益开放、社会保障体系越发完善、就业竞争愈加激烈。基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老龄化加剧的现状,国家相继出台了“全面二孩”和“延迟退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育龄妇女人口和经济活动人口的下降趋势,但该作用并不具有持续性。同时,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数量庞大且即将进入生育阶段,他们的生育理念对其个人的生育行为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
  目前国内对于丁克的研究主要采用量化方式,利用各项指标对丁克群体、丁克家庭的成因、丁克对社会和未来养老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的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伦理学方向的研究。
  而国外对丁克的研究主要倾向于对生育意愿及不生育原因的探讨。以美国为例,美国于1972年成立《不做父母联盟》,联盟会员认为做父母的角色不是人人都必须自动接受的,没有孩子仍是完整的家庭,提出了一些不要孩子的理由。
  本研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丁克倾向而非行为进行研究,选取大学生群体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其产生丁克倾向的原因,使得社会更加全面正确地认识与了解丁克,减少内部摩擦构建和谐社会;同时,帮助大学生找出认知偏差,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选择以合理规划其未来发展;也为高校婚恋教育相关课程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通过发布招募信息,综合考虑报名人数、性别、熟悉了解程度及意愿强烈程度,选取本校有丁克倾向的6名学生进行访谈,访谈对象年龄均在18-22岁之间,男性2人,女性4人。
  拟定访谈问题如下:
  (一)你对于丁克的具体想法是什么,也就是态度是特别坚决还是比较摇摆?
  (二)你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的丁克倾向的,或者说有没有一个事件、原因让你思考并决定想要不生小孩?
  (三)你对丁克人群的认识是怎样的?
  本研究首先对被试的2名男生、4名女生进行半结构访谈。访谈采取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匿名方式进行线上访谈,旨在获得相关信息,承诺被访谈者身份信息保密原则;线下访谈的环境相对安静、封闭,也可以很好的保证被访谈者的隐私。访谈全程记录并录音,访谈时间控制在10--20min,研究对象以编号代替。
  访谈结束后,将访谈录音整理成逐字稿,仔细研读后提炼出关键信息点,通过核查整理,最终形成《大学生丁克倾向产生原因——访谈记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丁克倾向产生的原因
  (1)共同原因
  ①对未来个人发展有明确的规划,更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孩子。
  被访谈者提到“对未来事业有非常明确的规划”“可能在事业达到一定阶段之前很难投入足够的精力到家庭中去”“希望在人生的前一个阶段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对人生的追求,所以不太想要孩子”。
  该想法表明大学生对于个人发展有更清晰的思考和追求,认为与生育孩子相比,事业能带给自己更大的回报。尤其是现代女性在职场中经常因为生育问题而遭受不平等对待。女性一旦决定生育,就意味着可能要随时中断事业,造成事业上的断层,失去发展机会;也有部分公司存在不人性化地解雇怀孕员工的做法。因此更多的女大学生在思考未来时,为了追求自己的事业与理想而选择丁克或暂时不生育。从诱因理论来看,大学生往往倾向于对生孩子可能造成的结果进行分析,更多考虑现实因素,注重理性决策,从而产生丁克倾向。
  但同时,由于大学生本身对社会接触较少,对于很多具体情况并不了解,存在“事业与养育孩子是零和博弈的过程”的认知偏差。
  社会上仍有很多人能够较好地平衡两者的关系,甚至部分人能让两者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例如通过创办亲子教育事业来实现两者双赢互利等。
  ②对于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很强,担心是否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扮演好父母这一社会角色。
  被访谈者提到“担心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的多可能性和不可控性”“很怕通过我所谓的正确方法和观念教育出的孩子不能够达到我的期望标准”“家长往往与孩子的想法是不同步的,我很担心我对于孩子的控制欲会压抑孩子的天性,让他感到不幸福”。
  据多位被访谈者的回答分析,有丁克倾向的大学生们普遍认为应该提前考虑好是否能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他们不愿意生孩子并不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而是对父母这一角色要承担的责任存有较高的期待。为了避免作为父母的角色冲突和角色失败,他们倾向于选择丁克。但同时,他们对于教育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父母与子女并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教育、学习都是有方法可循、有经验可以借鉴的。
  ③生育成本高,养育孩子经济压力大。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物价持续上涨给大学生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被访谈者讲到“生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很高”“有了孩子以后其吃穿用度都需要经济支持,总之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肯定不生”。
  经济观念是一种潜在“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到目标群体的决策行为。[4]大学生考虑到自身未来的经济状况与养育孩子所需的经济条件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平衡。同时,就业竞争激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带来的压力使得大学生对养育孩子有较大的心理负担。但经济收入与生活质量并非完全的正相关关系,生活质量的优劣的判断还受社会环境和个人满意度的影响。   ④传宗接代思想淡化,认为是否有后代并不影响未来生活,子女不是必需品。
  被访谈者提到“传宗接代的观念在我们脑海中已经很稀薄了,所以其实生育这件事对我来说是可以但没必要”。
  丁克倾向的出现离不开当前越来越开放宽松的思想,当前大学生这一群体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长大的,他們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和价值判断与上一代人有很大不同,受中国传统生育观影响小,同时由于目前养老政策的日益完善,他们对待家庭、生育的观念更多元开放。
  ⑤对于生育孩子的生理上痛苦的恐惧,女性因为生产过程会遭受很多的痛苦,不应该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去创造生命。
  女性被访谈者讲到“生产过程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羊水栓塞、产后大出血等情况很与可能发生。我对‘为了我创造的生命,要以牺牲我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这种情况很不理解,所以不想生孩子”。
  男性被访谈者提到“我觉得生孩子很可怕,生孩子让女性十个月都不自由,而在生的时候,作为丈夫就只能看着妻子躺在手术台上,自己什么忙也帮不上”“女生在孕育下一代时要承受很大的痛苦,在生产后女生可能会有较长时间的腹部撕裂疼痛,手术刀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会有月子期,产后抑郁等复杂情况发生”。
  当前的医疗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对女性来讲,生产、哺育过程仍存在较大的风险,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有丁克倾向的大学生中,女性更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而男性则更担心未来另一半承受痛苦。为了对这种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规避,他们产生了丁克倾向。
  但他们对生产过程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目前已经出现了无痛生产等损害小的生产手段,对产后抑郁的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按照一定方法,就能够进行产后抑郁的预防与治疗。
  (2)特殊原因
  ①部分教育是将父母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孩子是否真正愿意接受很难说。
  ②不太喜欢小孩子,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叛逆期)会与父母对着干。
  ③自己不善于人际交往,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了也陷入同样的情况。
  ④孩子并不能给自己和另一半带来满足感。
  ⑤没有抚养小孩责任的约束,能够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另一半,享受更自由的生活。
  ⑥喜爱小孩但不一定要自己生育,更想通过领养的方式照顾小孩。
  (三)对丁克倾向人群的画像
  (1)高学历、高素质,更追求个人价值;
  (2)思想开放独立,受社会舆论影响小;
  (3)对未来人生发展有明确规划。
  (四)相关建议
  (1)个人认知层面
  ①保持独立思考能力,避免盲目从众。
  当代大学生要培养并保持一定的思辨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坚守自己的原则,在做决定前要理性思考,做到三思而后行。防止人云亦云、跟风产生不理性、盲目的丁克倾向。
  ②培养理性探究精神,消除认知偏差。
  部分大学生认为事业和孩子无法平衡,只能选择一个。但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成功人士能够很好的平衡事业和孩子。由此可见,打拼事业和养育孩子是不冲突的。大学生可以对未来的发展进行详细理性的思考,通过规划工作、生活等手段努力找到平衡事业和孩子的方法,消除自身对于“事业和养育孩子是零和博弈”这一认识的认知偏差。
  同时,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大学生产生“丁克倾向”的重要影响因素。他们对父母这一角色要承担的责任存有较高的期待。为了避免作为父母的角色冲突和角色失败,他们倾向于选择丁克。但教育、学习都是有方法可循、有经验可以借鉴的,父母与子女并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大学生可以从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来规划自己与未来孩子的关系,通过汲取父母教育之精华,摒弃父母教育之糟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消除教育方面的认知偏差。
  (2)学校教育层面
  ①注重知识结合实践,让学生深入实践探索真知。
  高校可以将丁克倾向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并将现实生活中丁克家庭生活的真实状态引入课堂,让大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形成对丁克的正确认知。
  ②摆事实讲道理,通过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消除认知偏差。
  高校婚恋教育课程及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通过对认知偏差相关理论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认知偏差并掌握消除认知偏差的方法。此外,还可以通过对社会事实以及如何寻找证明材料的相关介绍,让学生掌握去伪存真的能力。
  (3)社会环境层面
  ①引导包容尊重的社会风气,不歧视少数族群。
  社会应理解和包容不同的生活观念,给予公民个人尊严和幸福生活保障。 任何人都有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的权利,我们应对一些相对处于一种舆论弱势的群体平等对待。“丁克”只是千千万万种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尽管它确实与传统生育观念的主流思想背道而驰,但这种是个人生活的选择,应当给予理解和尊重,不能因为“丁克”是小众思想就一味的歧视和抨击。可以通过公开讲座等方法让社会民众了解、正视并尊重丁克群体。
  ②宣扬正确的生育观念,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的生育观念已经满足不了现阶段生育适龄人群及未适龄人群的需要。树立男女平等的生育观,是贯彻男女平等、创建和睦家庭、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法治社会的要求。社会应在打破传统早生多生、重男轻女等生育观念的束缚的同时,加强“优生优育”和男女平等的正确生育观念的宣传力度。
  ③政府可制定相关政策,适当减轻青年人的经济压力。
  养育孩子的经济压力过大是大学生产生丁克倾向的重要原因。政府可以采取相关经济政策,例如发放奶粉补贴、适龄优生奖金等手段缓解生育经济压力,以此稳定国家生育率。
  三、讨论
  回顾整个访谈过程及最终结果,本研究拟对以下几点进行讨论:   (一)研究结果含义
  (1)大学生丁克倾向受生活规划、经济条件、角色能力、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原生家庭环境与大学生丁克倾向的产生并无直接聯系,但会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
  (2)大学生丁克倾向只是其现阶段对于未来的思考,变动的可能性较大。
  (3)本研究以社会心理学为研究视角,改变以往理性的学术研究,更关注个体适应与发展。
  (二)研究的意义
  (1)本研究对大学生丁克倾向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使得大学生更加全面正确地认识与了解丁克人群。
  (2)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丁克倾向产生诱因中“认知偏差”的分析,认为在高校教育中若能够对这些认知偏差加以纠正,大学生们会对生育以及未来规划有更深入更理性的思考和选择,也希望能够为高校婚恋教育相关课程提供参考。
  (三)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本研究采取与以往对于丁克的量化研究不同的方法,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有丁克倾向的大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丁克倾向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
  本研究的选题不同于以往对丁克家庭的相关研究,缺乏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由于受到研究者本身积累、阅历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群体仅限于本校有丁克倾向的学生,不能涵盖各种情况与想法,没能全面完整地把握群体特征。并且强调“倾向”而淡化“行为”,应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调查,对其未来的生育观念及最终的生育行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贵东.二孩政策及延迟退休下的中国人口结构测算:2015-2050年[J].人口与发展,2019,25(04):2-10+77.
  [2] 沈福来.“我选择丁克的原因”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 周剑.当代大学生生育观研究[D].安徽大学,2014.
  [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347.
  [5] 李宇鑫.生育意愿调查与生育政策调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6] 张冬毛.论“丁克”现象的社会成因和心理根源[J].求索,2006(07):174-176.
  [7] 王大钊,金彦,保积红.青海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及教育对策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04):153-157.
  [8] 郭磊.高校大学生婚恋教育现状及改革方向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23(06):83-85.
  [9] 岑宁.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婚恋教育新路径探究——以宁波市高校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21(04):53-56+66.
  [10] 林丛,石人炳. 浅论“丁克”家庭形成原因及其社会影响[J].西北人口,2007(04):65-67+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114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