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联动为患者 双向转诊“转”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天鹅
3月22日下午,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肿瘤医院等13家二、三级医院与崇文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正式签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任务书。像崇文区卫生局一样北京市八大区卫生局这几天特别忙,忙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签署协议书,4月1日起,北京城八区所有二、三级医院都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与对口支援的社区医院签订《对口支援任务书》,建立双向转诊制和绿色通道,对社区医院上转的住院病人一律免收挂号费。
政府为双向转诊“制纲定策”
双向转诊是老话题了,从各地医院转诊情况看,似乎不尽人意,不是“转”不下来,就是“传”不上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双向转诊是这个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总结以前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成为2007年医疗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北京市先走一步,为全国做出了榜样,那么“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工作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大医院医生要坐诊社区
北京肿瘤医院医务处韩处长说,卫生局下发的《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城八区各支援医院要保证每个受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天都有支援医院的医务人员在岗。受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则要提前1周向社区居民公示出诊等安排情况。各支援医院临床科室的中级职称以上医务人员,每年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累计不少于15天的服务。
《方案》要求凡未按规定完成支援任务的医院,不能参加首都精神文明单位评选;对无故拒绝下社区或没有按时完成规定的每年下社区服务15天任务的人员,当年不能晋升职称,年度考核为不合格,不能评选为年度先进。积极下社区并受到居民好评的医务人员,将受到优先晋升职称、优先评选先进等奖励。
第二,大医院将为社区病人留床
《方案》要求,各支援医院要由专人负责双向转诊,并在相应科室预留一定数量的慢性病上转住院病人的专用病床。
韩处长介绍,北京肿瘤医院已经安排专人负责转诊工作,并且,对于初诊的病人,医院还有专人陪同,免收一次挂号费,还通过会诊、预约等形式为受援社区的门诊和住院转诊病人开通了“绿色通道”。
同时,她还表示,大医院的病人较多,为社区病人预留床位并不现实,能够承诺的是有空余病床更好,没有则优先考虑社区患者。
第三,4种疾病优先实行双向转诊
此次大医院和社区的对口支援,要重点建立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4种慢性病的管理团队,并建立相应的双向转诊机制和绿色通道,保证接收和诊治受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转的4种慢性病人,同时将诊断明确、可以在社区进行康复治疗的病人及时转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双向转诊一路畅通
4月1日,北京的双向转诊再次“启航”,是否有效?专家会来吗?会出现哪些问题?一个个问号在人们心中不断徘徊,现实情况却让大家吃了颗定心丸。
第一,专家真的来了
4月1日早上8时许,当北大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赵峰教授、康复专家黄永禧教授走进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正在候诊的几十位病人不约而同地自发起立,热烈鼓掌。患者刘大爷难掩激动心情:“这下可好了,以前一大早到大医院都未必能挂得上号的大专家,今天在家门口就看上了,真是太高兴了。”
4月1日在方庄社区服务中心门诊一楼记者看到,这里新添了一间“天坛医院专家诊室”,不少患者在诊室门口的4月份专家出诊一栏表前驻足,上面清清楚楚地标有神内、内分泌、心内科等科室专家姓名、职称、专长和出诊时间,患者能在社区找到天坛医院的哪天、哪位专家一目了然。
4月1日上午,包括人民医院、北大医院、协和医院等15家二三级医院的15位专家在西城区七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为居民提供一流的诊疗服务。
第二,双向转诊有了“绿色通道”
76岁的赵大妈,由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至友谊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全科医学专家刘凤奎主任医师为老人做了详细检查,确诊患者为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习惯性便秘,提出了降压、活血通脉、改善脑细胞功能和改善微循环的治疗方案,并耐心向病人提出了合理用药、饮食调节等健康指导。
北京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二三级大医院之间的医保通道已经打通,市民在医保单上选择某一家社区医院,就可以同时在该社区对口的大医院里继续享受医保。
第三,首批培训一呼百应
4月1日上午9时半,陶然亭社区中心小礼堂坐得满满的,友谊医院的营养科专家洪忠新主任给社区居民上了一堂生动的“膳食营养与健康”课,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将日常饮食中的健康学问娓娓道来。就在同一时间,宣武医院神内科专家张津教授坐在广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室中,刚刚查房完毕的他正与社区医生一起讨论病历,大医院专家的到来吸引了不少社区医生赶来旁听。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更是和北大医院的专家“一对一”地结成了师徒。
据了解,2007年北京市卫生局将对全市二三级医院中级职称以上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全员培训。大医院的专家进社区,无论是对患者做健康宣教,还是对社区医生进行示范培训,都会受到一呼百应的“追捧”。
有远虑才无近忧
北京市打了个头阵,上海市、青岛市紧追不舍,双向转诊成了全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工作重点。在我们为这个新发展欢欣雀跃的时候,也应该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准备接受各种困难的考验。
第一,市民就医观念存在误区
有关负责人表示,许多进入康复阶段的病人并不需要继续留在大医院治疗,完全可以选择离家较近的社区医院,这样既不影响康复效果,又可节约不少的费用,同时也能提高大医院病床的利用率。但实际情况是许多病人对社区医院的技术水平不信任,担心转诊会影响治疗的连贯性。患者的就医观念存在一定误区。
第二,化验单及检查难互认
许多市民愿意选择在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的医院间进行转诊,是希望化验单及其他检查结果能够互认,避免重复检查。有关负责人指出,这点目前还很难做到,医院间只能做到参考原有化验单,相当部分患者转诊后仍需要重新检查。这与病人病情可能在变化、不同医院检验设备及标准不同有密切关系。
第三,医院逐利诚信缺失
有些社区医院由于存在病源不足和资金紧缺等实际问题,不愿意主动将病人转向大医院,担心影响病源和收入,使得一些本应转到大医院的危重病人贻误了治疗时机。
配套制度逐渐“上马”
据北京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透露,4月份会出台双向转诊的具体标准:5月1日,《处方管理办法》也会开始实施。这些配套政策的“上马”将逐渐“破除”种种难题。
第一,处方不能乱开了
新《办法》规定,医生开具处方,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专利药品名称和复方制剂药品名称,还可以使用由卫生部公布的药品习惯名称,但不能用医生个人或某个医院约定俗成的名称开处方。按照新《办法》,对于出现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生提出警告,限制其处方权,之后仍2次以上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就要取消其处方权。
第二,双向转诊具体标准出台
双向转诊具体标准将分为一般转诊和住院转诊两种。其中,一般转诊指的是由社区转入大医院门诊就诊,住院转诊指的则是直接进入大医院住院治疗。
此外,由于转诊标准涉及病情、年龄、医保等多项指标,对此,市卫生局制定的双向转诊将依据11项原则。其中,由社区转入大医院的条件共有5项,包括:①不能确诊的疑难复杂病例:②重大伤亡事件中处置能力受限的病例;③有手术指征的危重病人;④因技术、设备条件限制不能诊断、治疗的病例;⑤由上级支援医院与受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共同商定的其他转诊病人。
而由大医院下转入社区有相应的6条原则:①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具有出院指征的病例;②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例;③诊断明确且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病例;④老年护理病例;⑤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例:⑥由上级支援医院与受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共同商定的其他转诊病人等。
两项配套制度的“跟进”将解决双向转诊中出现的检验单难互认等问题,前面的路还有很长,需要不断的摸索与寻求。总之,双向转诊势在必行。也许,以前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后也有一道道险滩,但是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相信路会越走越宽,双向转诊真的会“转”起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74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