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背部走罐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8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运瑜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背部走罐 临床观察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道常见病,临床表现为反复腹泻、腹痛、腹胀、粘液便为主要症状的慢性肠道功能性疾病。笔者近3年来,用背部走罐治疗本病4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均为门诊患者,来针灸门诊之前均在本院或其他医院内科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均符合1986年11月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制订的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①腹泻、腹痛、肠鸣反复发作,大便呈水样或夹有粘液,或有便秘交替出现,每因情志变化或加重。②多次大便常规、潜血及培养均为阴性。③X线钡剂检查或肠镜检查未见器质性结肠病变。④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其中男16例,女32例;年龄21~61岁,平均43.6岁;病程1~10年,平均0.8年。
  
  2 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充分暴露腰背部,在脊柱正中线旁开1.5至3寸的范围内涂适量的甘油或按摩乳等润滑剂。根据病人的体形,选择两只大小适中口子光滑的玻璃火罐,用闪火法将其中一只火罐扣在大椎穴上,然后紧握罐体,由大杼至关元俞沿膀胱经上下推移5~10次,以该处皮肤发红为度,最后将罐留在大肠俞上。然后再用另一只火罐按上述方法在另一侧膀胱经上进行治疗,留罐时间均为10分钟。在走罐过程中,应保持罐口始终与皮肤平行接触,动作缓慢而均匀,向上推移时,应紧按罐下方皮肤,向下推移时,应紧按罐上方皮肤。注意若罐内漏气吸拔不住时,则再闪拔吸至皮肤上,火罐吸拔力适中,不宜过强。走罐时,争取将一侧膀胱经的两条经脉均能吸拔住。1周治疗2次,10次为1疗程。
  
  3 治疗结果
  
  48例中,18例痊愈(治疗1个疗程后,腹痛症状消失,大便正常,日行1次,随访半年无复发),占37.5%;18例显效(经治疗1个疗程后,腹痛等症状明显改善,大便转实,日行2~3次,或临床症状消失,但随访半年偶有复发),占37.5%;10例有效(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占20.8%;2例无效(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占4.2%。总有效率95.8%。
  
  4 典型病例
  
  李某,女,51岁。初诊日期:2004年6月5日。5年前因饮食不洁,出现腹痛、腹泻、水样便,诊断为急性肠炎,经输液服药1周后腹泻停止,2个月后因饮食生冷,腹痛腹泻再次发作,有时大便一日数次,5年来每因情志变化或饮食不慎而加重。曾到上级医院诊治,诊断为肠神经官能症。用多种方法治疗疗效不显,近1月且加重,遂来针灸门诊。检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体倦乏力,食欲不振,下腹部隐痛,时有肠鸣,腹胀。舌淡苔白腻,脉濡细。肠镜检查提示为结肠肠管充血。中医诊断为泄泻,西医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用上述方法治疗1个疗程而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5 体会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理不清,目前认为是植物神经功能混乱,导致肠道平滑肌运动失调,肠黏膜吸收与分泌功能障碍而形成的,以腹泻、腹痛、腹胀、粘液便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属中医“泄泻”范畴,认为由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脾肾阳虚而使肠胃运化与传导失常,清浊不分所致。治疗以疏肝理气、健运脾胃、温肾补阳为主。背部脊柱正中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六阳经脉,与其两侧之足太阳经经气相通。《灵枢•背俞》曰:“五脏之俞皆本于太阳而应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背俞穴是人体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重要穴位,具有调节脏腑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用背部走罐的治疗所产生的负压及摩擦作用,对足太阳膀胱经及其俞穴起到直接刺激。通过神经节段的反射途径,作用于病变的脏腑,起到调整机体功能,消除局部病变的作用。现代医学证明,刺激足太阳膀胱经的大肠俞,可对张力运动亢进的肠管产生抑制效应,可使肠管病理性痉挛、充血、水肿等得以缓解,从而泻止。
  
  收稿日期 2006-1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51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