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应走出的误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新课程稳步推进,新课程的理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创设情景、实践活动等让数学更具趣味性、感官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参与的热情更高了。但我们的教学似乎又步入一些误区,使得数学课堂的数学味、思考性变淡。反思当前课改的一些做法,我们迫切需要走出课改的一些误区,回归平实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情景误区;活动误区;材料取舍;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164-02
一、走出情景创设的误区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本来也无可厚非,但若引导不当,白费功夫不说,还会让学生的思维偏离轨道。例如:教“数100以内的数”时,有位老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首先播放草原图: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青青的草,还有很多小羊。学生一下子被迷住了,好像自己真地进入了草原,闭上眼睛真是享受不尽的美景。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青青的小草。
生2:我看到了蓝天白云。
生3:我看到了小羊……
师:草原美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草原上去玩一玩。
生:我在电视上看见去草原骑马最有趣了。(为了拉回学生的思维,教师不得不将学生引到“羊”的问题上来。)
师:咱们不说马,一起数数小羊,看你能不能数出这是多少只小羊。
从上面的片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本来想通过百羊图让学生感受100比20多得多。但由于情境创设得太完美了,学生反而产生了“想去草原”的情境体验。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却没有达到预设的目的。课后笔者与上课教师交流,他也非常困惑,想不通自己苦苦设计的教学情景帮了倒忙。
创设情境不是一种时髦,它必须为数学教学服务,要讲究有效性。笔者对情景创设有以下几点建议(1)情景的创设可借助媒体,但不能依赖媒体;(2)为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创设“现实”的情景。
课程标准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里所谓的“现实”既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生活中直观感受到的现实状态,也可以是学生在其他学习途径中思考或操作的思维层面上的现实状态。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不但能拉近数学与现实(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距离,为学生寻找到学习新知的基石,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三思:这个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吗?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吗?对可要可不要的情景创设,宁可不要。
二、走出数学活动的误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强调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教学提倡一个“动”字,即动手、动口、动脑。笔者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一位教师在讲“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准备了数量是100的物品让学生数,结果有两个学生怎么数也数不清,原来一个学生拿的是豆粒,总滚动。另一个学生拿的是小棒,老搀和。这位老师显出很着急的样子,学生也有些手忙脚乱。其实这怎么能怪学生呢?明明是教师的指导不到位。这时作为教师可以引导“我们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很快数清这些物品呢?”例如:10个10个地数总比堆在一起数清楚。所以说,我们要以学生的眼光来看问题,不能过于理想化,更不能因追求學生的自主而忽视了自身的指导作用。
反思平时的教学,存在以下一些现象(1)有的教师怕活动场面不好控制而有意忽略活动,活动打折的痕迹随处可见;(2)教学活动中动手、动口的多,动脑的少;(3)教学活动中动的形式多,动的时间少,参与动的学生也少。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数学活动有以下几点建议(1)每一项活动要提出活动的具体要求,不能让学生盲目地乱动;(2)活动的开展要注重学习材料的差异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和体验的平台。总之,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好活动方案,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探索。只有学生体验了探究的全过程,才能获得他们自己的真切感受,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但要注意,不能因为数学活动而冲淡了数学味。
三、对材料取舍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课本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应该如何根据新理念进行取舍呢?仔细观察一些竞赛课、观摩课等公开课,学生竟然可以不带课本,因为教材已被教所舍弃,连学生看书质疑的环节也被省略。教材是不是可以不要了?当然我们反对照本宣科,但也反对舍弃教材。作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应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加工和整合创造。在教学了新知识之后安排了一些巩固练习,我们可对这些内容进行选择与重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积累了数学知识,通过数学实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数学,例如在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这个内容,搭配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我们在生活里经常要用到搭配,比如,我们天天上学,从家到学校都有很多条路可以走,为节约时间就要选择最近的路,又如每一名同学都有几件漂亮的上衣和裤子,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到我们生活里处处都有数学,学数学如身临其境,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的二度开发?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变静态为动态;(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就地取材,让例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3)挖掘相关的校本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教学;(4)适当地将教材进行拓展和延伸。
总之,教材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上,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补充、调整,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绝不是盲目地舍弃教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14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