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脾实肠法治疗脾阳虚证的实验研究(1)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观察温脾实肠法对治疗脾阳虚动物胃肠功能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方法:①采用10%大黄水煎液灌胃造成小鼠脾阳虚模型后给药,末次给药后给予10%炭末灌胃,分别腹腔注射多巴胺和新斯的明,观察胃残留率和炭末推进率。②采用0.1mg/kg的利血平连续注射12天造成大鼠脾虚模型后给药,测血清中No浓度和胃残留率。结果:①温脾实肠颗粒和温脾实肠合剂对大黄致脾虚小鼠可提高胃残留率,延缓肠道炭末推进,增强多巴胺对脾虚小鼠胃肠运动的抑制作用。抑制新斯的明对脾虚小鼠胃肠运动的促进作用。②明显提高脾虚大鼠的胃残留率和血中NO浓度。结论:温脾实肠法对脾阳虚动物具有增强多巴胺对胃肠蠕动抑制作用,降低新斯的明对胃肠蠕动促进作用,降低胃排空,具有胃动力抑制作用。能改善肠壁功能作用,升高血中NO浓度,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
关键词:温脾实肠法;脾阳虚证;胃肠功能
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4-0711-03
脾阳虚证主要病因在于脾运失健、气阳虚弱。脾主运化是脾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参与饮食物质的消化、吸收、转运和代谢等过程,脾虚时常表现为上述过程的紊乱。为探讨温脾实肠法组方的作用机理,建立大黄、利血平致动物“脾虚”的模型,并从胃肠运动、消化液分泌、小肠吸收等方面进行研究。本课题以温脾实肠法组方治疗脾阳虚证,建立“脾虚、泻下”等动物模型,观察温脾实肠法对胃肠运动的影响,阐明中医药治疗脾阳虚证的思路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实验用药
温脾实肠合剂和温脾实肠颗粒:江苏省中医院制剂室,批号:060921;培菲康:批号:051010,由上海医药有限公司信谊制药厂提供;大黄:批号:060903,江苏省中医院药房提供;炭末:批号:900722,杭州木材总厂;多巴胺:批号:0509021,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新斯的明:批号:050305,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利血平:批号:021207,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NO试剂盒:批号:20060928,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
1.2实验动物
ICR小鼠,雌雄各半:由南京青龙山动物繁殖厂提供,合格证书:苏SCXK2002―0018。
1.3实验用仪器
FA1004型电子分析天平,上海精科天平厂。
2实验方法和结果
2.1大黄对小鼠致脾阳虚症的影响
取ICR小鼠54只,雌雄各半,18~22g,随机分6组,每组9只。随机分为(1)空白对照组:等量NS;(2)培菲康组:0.42g/kg;(3)温脾实肠颗粒小剂量组:11g/kg;(4)温脾实肠颗粒大剂量组:22g/kg;(5)温脾实肠合剂小剂量组:11g/kg;(6)温脾实肠合剂大剂量组:22g/kg。
以上各组动物采用大黄水煎液10%连续灌胃10天,造成脾阳虚症状(便溏、纳呆、体重减轻、体温偏低、被毛枯槁)后,给予温脾实肠颗粒和温脾实肠合剂治疗,连续给药7天,末次给药后30min,给予10%炭末(2%CMC-Na 20mL/kg)灌胃。30min后脱颈椎处死,立即量取胃至回盲部小肠长度,计算炭末推进率,取胃称重,计算胃残留率,实验结果见表1。
实验结果所示:温脾实肠颗粒和温脾实肠合剂22g/kg剂量组可降低脾虚小鼠的炭末推进率,提高胃残留率。提示:温脾实肠法可提高胃残留率和减少炭末推进率。
2.2温脾实肠法对多巴胺起小鼠胃排空的影响
ICR小鼠60只,分组同2.1,连续给药7天,末次给药前禁食(不禁水)12h,末次给药后40min,腹腔注射多巴胺0.6mg/kg,随即给予10%炭末(2%CMC-Na 20mL/kg,灌胃)。20min后脱颈椎处死,立即量取胃至回盲部小肠长度,计算炭末推进率,取胃称重,计算胃残留率,实验结果见表2。
实验所示:温脾实肠颗粒和温脾实肠合剂均可提高脾虚小鼠胃残留率、延缓炭末推进率,提示:温脾实肠法能够增强多巴胺对胃肠功能的抑制作用,提高脾虚小鼠胃残留率、延缓炭末推进来改善小鼠的脾阳虚症状。
2.3温脾实肠法对新斯的明引起小鼠胃排空的影响
取ICR小鼠55只,分组同2.1,连续给药7天,末次给药后40min,腹腔注射新斯的明0.1mg/kg,随即给予10%炭末(2%CMC-Na)20mL/kg,灌胃。20min后脱颈椎处死,立即量取胃至回盲部小肠长度,计算炭末推进率,取胃称重,计算胃残留率,实验结果见表3。
实验结果所示:温脾实肠颗粒和温脾实肠合剂可延缓肠道炭末推进,提高胃残留率,提示:温脾实肠法均具有抑制胃肠蠕动和胃排空的作用。
2.4温脾实肠颗粒对利血平致大鼠脾虚血清中NO浓度的影响
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1)正常组:等量NS;(2)模型组:等量NS;(3)培菲康组:0.21g/kg;(4)温脾实肠颗粒组:11g/kg;(5)温脾实肠合剂组:11g/kg。以上各组除正常组外均先给予利血平皮下注射0.1mg/kg,0.1mL/100g连续10天造成脾虚模型(大鼠可见体重略下降、进食减少、便溏、纳呆)给予温脾实肠颗粒和温脾实肠合剂治疗连续10天,于末次给药后1h,各组大鼠眼眶取血,静置半小时后,1500r/min,10min离心,取上清液。实验结果见表4。
实验结果所示:采用利血平致大鼠脾虚,胃残留率明显减少,胸腺萎缩,血中NO减少,使脾虚大鼠胃肠蠕动加强,有部分虽呈现泻泄现象,温脾实肠颗粒和温脾实肠合剂均具有减少胃肠蠕动,减少胃排空,减少胸腺萎缩,提高NO浓度,减少胃肠蠕动,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温脾实肠法对利血平致大鼠脾虚有一定治疗作用。
3讨论
脾阳虚证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脾阳虚寒,运化失权,故纳少腹胀,大便稀溏;阳虚阴盛,寒从内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若脾阳虚,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则见肢体浮肿;水湿下注,损伤带脉,带脉失约,则见女子白带清稀量多。阳虚温煦失职,故形寒肢冷,面白无华或虚浮。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均为阳虚、水寒之气内盛之征。本证以脾虚失运,消化机能减弱与虚寒之象并见为辨证要点。
中医药治疗脾阳虚证虽然有较好的疗效,但大多以临床疗效研究为主,大样本、规范化的研究很少,中医中药治疗机理的研究,虽有涉及,但大多分散且存在一定的重复性,理想的治疗药物尚未问世,具有公认疗效的脾阳虚证临床治疗方案尚未确立,其疗效评价体系尚需研究确定,尤其是缺少中医药治疗学整体研究思路与方法,使中药复方治疗脾阳虚证的疗效机理尚未能全面揭示,影响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
大黄是常用的泻下药,其味苦性寒,苦寒泻下致脾胃气虚阳虚(脾虚)。脾主运化。脾虚,运化无权。脾气虚则脾失运健(腹胀,便溏,食欲不振,消瘦);脾阳虚则寒从中生(脘腹冷痛,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四肢欠温)。小鼠被灌胃大黄后出现泄泻,纳呆,体重减轻,畏寒,行动迟缓,被毛乱竖等症状,说明造模成功。给予温脾实肠颗粒和温脾实肠合剂治疗后体重增加,炭末推进率减慢,胃内容物增多,胃残留率增高,说明温脾实肠法对大黄所致小鼠脾虚腹泻具有止泻,抑制胃肠蠕动的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多巴胺(DA)后,DA与肠系膜上的受体(D1)结合,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水平提高,cAMP/cGMP比值升高,导致血管舒张,肠蠕动减慢;通过胃-肠反射,抑制胃的运动,延缓胃的排空,致使胃内容物增加,残留率增加。温脾实肠法组方能增强多巴胺对胃排空的抑制。新斯的明为胆碱酯酶抑制剂,可引起内源性乙酰胆碱积聚,使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产生促进胃的收缩及增加胃酸分泌,促进小肠、大肠活动,促进肠内容物排出。温脾实肠法组方能减弱新斯的明对胃排空的促进作用。
利血平主要作用于节后交感神经末梢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的储存和释放,并能降低脑内和外周神经中单胺类递质的含量,从而降低交感神经的功能,使副交感功能相对亢进,同时引起腹泻而耗气,为脾阳虚模型。
NO作为一种胃肠内在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递质,其生理作用是抑制胃肠平滑肌运动[4]。利血平致大鼠脾虚血中N0浓度降低,胃肠蠕动加快,胃残留率减少而导致腹泻。温脾实肠颗粒和温脾实肠合剂均能提高血中NO浓度,延缓胃肠蠕动,胃残留率增加而发挥温脾实肠作用。因此,温脾实肠法通过提高血中NO浓度是其治疗脾虚作用的机理之一。至于温脾实肠颗粒、温脾实肠合剂提高血中N0浓度的机理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温脾实肠法对脾阳虚证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37.
[2]陈多,吴春福,王长洪,等.旋复代诸汤和小半夏汤对小鼠胃排空作用的比较[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2):1.
[3]王贵林,涂献玉,马风,等.通降胃灵片对胃肠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17(2):37.
[4]姚泰.生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5]郁晓维,刘迎春,朱萱萱.运脾温阳法对胃肠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19(4):2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6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