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三大误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课堂历来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教师展示自己的主阵地,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在高层次的追求上形成了各自的教学特色,成效明显。但是据笔者观察,一些貌似优秀的课堂教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误区,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对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本身对概念的把握不到位,形成了教学的第一误区。①概念教学中教师对概念本身的理解不到位。教师自己对概念的把握不准,这是在概念教学中最不可饶恕的行为。曾经听过许多老师上过“分数的意义”这一节课。教学中各种教学手段、十八般武艺轮番上场,可谓精彩之至。但是在对分数的概念做阐述时,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却说成“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样的概念教学,对以后的教学将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学生根据这个“取”就很难理解假分数以及带分数的含义。要想学生理解概念的定义,教师必须对概念的每一个字的意义都要分析到位。②忽视概念教学的阶段性。应该讲恰当地把握好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体现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是很有必要的。既然教材中出现阶段性的要求,都有它的科学依据,这些概念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分阶段逐步加以扩充、完善的,教学中不能拔苗助长。如教材中“小数的意义”的教学,教材中在小数的初步认识阶段,只能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具体的例子,如商店里的商品的价格等,使学生对小数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学习了分数之后,在第二阶段才概括出小数的本质特征。在教学工作检查中经常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作业本上发现类似0.1米表示的意义是什么等的作业形式,其效果可以想象,而其目的却不得而知。
二、过分强调“巧解”,忽视解题基本思想与方法的渗透。现在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在一些公开教学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越来越多,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精思巧解,最能博得听课教师热烈的掌声,这往往也会令上课教师喜笑颜开,同时会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巧妙构思。以期产生教学上的捷径,其实这是教学上的第二大误区。①“巧解”往往有局限性,实用的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和窄小,或者对数据有着特殊的要求,如果换―条件或变一个简单的数据,也就会使之完全丧失解题能力,因此巧解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②基本思想方法是一种解决题的通法,具有普遍性,指导性。要想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理应首先追求其通法―――基本思想方法,而一味追求巧解,必然缺乏对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应的训练。从而冲淡和掩盖了对基本方法的渗透,甚至给学生产生一种误解。③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当他们对于一道题目一旦了解或掌握了某一个巧解后,就对较为复杂的基本方法就会产生厌倦心理,也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在上一次的扬州市小学数学年会中,一位数学教师上的实践活动课“鸡兔同笼”,博得了满堂喝彩,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所有听课教师都认为这节课肯定是一等奖,但是最后却只得了一个安慰性的二等奖。什么原因?会后,著名特级教师金成梁与翟裕康两位老师的点评可谓一针见血,两位特级教师一致认为,该教师的课堂教学尽管精彩纷呈,但是仅仅局限于一些解题技巧的讲解,没有归纳总结出这种题形的最基本的解题方法,而且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数据都比较小,学生很容易通过画图等实际操作的方法来完成解题过程,一旦出现较大数据的题目,或者变换一个条件,学生将感到无从下手。这样的点评不可谓不精辟,使得听课教师顿时茅塞顿开。由此我们不得不这样认为,教学中必须摆正巧解与基本思想方法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基本思路出发,加强对基本思想方法的启迪和训练,在基本方法已熟练的基础上再向学生适当介绍巧解的特殊思路,这样才能避开这―误区。
三、不敢暴露学生的错误,使得课堂教学一路凯歌高奏,给人感觉学生上课一听就懂,但是真正做题时却错误不断,从而成为教学上的第三大误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特别是在一些公开教学中,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其后果不堪设想。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一两组典型的对比题目,让学生充分的暴露错解,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学生就能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迅速从错误中走出来,从而增强辨别错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想少出错,教学中就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错误和失败,备课时可适当从错误思路去构思,课堂上应加强对典型歧路的分析,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高智力脑力活动,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指的我们的学生,只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多想想学生,我想误差将会减少到最低限度的,那将是学生的万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74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