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孤岛怪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四月,碧海柔风,几个年轻人乘船出海游玩。就在陶醉在海天一色的乐趣中时,忽然风起浪涌,小船被迫改变航向,漂向一个无名小岛……大家发现岛上有一间小屋,为了避开狂风,他们弃船躲进小屋。不料,一踏上小岛,他们就被自己的脚步声吓了一跳:小岛就好像漂在海面上的一面大鼓,走在上面会发出咚咚的响声……
  这座小岛位于大连石城岛西南1公里的海面上,面积只有0.03平方公里,当他们把这个意外发现讲给石城岛的老百姓时,没想到岛上居民并不惊讶,原来,孤岛能发出怪音的奇闻在当地已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当地人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响岛。
  一座海上的孤岛为什么会发出奇怪的响声?这怪音又是从何而来呢?
  
  与巨大鳝鱼洞有关?
  
  石城岛面积26平方公里,距离大陆仅4公里,岛上居民常年以打鱼为生。但是当记者找到渔民想租一条船到响岛时,所有渔民都以响岛附近暗礁多、危险大为由拒绝了。后来记者打听知道,原来响岛下还隐藏着一个尽人皆知的秘密:在那里有一个大洞,一般人不敢进去,传说是鳝鱼精的洞。
  记者一番周折,终于找到船,上岛考察。
  果不其然,一上岛只就发出深沉的鼓声,相距十几米远都能感到脚下在颤动,像岛的下面有一个巨大的鼓。
  辽宁省地质勘查院单工程师在听了记者讲述后做出初步判断:按正常理解,要有响声肯定有空间。孤岛可能是由碳酸盐类的岩石形成的,在海水的作用下形成了溶洞,当遇到震动时,溶洞的顶部就可能产生异响。而且,同样的案例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现。
  但当他登上孤岛后,却否定了自己的判断。
  响岛的岛体岩石全部是片麻岩,十分坚硬,不大可能产生大溶洞。一个简单现象也能否定岛上存在溶洞的说法:假如岛底下有洞,满潮时海流涌进洞里就会形成漩涡,但实际上却没有漩涡。
  不存在空洞也就意味着村里流传的巨大鳝鱼没有了栖息地,存在海怪的说法自然也就不成立。
  
  与片麻岩石板有关?
  
  同行的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俞宏教授发现,片状的片麻岩敲击以后发出空洞的咚咚声,而块状的片麻岩却没有这种情况。由此俞教授推断出另一个响岛成因――片麻岩石板说,土层下应该有一块甚至多块片麻岩石板,石板之间留有空隙,人跺脚的力量通过土壤传递到石板上,就能听到低沉的鼓声。
  俞教授一提出这个结论,石城乡苏副乡长就提出质疑,甚至有专家很干脆地加以否定。岩石加泥土有4到5米厚,脚的跺击力量很难跺响,也不可能传播到两米以下的岩石上产生响声再返上来。
  
  揭开孤岛鼓声谜团
  
  如此干脆否定俞宏教授观点的人,是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李永化院长。李院长说,其实所有人都把问题复杂化了,造成小岛鼓声的成因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据李院长推测,小岛鼓声的主要原因就来自被记者踩在脚下的植被。记者在得到李院长的启发后,用铁锨挖出一个30多厘米的坑,然后敲击坑底,结果,没有鼓声出现;敲击坑旁边的地面,鼓声又出现了。这让在场的人大吃一惊。
  原来,响岛的片麻岩上覆盖着厚达两米以上历经几千万年才形成的疏松的腐质土,土壤中含有大量空气,再加上小岛生长的植物又都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根系扎得比较浅,无法到达土壤深处。这些植物根系盘结,形成相对坚硬的表层,好似一张鼓膜,当脚跺在上面,土壤中含有的大量空气,就从致密的草皮间迅速地挤压出来,形成咚咚的“鼓声”。如果用铁锨挖开表层植被,就好像捅破了鼓膜,鼓声自然也就消失了。
  据李院长讲,响岛的出现是一个天造地设的巧合。若小岛的纬度再偏北一些,由于天气寒冷,腐质土的形成就不彻底,也就不会这样疏松;纬度再偏南一点,腐质土就有可能被风化了。正因为大自然的恰到好处,响岛才成其为响岛。
  (据《科技日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841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