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最新病原学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讨论我国最新急性细菌性结膜炎致病菌的种类及病原学分析。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结膜囊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并对致病菌种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结膜囊分泌物的涂片式细菌检查该检查结果为,40例(80%)患者的眼部细菌类型为革兰氏阳性的球菌,10例(20%)患者属于革兰氏阴性的杆菌。应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滴眼治疗7d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治愈,再次行病原学检查,40例原细菌培养阳性患眼再次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病菌有效清除率为80%。结论:尽早获取结膜囊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对于病原学诊断和选择敏感抗菌素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病原学分析;结果
【中图分类号】R777.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9-211-01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本病致病菌种类分布发生改变,炎症转变为慢性或波及角膜引起相关并发症而致患者视力下降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本病常发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性别、地域以及社会阶层的各类人群中[1]。鉴于此,本研究将针对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主要致病菌种类及其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探究相关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现进行下述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结膜囊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22~79(45.36±16.53)岁。临床诊断标准:急性起病,病程在3d以内,患眼有红眼、眼痒、灼烧感、异物感、分泌物增多等症状,眼部检查可见结膜充血、水肿、眼睑肿胀、脓性分泌物增多等体征[2]。
1.2 方法
采集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结膜囊分泌物: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湿润无菌棉拭子后采集患者结膜囊处分泌物,立即送实验室进行致病细菌分离和鉴定。用无菌棉拭子采集患眼下睑结膜囊分泌物,并立即按常规方法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和肉汤管进行细菌培养与菌株鉴定。采用加替沙星滴眼液治疗后再次行病原学检查:首次就诊行结膜囊分泌物标本采集送培养后,同时患眼予以加替沙星滴眼液每天4次滴眼,连续治疗1周后,于第8天再次采集结膜囊分泌物标本并行相关病原学检查。以Kirby—Bauter一做药物敏感试验,抑菌环直径(1lmm者为耐药,抑菌环直径1l—15ram者为中度敏感,抑菌环直径)15mm为敏感。药物为青霉素、头孢唑琳、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共计5种抗生素。
1.3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2组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结膜囊分泌物的涂片式细菌检查该检查结果为,40例(80%)患者的眼部细菌类型为革兰氏阳性的球菌,10例(20%)患者属于革兰氏阴性的杆菌。详见下表1。应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滴眼治疗7d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治愈,再次行病原学检查,40例原细菌培养阳性患眼再次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病菌有效清除率为80%。
3 讨论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是临床眼科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多因“红眼”就诊,容易在学校、工厂等人多聚集的公共场所散发或流行,国内相关报道近年来逐渐增多,国外文献也显示该类患者占眼科临床门诊就诊总数的1%~4%。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细菌检测方式有分泌物涂片检测、细菌培养以及革兰氏染色细菌检测等[3]。我国急性细菌结膜炎致病菌谱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临床抗生素的滥用,这是目前条件致病菌占据致病菌谱首位的原因。临床治疗本病多采用利福平、红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等滴眼药局部治疗,但在分泌物培养及药敏结果报告形成之前的治疗缺乏针对性,且抗生素类滴眼药多次局部用药后会逐渐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以致转变为慢性或诱发相关并发症而影响视力。表皮葡萄球菌,作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最初被认为是无致病性的。表皮葡萄球菌之前被认为是非致病性菌,是一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但是相关文献报道其具有生物膜形成特性,借助其自身形成的生物膜可较好地在组织中定植,正是因为表皮葡萄球菌的这一特性,帮助我们从生物学角度诠释了其成为目前国内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主要致病菌的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结膜囊分泌物的涂片式细菌检查该检查结果为,40例(80%)患者的眼部细菌类型为革兰氏阳性的球菌,10例(20%)患者属于革兰氏阴性的桿菌。应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滴眼治疗7d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治愈,再次行病原学检查,40例原细菌培养阳性患眼再次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病菌有效清除率为80%。虽然表皮葡萄球菌患者在应用氟喹诺酮类滴眼治疗后,与其他菌种感染结膜炎患者相同,临床症状与体征均得到了有效的治愈,但细菌学检查显示抗生素应用后表皮葡萄球菌未清除率仍高达20%,证实了表皮葡萄球菌结膜感染的顽固性。
综上所述,表皮葡萄球菌等条件致病菌已成为急性结膜炎的主要致病菌,在临床工作中应有针对性选择有效抗菌素进行治疗;尽早获取结膜囊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对于病原学诊断和选择敏感抗菌素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冼慧霞,何雅青,杨洪,等.深圳市某福利院一起急性结膜炎疫情的病原学分析[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6,23(6):416-418.
[2] 林征,徐云蕴,黄峥.上海市长宁区2014—2015年急性结膜炎病原学鉴定与基因特征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7,29(9):702-706.
[3] 沈思兰,李颖,史慧晶,等.2011-2013年上海西区哨点医院成人急性腹泻细菌感染的病原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22):5100-51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763953.htm