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儿时留守”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能力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每一个人都存在于现实的社会当中,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00后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他们渴望人际交往并希望交往能力得到他人的认同。同时他们中有一部分有过儿时留守经历。因此研究大学生儿时留守与和谐交往能力之间的关系非常有意义,通过SPSS22.0数据分析帮助大学生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关键词:00后大学生;儿时留守经历;和谐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9-0067-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大量青壮年为了获得更美好的生活和更高的劳动报酬而选择了进城务工。这期间,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儿童因为父母外出工作而选择和祖父母或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孩子已经进入大学的校门,成为大一的新生,那么这部分学生儿时的留守经历是否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呢?为了深入探析00后大学生的以上问题,本文以一线城市广州为例,以广州某本科院校的00后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到解决的方法。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研究对象
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编制调查问卷,以广州某高校220名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225份,收回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90.9%,其中男生113人(56.5%),女生87人(43.5%);城市90人(45%),农村110人(55%);独生子女64人(32%),非独生子女136人(68%);文科65人(32.5%),理科94人(47%),其他41人(20.5%);父母职业中公务员、事业单位51人(25.5%),个体经营者81人(40.5%),农民22人(11%),其他46人(23%)。
2.调查方法
问卷回收以班级为单位,问卷通过相同问题统计。基本信息包括性别、来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专业、父母职业、留守时间、留守期间和谁生活在一起等。
二、儿时留守经历大学生和谐交往能力现状
1.儿时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现状分析
父母至少半年以上不在身边陪伴的有75人(37.5%),在身边陪伴的有125人(62.5%)。
父母至少一方不在身边陪伴的时间小于半年的有122人(61%),半年到一年的有52人(26%),一年到一年半的有9人(4.5%),一年半以上的有17人(8.5%)。
父母外出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一起的有98人(49%),和亲戚在一起的有20人(10%),和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有48人(24%),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有34人(17%)。
父母外出无法陪伴感到适应的有145人(72.5%),感到无助的有11人(5.5%),感到自由的有21人(10.5%),感到其他的有23人(11.5%)。
与父母每天交流的有134人(67%),每周1—4次的有41人(20.5%),每月1—5次的有14人(7%),超过一个月交流1次的有11人(5.5%)。
父母外出对生活造成影响的有173人(86.5%),对学业造成影响的有13人(6.5%),对人际交往造成影响的有14人(7%)。
2.大学生和谐交往能力分析
大学生在交往中常用问候语的有112人(56%),微笑的有71人(35.5%),拥抱的有6人(3%),赞美的有11人(5.5%)。
与朋友共享话题选择娱乐资讯的有111人(55.5%),选择社会信息的有37人(18.5%),选择生活感悟的有28人(14%),选择学习兴趣的有24人(12%)。
与朋友发生争执中极力说服对方的有28人(14%),采纳对方观点的有17人(8.5%),相互不理对方的有9人(4.5%),看情况再决定的有146人(73%)。
日常交往的对象有父母118人(59%),亲戚7人(3.5%),同学64人(32%),朋友11人(5.5%)。
对同学的朋友圈每天都会关注的有38人(19%),经常会关注的有55人(27.5%),偶尔会关注的有97人(48.5%),不常常关注的有10人(5%)。
交朋友时会看重对方的地域的有13人(6.5%),看重经济的有5人(2.5%),看重教育的有32人(16%),看重专业的有4人(2%),看重价值观的有146人(73%)。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选择诚实可靠的有118人(59%),选择尊重宽容的有32人(16%),选择兴趣爱好的有18人(9%),选择道德品质的有32人(16%)。
3.儿时是否留守大学生和谐交往能力分析
问卷中将父母不在身边陪伴6个月以上定为留守范围,通过表7是否留守的平均值的分析可以看出,00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的差异性并不明显。82.5%的同学在父母外出不在身边时感到适应和自由,但是曾经的留守经历会对他们的生活、学业、人际关系有所影响;67%的同学会每天与父母进行交流;95%的同学会通过朋友圈关注身边的同学;73%的同学交朋友时会看重对方的价值观;91%的同学认为良好的品德素质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73%的同学与朋友发生争执时会选择看情况再决定如何去做。从以上数据分析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具有较为正确的价值取向,他們希望打开自己的社交圈子,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在调查问卷的最后一道开放式问答中,同学们排在第一位的是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排在第二位的是提高自己的和谐交往能力。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十分重视。
三、关注大学生和谐交往能力的意义
1.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揭开了人的本质之谜。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亚里士多德说过每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活。换言之,一个人离开集体是不能生存的。每个人都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大学生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与周围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等。正是在这种客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人真正成为现实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人。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在成长中感悟人生,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适应并思考各种境遇,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进程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现实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人。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应积极推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提升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同学们树立积极进取的态度,明确人生的方向和身上肩负的使命。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又会影响他对人生的正确看法,从而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大学生不思考人生的意义,对学习生活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那么是没有办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古人说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都喜欢结交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朋友,对自身也是一种正面导向作用,引导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责。面对困难复杂的问题时既要有清醒的认识,也要积极勇敢地面对。面对学习、就业等各种问题,无法避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凡事要有豁达的心胸,磨炼自身的意志,发扬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多向身边积极进取的同学学习,及时调整心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踏踏实实完成人生的目标。
3.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活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强身健体、吸取知识、增长才干,在大学的四年学习生活中,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每天都要面对各种人际交往,同时也要面对各种各样思想的碰撞。这期间,大学生会感到自己社会经验不足、知识掌握不够丰富等问题,因此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专业知识、参加社团活动、报名社会实践等锻炼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大学生的思想表现有的是积极进取的,有的是消极懈怠的。要学习优秀同学的奋斗观、进取观、荣誉观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观。是非明,方向清,明确健康有益的物质文化生活是正当的生活需要。要正确看待有的同学在生活中讲攀比讲排场等不良风气。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这种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利于社会风气的和谐。和谐的人际交往更加注重精神文明,而不是为了面子超出自己的消费能力去盲目消费。选择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自己,还要考虑集体利益,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四、提高大学生和谐交往能力的途径
1.培养优秀的素养观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个体道德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良好的道德素养能够影响大学生未来成长成才。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往中表现出优秀的素质。这种素养的形成需要吸取知识的力量。在人际交往中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学会从自身因素出发培养人际交往中的个性,和同学们增强交流和沟通,让大家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在交往中要敢于展现自己的优点,比如诚实可靠、待人真诚、平等互助、善良友爱、包容理解等。与同学们交往时尽量学会倾听,寻找双方感兴趣的话题。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遇到困难时可以得到老师的帮助,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指导。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的人生成长之路很长,有风和日丽,也有风雨交加。在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用怎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工作和生活。没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学会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保持认真负责、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大学生要认真思考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只有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更好地奉献社会,在服务社会中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大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周围的人负责,才能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自觉用真善美来塑造自己,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脚踏实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3.形成积极的实践观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大学时期是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准备知识、品德、能力的重要阶段。很多同学缺乏这种认知,在与他人交往中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存在很多困难。大学生要提高这种素质应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大学学习生活虽然单一,但是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方式去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认识能力、判断能力、思辨能力。大学生应积极参与校园社会活动,很多大学生志愿者走进西部、走进农村、走进社区,用知识和爱心帮助群众,在服务他人的同时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提高自己的合作交往水平,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有效沟通能力。在社交平台做到自信大方,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也收获了成长和进步,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
[2]张继东.今天怎样上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贾勇宏,等.曾留守农村大学生的学业成就:现状、特征与精准帮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73-183.
[4]李艳兰,王小桃.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5):658-663.
[5]傅琼,王意.“儿时留守”大学生和谐交往能力探析——基于江西省南昌市6所高校的调研[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3):108-113.
[6]李静.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209-210.
[7]高湘萍.當代大学生行为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收稿日期:2020-05-23
基金项目:2018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院级科研项目“‘儿时留守’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能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瑜(1980-),女,湖北襄阳人,讲师,从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312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