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靖 杨晓玲 贾美香 曲成毅 施继良 刘 钢 王晓华 邵翠霞
【关键词】 精神卫生;儿童;广泛发育障碍;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9.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5-00294-01
本文对2004年北京市2-6岁儿童精神残疾调查中确诊的广泛发育障碍儿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广泛发育障碍的危险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4年北京市2-6岁儿童精神残疾现况调查中确诊的所有广泛发育障碍儿童(详见本期290页,包括克氏评分≥7分16人,<7分10人)及3名同期进行的0-1岁儿童残疾调查中怀疑并推荐、最后得到诊断的广泛发育障碍儿童,共29人为病例组。其中男性21人,女性8人;年龄1岁7月-6岁9月,平均年龄4岁±1岁8月;孤独症24人,不典型孤独症4人,Rett综合征1人。以1∶2配比方式选取的同抽查点、同性别、年龄相差不超过半岁的正常儿童,共58人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2人,女性16人;年龄1岁6月-6岁11月,平均年龄4岁±1岁8月。
1.2 工具 自编致残因素调查表 包括妊娠前父母的健康状况和职业接触情况、母孕期情况、家族史、儿童发育史和健康状况等。由调查员根据研究对象的父母或其他知情者反映的情况对研究对象逐个进行致残因素调查表的评定。
1.3 统计方法 进行χ2检验、t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2结果
2.1 信息提供者 病例组和对照组信息提供者为父母的儿童数分别为25和47人,为(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的儿童数分别为4和11人。两组儿童的信息提供者无显著性差异(χ2 = 0.363,P=0.547)。
2.2 各种危险因素的比较
两组儿童父母职业接触状况无显著性差异(Wald值=2.408~2.725,P=0.099~0.121) 。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母亲在本次妊娠前1年至分娩期间,吸烟人数分别为2和0人,饮酒人数分别为0和1人。病例组儿童父亲在母亲本次妊娠前1年至分娩期间的吸烟量明显多于对照组(χ2=15.603, P=0.000),吸烟时间无显著性差异(χ2=0.447,P=0.504)。两组儿童父亲在母亲本次妊娠前1年内的饮酒人数无显著性差异(Wald值=2.416,P=0.120),饮酒种类、频率和量也无显著性差异(χ2=2.284~5.170,P=0.075~0.131)。
两组儿童母亲妊娠次数、生产次数、本次妊娠胎次、本次妊娠分娩时间和分娩方式、既往曾经生育的人数、本次妊娠期遭受精神刺激情况及非意愿妊娠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 (Wald值=0.000~2.808,P=0.094~0.506)。本次妊娠与上次妊娠时间间隔也无显著性差异(t =1.032,P=0.310)。
两组儿童母亲本次妊娠期均未做过X线及同位素检查,B超检查人数、次数和首次检查时间、本次妊娠期患病、有合并症及服用药物的人数均无显著性差异(Wald值=0.240~1.682,P=0.500~2.000)。两组儿童家族残疾情况无显著性差异(Wald值=2.562,P=0.109)。
两组儿童的出生体重、出生时哭声、出生时肤色、0-4月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时间、亲子分离情况、新生儿期患病住院人数、新生儿期后患病人数、用药人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Wald值=0.050~3.403,P=0.06~0.823)。
2.3 危险因素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所选变量包括:儿童母亲职业接触,儿童父亲是否吸烟和吸烟量,儿童父亲是否饮酒,本次妊娠胎次,母亲本次妊娠期间是否受过重大精神刺激,本次妊娠期间是否患病、是否有合并症及是否用药,本次妊娠分娩时间,儿童家族残疾情况,出生时哭声,新生儿期是否住院,新生儿期后是否患病。结果为:Wald值=0.000~1.002,P=0.993~0.317。以上因素并没有使儿童更易罹患广泛发育障碍。
3讨论
本调查显示,广泛发育障碍儿童父亲在母亲妊娠前1年至分娩期间的吸烟量明显多于正常对照,提示该因素可能与广泛发育障碍有关。该因素如何增加广泛发育障碍的患病风险,是父亲大量吸烟的直接结果,还是与母亲被动吸烟有关,目前尚难确定。目前,国外已有研究报道,儿童孤独症与母孕早期每日吸烟有关。母孕期吸烟会影响胎儿发育,并与儿童的冲动行为、品行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有关[1]。因此,推测本次调查中,儿童父亲在母亲妊娠前1年至分娩期间大量吸烟增加儿童广泛发育障碍的患病风险,可能与儿童母亲被动吸烟有关。本研究未能发现广泛发育障碍与其他危险因素有关,该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不甚一致[1]。因本研究样本量较少,需加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Hultman CM.,Sparen P,Cnattingius S. Perinatal Risk Factors for Infantile Autism. Epidemiology,2002,13(4):417-423.
责任编辑:张霞
2006-01-02收稿,2007-02-10修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50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