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述《金匮要略》治疗风湿病的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武秀杰

  《金匮要略》在湿病篇、中风历节病篇及痰饮病篇等对风湿病的成因、病机、脉证论治辨证方面,已有全面的论述。如在湿病篇中,将湿病分为外湿、内湿和内外俱湿三种类型。发汗与利小便为治疗湿病的两大法则。外湿用微微发汗,照顾阳气,使风湿俱从汗而解,禁用大汗、攻下、火攻。内湿用利小便法,使湿从尿去。常用通阳化气利小便和健脾除湿法。在历节病篇中提出肝肾气血不足,再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流入筋骨关节,阻碍气血运行,引起四肢关节肿大,不能屈伸,局部出黄水;其治法,偏风湿历节者,用乌头汤温经散寒,化湿止痛。
  造成风湿病的成因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外因,感受风寒湿邪;一是内因,表里之阳气虚衰,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筋骨脆弱,筋脉失养。正虚是发病的关键,外因是发病的条件。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发热多汗,纳呆、便溏,消瘦乏力,鼻衄,腹痛,贫血等症状。
  局部症状 关节肿痛,屈伸不利,身体痛烦不能转侧。其关节痛的特点一般为多发性、局部红肿热痛及压痛。多累及大节,如踝、膝、腕、肩、髋等关节,但也有少数累及小关节。游走性,一个关节疼痛消失后,另一关节肿痛又起,因“风善行而数变”,但若寒湿偏胜则疼痛固定。 心悸、心前区不适,胸闷,气短,心动过速,心律不齐,脉数。
  治 法 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总的治疗原则,以微微发汗照顾阳气及利小便法为治疗湿病的两大法则,禁用大汗、攻下及火攻。
  寒湿在表偏表实证者,症见湿家身烦痛,发热恶寒无汗等。用麻黄白术汤散寒解表化湿,方中用麻黄汤散寒解表,而白术既制麻黄过汗,又能行肌表之湿。
  风湿在表偏虚证者,症见一身尽痛,发热日哺所剧者,用麻杏苡甘汤祛风化湿,方中麻黄配杏仁宣肺祛风,苡仁配甘草化湿,和中调脾胃。
  表气虚风湿在表,症见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用防己黄芪汤固表除湿。方中防己利水除湿,白术健脾利湿,黄芪益气固表,姜、枣、草补中调和营卫。
  表阳虚风湿相搏,症见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初期风寒湿俱盛时,先用桂枝附子汤温经助阳祛风散寒化湿,方中重用桂枝祛风,附子温经助阳,散寒化湿,姜枣草调和营卫,以理表虚。服本方后风气去而寒邪未除尽时,仍不能自转侧,可用白术附子汤散寒化湿,方中白术去皮间之水湿,附子温经助阳,散寒化湿。
  表里阳气俱虚,风湿两胜者,症见风湿相搏,骨节痛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身微肿者,用甘草附子汤助表里之阳气以祛风化湿。方中用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两方合并使用,祛风化湿,兼走表里。
  风湿历节者,可用桂枝芍芍知母汤祛风化湿清热行痹,此方适用于关节红肿热痛,全身发热,消瘦,恶心呕吐等症,属风湿流注于筋骨关节,阻碍气血运行,且郁而化热伤阴。方中用甘草附子汤及麻黄、防风去风化湿,兼走表里;知母配芍药清热行痹,止痛;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寒湿历节者,乌头汤主之。此方适用于关节疼痛剧烈,不能屈伸,局部不红不热,全身发热也不明显者,此为寒湿流入经脉,阻碍气血运行,可用乌头大辛大热,温经驱寒止痛。
  
  讨 论
  
  近年来根据《金匮要略》辨证施治理论,治疗风湿病的药物有所发展,如选用鱼腥草、败酱草、穿心莲、野荞麦根、草河车、金银花、连翅、黄芩、黄连、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大青叶、紫草等。以上药物既可作为急性发作期治疗药物,也可预防复发,以避免风湿性心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控制症状可根据风、寒、湿、热偏重之不同,及偏虚、偏实或虚实挟杂等不同类型,随症治之。其治方用药可包括扶正和祛邪两类。祛邪以祛风化湿为主,常用桑枝、桂枝、忍冬藤、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防风、防己、秦艽、威灵仙、羌独活、木瓜、细辛等药物加减选用,也可根据临床脉证之不同,分为风痹、寒痹、热痹、湿痹四种类型进行辨证治疗。若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伴发热汗出,心烦,口渴,便秘,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者,为热痹,可用白虎加桂枝汤合千金犀角散加减清热通络。若见游走性关节肿痛,发热,舌苔薄白腻,脉浮,恶风等,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合防风汤加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74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